-
英國基編基改政策涉嫌不實
25-04-20.1
這幾年英國政府想鬆手基因編輯食品的管理,而在2024年4月1日提出《基因技術(精準育種)條例The
Genetic Technology (Precision Breeding) Regulations》的草案,準備允許基因編輯生物免於安全檢查、來源追蹤及標示要求;還把基因編輯生物改了名稱,叫為「精準育種生物precision
bred organisms,PBOs」,(歐盟執委會則把基因編輯技術改稱「新基因組技術New
Genomic Techniques,NGT」)。兩者都刻意用模糊的文字來取代精確的技術描述。
GMWatch的文章指出,英國政府的決策乃是基於不實的民調,以下摘錄其內文。(這裡把英國基因技術(精準育種)條例草案檢寫成(英國)基編條例。精準育種、新基因組技術都還原為基因編輯。)
英國基編條例草案主要的根據之一是農部在2022年委託YouGov所進行的民調數據,認為大眾支持基因編輯作物,因為高達57%的受訪者認為在農作物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是「可以接受的」;只有27%
表示不可接受,而16%
表示不確定。農部因此堅持不立下強制性標籤的條文,只要求研發單位將所提出的基改作物登錄在公開資料庫上。
其實在農部向上議會提出草案後,上議院次級立法審查委員會(SLSC)就在2024年3月10日發表文件加以批評,文中根據農部提供的部份民調數據,指出所謂「57%接受基因編輯」乃是錯誤的解讀,實際上52%的受訪者根本沒聽過基因編輯,在知道此技術的48%中,只有3%自認為「非常了解」,換算下來,只有約1.5%的人非常了解此議題。更重要的是,這項民調的提問方式存在重大偏見,描述基因編輯時強調其潛在好處(如抗病、提高產量),卻隻字未提可能風險或科學爭議。
YouGov在作民調時的提問是:「基因編輯科技是對生物體DNA的特定部分進行有目標的改變,以修改其現有特徵,提供如抗病性或更高生產力等有益特質。這些改變也可以透過傳統的動植物育種方法較慢地達成,但速度較慢。閱讀此定義後,您對於使用基因編輯作物和植物進行食品生產的接受程度如何?」
上議會認為該提問有誤導之嫌,比較中立、完整的問法應該是:「基因編輯是一種基因改造技術,用來對生物的
DNA 進行目標性的改造以改變其性狀。然而,儘管初始
DNA
切割是有方向性的,整個基因編輯過程仍容易發生錯誤,導致非預期的改變。科學家警告,在植物中,這些非預期改變可能引發毒性、過敏性,或對生態系造成無法預測的影響;在動物中,則可能造成健康或福利風險。雖然這些改變在理論上可由傳統育種達成,但也可能遠遠超出傳統育種的範疇。關於基因編輯作物與動物的宣稱效益,例如抗病或高產,目前尚未被證實。根據這些說明,你認為在糧食生產中使用基因編輯作物是否可接受?」
其實根據英國食品標準局(FSA)自己的研究:77%受訪者表示購買食品時需要知道是否經過基因編輯,其中45%認為非常重要。僅有15%
覺得不重要。
雖然上議院提出質疑,但英國政府依舊提出草案。因此這場爭議突顯英國政府有意遮掩資訊、操控輿論,以推動不受監管的基因編輯技產品上市。SLSC指出,若無強制標示,消費者只能靠自己查閱官方的記資料庫,才能確認食品來源,這是「既不現實也不合理」的要求。
Source
-
南韓重啟基改馬鈴薯的審核
25-04-20.2
南韓重新啟動美國Simplot公司的基改馬鈴薯Y9進口審核,25日農村發展部表示該基改產品在種植上市安全的,隔天產業通商資源部就前往美國會晤商務部長,這被懷疑是否為準備降低非關稅障礙的一項動作。不過要在南韓過關,仍需要得到衛生部的食用安全審核。
其實Simplot公司很早就申請SPS-E12基改馬鈴薯,2016年農村發展部審查後表示無害環境安全,2018年衛生部也說食用上是安全的。不過這被農民組織與公民社會認為草率。其後該基改馬鈴薯的進口就停滯不前。
Source 1
Source 2
按,Simplot公司也在2017年開始,陸續向我國食藥署提出SPS-E12、SPS-X17、SPS-Y9等三基改馬鈴薯轉殖項的申請,不過迄今都尚未通過。
而,誰說基改馬鈴薯安全無虞?至少其研發者Caius
Rommens就認為很不安全。
Source 3
Source 4
-
歐盟基編基改三方會談變數
25-03-30.1
針對歐盟執委會放寬基因編輯技術 (NGT,新基因組技術)管制的提案,歐洲議會在一年多前有條件通過,而歐盟理事會在主席國波蘭的強力主導下也於本(3)月14日通過其文本,但其立場接近執委會,缺乏完整供應鏈可追溯系統,其標示僅限於種子,不提供終端消費者任何資訊。
下一步會是理事會與執委會、歐洲議會進行三方會談,不過這個會談仍會有變數,主要是比利時的立場。
比利時原本反對執委會的草案,不過在3月14日的歐盟常駐代表委員會投票中,從原本的棄權立場轉為支持波蘭的妥協文本。這一轉變對於形成支持放寬管制的多數票至關重要,直接影響了提案的通過。
儘管比利時投下贊成票,其政府隨後卻發表聲明,表達對該提案內容的不滿,並提出多項要求,包括:
1.
禁止基因編輯植物的專利化;2.
建立完整的可追溯與標示系統;3.
禁止基因編輯植物進入有機產品;4.
嚴格依據預防原則進行風險評估與市場後監測。
比利時的這種「支持但保留」態度顯示其內部對提案仍有重大疑慮,可能在未來三方會談中堅持這些要求。
Source
-
歐洲議會的要人談基編基改
25-03-23.1
新基改作物:消費者與農民的選擇自由必須優先於農化企業的利益。
針對歐盟執委會放寬基因編集作物管制的提案,歐洲議會在一年多前有條件通過,而歐盟理事會也於本(3)月7日通過,但其立場接近執委會,缺乏完整供應鏈可追溯系統,其標示僅限於種子,不提供終端消費者任何資訊。
對此,歐洲議會社會與民主進步聯盟(S&D)副主席Christophe
Clergeau
嚴批歐盟理事會與歐盟執委會強行推動新基改作物。他表示,該兩會正攜手合作,試圖在未採取任何預防措施、也未保障消費者與農民利益的情況下,強行推動新基改作物(NGT,即基因編輯作物)的商業化。他認為歐洲議會必須團結一致,捍衛自身立場,並仰賴農業界與公民社會的動員力量,展開三方談判。
再者,基因編輯作物品種具專利,會增加農民的種子費用、排擠中小型種子公司,農民難以避免種到基編種子。此外,該政策政策限制成員國自主決定是否禁止在其國內市場銷售基編種子的權利,而無法保護本國農民與種子生產者。
他呼籲歐洲議會的報告員堅守議會立場,包括:1.
對消費者而言:提供完整的食品鏈追溯與標示制度,保障自由選擇權;2.
對自然環境而言:導入環境監測機制,並在健康或環境出現問題時,有撤銷授權的可能性。他同時要求建立供應鏈追溯制度,以保障有機農業與無基改生產體系的運作,包含品質標章與地理產地標示的保護。此外,Clergeau
表示希望禁止對新基改作物進行專利保護,以免農民「淪為大企業的人質」。
最後他強調:「我支持創新,也對這項技術持開放態度,但它必須證明自身的安全性。在沒有配套保障消費者與農民選擇自由之前,不應被允許栽種或上市。歐洲議會代表的是歐洲公民,理事會與執委會必須傾聽我們的聲音」。
來自法國的Christophe
Clergeau議員是S&D關於新基因改造生物體放寬法案的影子報告人,負責審查該法案、提出修正意見、參與談判協商,並在法案審議過程中代表黨團立場進行政策辯護與調整。
Source
-
基編基改脊椎動物的風險大
25-03-23.2
德國民間組織Testbiotech最近提出報告,針對脊椎動物的基因編輯提出各項評估,內容除了該技術的現況外,包括1.
與傳統育種的差異;2.
風險;3.
專利;4.
法規。
報告指出,在天然狀況下,基因組中某些區域難以進行基因重組或突變,因此傳統育種有其侷限,但基因編輯可以打破這種限制,不過也因如此,基因編集會衍生各種風險,包括動物保護、動物福利、環境與消費者健康等方面,其風險更勝於農作物。而法規應處理這些風險,以及所衍生的專利問題。
文中舉了一些例子,指出基編動物的研究常用來增加肌肉生長,這會衍生有損健康的動物福利問題。此外,基編無角牛還是帶有三個外來的基因,即來自細菌的抗抗生素基因,這具有傳播抗生素耐藥性、基因汙染等風險。
Source
-
多種基改玉米美農家損失重
25-03-09.1
美國種太多基改玉米,農家反而損失嚴重
美國農藥與基改種子公司併購中小種子公司,推出基改殺蟲與耐除草劑的基改種子,其種子的價格通常比非基改種子高出許多,但為了方便使用除草劑因此農民還是會買來種。公司為了追求最大利潤,驅使農民種基改大豆、玉米的比率高達九成以上,但農民反而得不償失。
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新研究指出,美國玉米帶的農民過度種殺蟲基改造玉米,導致害蟲對這種基改玉米產生抗性,估計造成的損失超過10億美元。研究指出,在玉米帶東部某些州種植Bt玉米只帶來「邊際的產量保護效益」,而這些效益往往被Bt種子的高成本所抵消。種植過多Bt玉米時,反而會加速害蟲產生抗性。估算顯示若種植基改米的比例降到18%,農民反而賺的錢更多。
Source
-
中小種苗公司小心基編基改
25-02-23.1
中小型種苗公司:要小心基因編輯科技的專利問題。
基因編集作物對環境、消費者的風險並沒有比較小,有機、無基改產業也受到影響,這都已在許多學術論文加以澄清。不過,中小型種苗公司呢?
去年四月在台北某基因編輯論壇上,國內種苗公司也應邀發言,他們表示期待基因編輯科技帶來新品種,好讓種苗公司應用、販賣來牟利。
我聽了不禁苦笑,因為跨國大農企業早就透過其周邊組織向我國種苗業者灌輸基因編輯的好處、不應用基改法規來管理,用業配文來恐嚇國內育種部門,不趕快擁抱基編,就會輸在起跑點。看起來是成功了?
其實,跨國大農企業掌握了基因改造,包括基因編集等許多專利,中小型公司若不小心,可能會觸法。這不是危言聳聽,在本月初,歐洲中小型種苗公司、農民組織等就聯合要求歐盟執委會不可以對基因編輯作物的管理加以鬆綁(圖2),因為基因編輯作物的專利會限制農民與種苗公司的流通作物種原,妨礙種苗公司的育種,還有可能被控侵權。
Source
-
歐盟放寬基編基改未能成功
25-02-23.2
歐盟執委會提案要放寬多數基因編輯作物的管理,雖然歐洲議會有條件通過,但仍卡在歐盟部長會議。
波蘭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曾多次試圖在專利爭議問題上尋求妥協,來讓執委會提案通過,但波蘭的努力迄今未能成功。
在歷經數月的僵局後,歐盟代表於2月21日就新的基因改造生物解禁案進行測試投票,結果顯示阻擋該提案的少數成員仍然存在,這包括德國、奧地利、比利時、希臘、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和斯洛伐克等國。
歐洲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Europe)對此反對態度表示歡迎,並敦促更多成員國拒絕該解禁提案。他們指出:「歐盟執委會的決策乃是優先考量企業利益,而非自然與公民的最佳利益。解禁新基因改造生物僅僅是為了討好拜耳及其企業盟友,並不會使歐洲受益,反而農民、消費者和環境都將付出代價」。
「與其浪費時間,我們應該召集研究人員、農民和專家,共同努力讓農業真正具備抵禦極端氣候的韌性,並更好地保護自然」。
歐洲地球之友近期發布了一系列簡報,評估解禁計劃對社會不同領域的影響,包括專利、標籤、風險評估和責任歸屬等方面。
Source
-
基編基改安全乃基於偽科學
25-02-23.3
針對全球反基改運動,基改公司與學者一概稱為反科學,認為會阻礙人類的發展,包括對抗氣候變遷等。固然有時網路上可以看到荒謬的反基改言論,然而許多反基改運動的批判都是基於嚴肅的科學論文;反對的不是科學研究,而是基於偽科學的管理規範。
指出基因改造(含基因編輯)有其風險的科學論文都被基改公司與學者視而不見,這才是真正的反科學。
目前全世界都觀望歐盟對基因編輯生物要如何管理。歐盟執委會力推新法要鬆綁多數基因編輯生物的管理,其著眼點是加快基因編輯生物產品的進入市場,但其理由卻是基於「偽科學」。
歐盟執委會無視於十年來學術論文所提出的警訊,反而提議對新一代基因組技術
(NGT1,屬於基因編輯)植物進行解禁,將之視為與傳統植物等同,無需進行風險評估即可釋放至環境,進入市場也無需進行上市後監測,來簡化NGT1植物審核的程序。執委會的理論基礎很簡單,即每個NGT植物最多可允許20個基因變異,每個變異可包含最多20個核苷酸變化。只要不超過20個變化,就是與傳統育種無異。
然而,這個20的「神奇門檻」並無科學依據來證明其安全性。
多個歐洲公民社會組織與業界協會聯合向執委會發表公開信,要求撤回關於NGT1植物解禁的提案。這些組織強調,任何關於NGT植物的新法規都必須以科學為基礎,確保安全。
這些組織警告,隨著CRISPR/Cas等基因編輯新技術與工具的發展,其技術潛力迅速增強,但潛在的危害也同樣上升。
此外,許多專家警告人工智慧(AI)與基因工程融合的風險。例如,AI可用於創造新的基因變異與基因組合,並在短時間內釋放大量基因改造生物體。這涵蓋所有基因工程應用,從NGT植物與動物,到新型病原體病毒的創造。
Testbiotech 指出:「依據該提案,對
NGT1的標準完全忽視了大量證據,這些證據顯示,即使植物基因組中只有少量變異,也可能導致與傳統育種或自然群體中存在的特徵明顯不同的新生命形式。如果不考慮這一點,就無法正確評估NGT1對環境與健康的風險。例如,這可能對生態系統的關鍵功能產生負面影響,包括植物與授粉者、土壤生物以及地上與地下食物網之間的相互作用。如果依照歐盟執委會提出的標準,這些風險無法納入風險評估」。
這封公開信發表的時間,正值1975年2月全球科學家在美國加州阿西洛馬(Asilomar)
召開「重組DNA會議」的50週年,當時與今日情況類似:部分專家主張對基因工程採取謹慎態度,而另一些人則已開始申請專利,並競逐基因改造生物的商業化利益。
Source 1
Source
2
-
墨西哥開放基改白玉米進口
25-02-08.1
在墨西哥吃玉米餅,將可能吃到基改玉米。
墨西哥於2020年禁止基改玉米進口,引起美國抗議,因此在2023年2月大幅限縮禁令,只限於人類直接食用的玉米餅等最低加工產品,通常是基改白玉米,飼料用黃色的基改玉米仍可以進口。
然而美、加兩國仍然不滿,認為禁止進口食用的基改白玉米乃違反美墨加貿易協定(USMCA)。在該協定開會之際,墨西哥提出科學證據,獲得美、加民團的支持。不過仍不被美加兩國政府認可。
USMCA在2024年年底裁定墨西哥的禁令違反USMCA的協議。這引起民團的批評,認為該決定忽視了大量科學證據的指出基改食物對於健康和環境的風險,迴避了對原住民權利的威脅,並且錯誤地預測了美國玉米出口商將遭受的經濟損害。
前天,墨西哥政府終於宣告廢除基改白玉米的禁令,不過其理由不是科學的,而可能是川普總統要提高關稅的意圖。取消禁令或許有助於與美國協商關稅課題。
Source
-
AI + 基編基改更應嚴格管理
25-02-08.2
用AI來輔助基編基改技術的得失:其產品更應改嚴格管理。
科技進展日新月異,基因編輯CRISPR-Case
9技術用來做出基改作物,在美國獲得上市許可還不到十年,現在更加入了生成式人工智慧(AI),不啻如虎添翼。不過,對人類的福祉有何影響呢?
AI技術透過接觸大量現有資料集來「學習」,在各領域展現其驚人的應用可能,這當然包括各類生物的「語言」。
基因組學、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技術進展,為AI模型提供了大量訓練數據。例如:PlantMWpIDB數據庫(涵蓋342種植物的1382萬個蛋白質序列)、PlantExp平台(85種植物共57.2兆鹼基的轉錄組數據)、PMhub
(188,837種植物代謝物的化學特性)等。
因此跨國公司對那些生物「語言」有興趣了,這包括蛋白質模型(如Google的AlphaFold,可分析蛋白質結構)、DNA模型(如AgroNT,專門訓練植物基因組數據,有助於推出新品種)、RNA模型(目前主要應用於人體研究,但用於植物RNA分析也是指日可待),以及結合以上數據的多模態模型。
此等發展,農藥/基改公司當然馬上會採用,所以如拜耳、先正達、BASF等跨國集團紛紛與專業AI企業合作,將AI納入基因工程部門,來提升開發新品種的效能。
科迪華農業科技(Corteva)使用Google的語言模型BigBird分析14種作物的基因組數據,以預測基因調控機制。
先正達(Syngenta)利用AI模型AgroNT來開發新型基因編輯性狀。
巴斯夫(BASF)與科迪華分別與具有AI專利技術的Tropic
Biosciences合作,利用AI進行基因沉默計算技術(GEIGS-BioCompute)來提升作物抗病能力。
其他小公司也不落人後,例如美國生技公司Inari
利用AI預測啟動子突變對植物特性的影響,正開發矮化玉米品種,並已在比利時進行田間試驗。美國公司TreeCo透過AI工具分析21個基因對木材組成的影響,期能降低楊樹的木質素含量,加速造紙流程。
AI技術使得CRISPR基因編輯更高效,包括:(1.)
優化靶點選擇:AI分析基因組數據,確定最佳編輯目標,以提升CRISPR的精準度;(2.)
控制基因表達:傳統基因編輯主要用於關閉特定基因,而新技術可通過AI優化啟動子、增強子和上游可轉譯區(uORF)來調控基因表達,從而影響複雜的數量性狀(如作物產量);(3.)
蛋白質重設計:例如透過AI優化蛋白質結構,開發高效碳固定酶Rubisco,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不過有得就有失,利用AI來進行基因編輯也帶來潛在風險,包括:(1.)
黑箱效應:AI無法解釋其決策過程,增加基因編輯的不確定性;(2.)
幻覺現象:AI可能生成錯誤或無法驗證的基因序列;(3.)
數據偏差:AI訓練依賴於現有數據,若數據含有錯誤,則可能導致基因改造結果不可靠。
此外,AI的普及可能降低基因編輯的技術門檻,使非專業人士也可以進行基因改造。這會衝擊到基因編輯產品的管理。
目前美、日等若干國家對改變一個基因的基編產品(SDN1)視為非基因改造,因此不需審核,上市也不用標示;歐盟執委會稱之為NGT1,也擬放寬其管理。他們的理由是這些基編產品其基因組的改變很小,也可以由傳統育種做出來。然而包括法國食安主管機關ANSES在內,不少論文已否定這些講法。
現在AI加入基編,造成更大的可能風險,因此,放寬基編基改產品的管理是很不可取的。AI與基因工程的結合可能加劇監管漏洞,使不安全的植物產品流入市場。例如,研究人員可利用AI設計出產生高毒性化合物的作物,若不嚴加管理,這些作物可能無需經過安全測試即可上市。
為確保AI驅動基因改造產品的安全
以下的措施至關重要:
1. 維持嚴格監管:應要求所有AI設計的基因改造作物接受全面風險評估。
2.
強化可追溯性與可逆性:監測基因改造生物的影響,確保發現問題時能及時撤回。
3.
建立國際管控機制:防止高風險生物技術濫用,並對潛在生物安全威脅進行預防。
4.
推動獨立研究:應提供資金支持AI基因工程的風險研究,確保長期生態與健康安全。
Source 1
Source 2
-
基改管理新公約修正案通過
25-02-02.1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的《奧胡斯公約
(Aarhus Convention,獲取資訊、公眾參與決策及獲得環境司法的公約)》於2001年10月30日正式生效,主要的締約方包括歐盟以及其他歐洲與中亞國家。
UNECE指出,近年來基改作物的使用增加,這與農藥、除草劑等化學物質的使用增長,以及雜草抗藥性的提升密切相關。因此,需要確保公眾能夠充分獲取所有相關信息,並能夠有效參與基改生物相關的決策。
2005年5月27日,奧胡斯公約第二次締約方會議上,通過了一項關於「公眾參與基因改造生物故意釋放及市場投放決策」的修正案。截至2023年7月,該修正案已獲得32個國家批准,僅差一國便能正式生效。
2024年1月20日,烏克蘭成為最新批准該修正案的國家,使批准國總數達到33個,達到了該修正案生效的門檻,這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環境正義協議於今年4月20日正式生效。
UNECE發表聲明指出,該修正案要求「公眾參與基因改造生物故意釋放及市場投放的決策」,這意味著歐盟、英國及所有批准該修正案的國家,乃至未來可能加入該修正案的聯合國會員國,都必須在其監管框架內建立有效機制,確保決策透明並促進公眾參與。
然而,全球主要基改作物使用國如美國、巴西,以及中國與俄羅斯等重要經濟體,尚未批准該協議。
Source
按,這對歐盟英國的基編政策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
食品業將承受基編基改風險
25-02-02.2
基因編輯的風險可能會由食品業和零售商承擔
歐盟執委會擬鬆綁多數基因編輯食品,其提案通過的話,那些「只」針對一個基因進行改變的基編生物(NGT1),將不再受歐盟基改法規管轄,而是歸入「新型食品法規」。提案免除了生技公司對NGT1植物的風險評估義務,這意味著幾乎所有新的基編基改產品都無需進行風險評估。
其提案只要求對基編種苗的上市進行標示,而種植基編種苗的採收物則免標示,食品公司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銷售NGT1產品,因此無意中違反新型食品法規,未經授權就將這類產品推向市場。
基編食品一旦發生損害,主要的索賠對象將是食品製造商和零售商,因為他們需負責問題食品所造成的損害。即使食品企業試圖向NGT1產品的開發者追償,這些索賠往往無法執行,特別是當生技公司位於國外或資產有限時。此外,食品公司通常會購買涵蓋健康損害的責任保險,但目前並無任何保險能涵蓋基因工程風險。
因此該提案是將基編產品的成本和風險從生技公司轉嫁到食品業。這可能會對整個歐盟食品產業造成重大問題,不只是有機食品和『非基改』食品領域受到影響。
Source
按,基因編輯農產品的健康風險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