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O面面觀 訊息日日新  2022

  • 小麥育種捨基改取雜交育種   22-12-25.1

小麥育種捨基改,往雜交育種前進?

農藥基改公司先正達(Syngenta,為中國化工公司所擁有)已經研發出雜交一代小麥,將於明年在美國試種約2000 公頃,其他基改大廠如拜耳、巴斯夫也急起直追,拚五六年後推出。

這些跨國公司研發很多大豆、玉米等的基改品項,對小麥卻避而遠之,主要的遠因在於,對美國而言,大豆、玉米主要用來做飼料、食用油或其他加工品,然而小麥做麵包麵條,是美國人天天吃的,怕消費者無法接受。

孟山都(被拜耳併購了)做了一個可忍受嘉磷塞的基改小麥品項(MON71800),雖然在2004年通過美國、紐澳與哥倫比亞的核准作為食用,卻從來沒有被美國等任何國家核准生產,還發生了好幾次基改小麥汙染了一般小麥,導致好多國家暫時禁止美國小賣的進口。

目前全球唯一生產基改小麥的國家是阿根廷,那是Bioceres S.A.2020年獲得阿國核准生產的IND-ØØ412-7,號稱可以耐旱的HB4基改小麥。不過據說該小麥產量低落,只有一般者的58%,消費者能否接受也是另外的問題。 Source

  • 基編基改產品的檢測新進展   22-12-25.2

美國情報界結合了民間的Ginkgo BioworksDraper,進行ELIX 計畫,名稱是「找出與(基因)工程有關的指標Finding Engineering-Linked Indicators」,首要的目標是找出透過基因工程製造出來的病原菌、病毒。不過同樣的技術也能夠應用在其他生物,包括農用動植物、酵母菌等。那麼,基因編輯農產食品也可以檢測出來嗎?

第一代的基改產品(轉基因、基轉基改)因為含外來基因,因此就算沒有標示,也可以在市場抽樣檢驗出來。

第二代的基改產品(基因編輯、基編基改)雖然在製造的過程也通常轉殖外來基因,但成品上市前會把外源基因拿掉,因此基改企業/研發者都宣稱只改變一個鹼基(SDN1),因此與天然變異無異,無法檢驗,又沒有健康風險,所以並非基因改造產品。(此論點不對,詳:)

美國Cibus公司在2014年推出忍受除草劑的基因編輯油菜Falco™,表示市面上檢測不出來。然而2020年有論文研發出Falco™的檢驗方法,嚇得Cibus公司馬上發布新聞,說該油菜的單一鹼基突變不是來自基因編輯本身,而是在進行遺傳工程的過程,產生自然變異所致,所以不是基因編輯產品。不過前述檢驗方法需要先得知基改研發者提供相當資訊,才得以進行,若研發者不去申請專利,悄悄做,悄悄上市,那還是沒辦法用來檢測出來。

因此ELIX計畫就給人寄以厚望,希望能夠在市面上檢測出未經公開的基編基改產品。不過該計畫仰賴完整的DNA數據庫,這在農業產品上來相當不足,需要有政治上的誘因才能達到目的。 Source

  • 基編基改作物只剩一款上市   22-12-19.1

基因編輯農作物上市只剩一款

基因編輯技術在農業的運用,可說宣傳不餘遺力,認為研發時間快,沒有安全問題,市場潛力無窮。但證據指出,這樣的說法問題很大,現在又有一項證據。

實際上迄今基編基改農作物只有三項上市,即Cibus的耐除草劑油菜、Calyxt的高油酸大豆(2019)、以及日本的高GABA番茄(2020)。但前兩項在市場上已經幾乎不見了。

Calyxt2019年推出高油酸大豆,並且告訴股東說基因編輯的研發速度很快,然而投資報告,由於該大豆產量下降,因此農家採用的進展很有限。今年Calyxt表示,管理階層懷疑其持續經營的能力,而其獲利與股票雙雙跌,該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僅為 73,000 美元,其股價已從一年前的 3.60 美元跌至不到 20 美分,因此公司已準備拋售其資產。

Cibus2014年宣告透過ODM基因編輯技術研發成功耐除草劑油菜Falco™,認為他產品無法與自然變異者區分,因此不是基因改造,也不用審核標示。

不過2020年的論文採用一般的定量即時聚合酶鏈鎖反應,就可以檢驗出來是否為Falco™油菜。論文一出,Cibus公司馬上改口,說Falco™油菜鹼基的改變,並不是基因編輯的遺傳工程步驟產生的,而是整個研發過程中組織培養的變異所致,因此不是基編產品。

該公司在同年把油菜育種資材讓給電子商務平台Farmers Business Network的公司,但目前公司在美國,FBN在加拿大都已經不再出售Falco™種子給農民。

看起來這兩種被公司認為不是基因編輯品種的種子可能都失掉市場了。那麼 GABA番茄是唯一上市的基編基改作品種了。

但是GABA番茄的研發並不像傳言的說很快,相反地,是花了15年的時間才欻來的。那麼,基因編輯真的有那麼神速嗎?  Source

參考:

  • 醫學博士反種基改油菜籽   22-12-11.1

印度百位醫學博士要求禁種基改油菜籽。

在基改作物上,印度向來只核准生產基改棉,過去研發的基改茄子後來也沒開放種植。但是基改主管機關環境部在十月宣布核准種基改油菜籽,不過被最高法院喊暫停,質疑開放種植是否有其必要,需要再舉辦公聽會來作妥善的決定。

印度百多位醫學博士在125日聯合致函總理,要求終止種基改油菜籽的決定。該基改油菜籽可以忍受固殺草(glufosinate)除草劑。

信函中指出,他們不是反對基改技術。基改技術在醫療上可以進行,是因為在醫療體系內該技術有作了徹底的測試,經患者同意後,使用在部分患者身上,使用過程也在專家醫師的密切監控之下;在基改藥物/補充劑上,其生產是在封閉條件下製造,不會在環境中釋放任何基改生物,萬一有問題也可以回收。

反之,已有許多科學研究認為基改科技在食農方面的應用具有風險,因此需要在透明的審核機制下先進行長期性風險評估,而且基改作物以及產品在生產之後若發現問題,將難以控制,也無法逆轉,也可能會影響今生後世。

醫學博士們認為基改油菜籽若通過生產,勢必大幅度提高固殺草除草劑的用量,在健康風險上問題頗大,因為印度人民經常食用油菜籽作物的葉菜、種子、與油品,從醫師責任的角度,我們須要指出來核准生產基改油菜籽會有嚴重的後果。  Source   信函

  • 南韓國營企業買非基改大豆   22-12-11.2

歐洲貿易商周三表示,南韓國營農水產食品流通公社(AT)已在 12 5 日結束的國際招標中購買了約 65,000 噸非基改大豆,招標量高達70,000 噸。  Source

  • 西班牙葡萄牙基改面積下降   22-12-04.1

基改作物全球種植從1996年開始,面積逐年穩定增加,遊基改企業出資的ISAAA (International Servic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Agribiotech Applications)每年都會報告年的種植概況,一開始都是每一年2月出版但近幾年年年延後幾個月的出版日期。

最後一期是2019年的全球狀況,已延到20201130日出版。2020年以後的到現在都還沒看到。

不過全面積約2012年以後增加的速度就遞減,2015年的面積比2014年的還少,2019年又比2018年減少

 雖然全球狀況不明,但歐盟自己的數據出來了。歐盟目前只有在種M810基改玉米品項,目前也只有西班牙與葡萄牙在種;兩國的面積在2021年分別為96,6064,321公頃,但在2022年,分別再降到67,6202,290公頃,總降幅高達-31%

2014年,西班牙玉米生產面積中,基改品項的比例高達32%,但在2022年只剩下16%Source

  • 下載電子書基改迷思與真相   22-12-04.2

基改電子書GMO Myths and Facts59頁,是精簡版。把基因改造的迷思與真相寫得很清楚。電子書GMO Myths and Facts下載:
Source 1

作者Claire Robinson, MPhil曾與Dr. Michael antoniouDr. John Fagan 合著《GMO Myths and Truths》,20122014年的都是電子版。20152018年的是印刷版,文字217頁,引用文獻169:
Source 2

  • 英國民眾要求嚴管基編基改   22-11-20.1

YouGov在本月11-14日對英國消費者進行線上民意調查,有效樣本數為1,733個成年人,透過加權,結果代表英國18歲以上全體成年人。

結果顯示

79%認為基因編輯作物、動物、食品需要清楚標示;

83%認為基因編輯生物在上市前需要通過健康風險評估;

80%認為基因編輯生物在上市前需要通過環境險評估;

79%認為基因編輯在生產與食品上市都需要可以追溯。

Report    Source

  • 印度媒體指出基改無益產量   22-11-20.2

基因轉殖(基轉基改)種子出現後,相關企業與研究者都說基改可以提高產量、抵抗氣候逆境。二十多年來,事實證明這是假話。

現在基因編輯(基編基改)技術出現,同樣的論調再度出現,我們還是得大大個問號。基因轉殖是借用外來的基因,都已經沒效果了,主要是關掉自身基因的基因編輯會有用嗎?

基轉基改無益增產,在2013已經很清楚了。

文中提到沒種基改玉米的西歐國家,玉米產量的增加可能比種基改的美國還要略高。而印度2003年以後棉花產量大增,與種基改棉也沒有關係。

印度媒體一篇新文章指出,印度棉花增產的原因主要是資本的投入,如化學肥料,而當引進基改棉之後,恰好2003年以後有十年期間,印度並有發生嚴重旱災。他也引用Nature的一篇論文加以佐證 Source

  • 基改紫番茄花青素含量太高   22-11-13.1

美國農部已批准基改紫番茄的生產上市,食藥署並未審查核可其安全性,而是採自願的方式,由業者申請,然後回函表示業者需要負其安全的責任。因此預計2023年就會有少量在美國上市。

原先是微生物學教授,後來任職環保署高等研究員,現已退休的Dr Ray Seidler表示,這基改紫番茄是有健康風險。

番茄以茄紅素聞名,不過傳統番茄也有含青花素的紫皮品種,然而其分布都在果皮,果肉還是紅色為主。但基改品系則連果肉也是紫色的,其青花素含量高達500mg/100gm,遠高於傳統紫番茄的3-143mg/100gm

不過,青花素雖然具有抗氧化能力,但是過度攝取可能反而有害健康。

含青花素的藥丸一天吃兩粒,就吃下了40mg的青花素,這樣的攝取量有學者認為太高,可能引發毛病,例如腎、肝、甲狀腺激素等方面的問題。但是吃下基改紫番茄可能超過安全量更多。 Source

  • 墨西哥禁基改玉米政策不變   22-10-30.1

墨西哥2024 年對基改玉米的禁令將不予修改。

墨西哥是全球最大的玉米買家之一,目前每年進口約 1700 萬噸美國穀物,其中絕大多數是飼料基改黃玉米。

墨西哥總統奧夫拉多爾在2020 年下令2024年禁止基改玉米和除草劑嘉磷塞。支持者表示,基改種子會污染墨西哥古老的本土品種,並指出研究認定嘉磷塞有不利影響。

墨西哥農業部副部蘇亞雷斯說,在 2024 年禁令生效時,美國進口的飼料玉米將減半,國產飼料玉米產量要提升到600 萬噸,來因應而美國進口的800 萬噸玉米。他認為黃玉米進口已經比國內生產更貴,這是農民轉變的另一個動力。不足的量正在考慮與美國、阿根廷和巴西的非基改玉米農民直接達成協議。

美國農業遊說團認為該禁令將對兩國造成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並敦促華盛頓根據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 (USMCA) 貿易協定來提出異議。

蘇亞雷斯則表示沒有義務購買和種植基改玉米,墨西哥的法令沒有違反了 USMCA。他說:「我們尊重和關心貿易協定,但USMCA不是上帝,也不是我們的憲法」。 Source

  • 基編基改公司專利控制研發   22-10-23.1

報告指出,跨國農藥基改公司的策略是申請廣範圍的專利,這些專利涵蓋的特性是透過新基改技術作出來的,但也可能在非基改的天然品種出現,如此將使得農民和植物育種者可用的材料受到專利的限制。

有些專利結合新與舊的基因改造技術,並且納入傳統的雜交和選種技術。這些技術專利的範圍都很廣泛,讓使用技術者難以搞清楚,而很容易被控侵權。Source

建議哪單位好好地研究此趨勢,想辦法讓國內研究者瞭解,以避免踏到地雷。

  • 基編基改一公司股票的狂跌   22-10-10.1

基因編輯食品的第一個泡沫破掉了。

遊說基因編輯非基因改造,因此不需特別管理的基改公司與研發者的論點之一,是說基因編輯若放在基因改造法規下,會阻礙其發展。美國基於這些(錯誤的)理由,放棄對基因編輯產品的管理,只要廠商說該產品不含外來基因。

美國Calyxt公司在2019年首先在市場上推出的基因編輯大豆,號稱其大豆油含高油酸,比較不會產生反式脂肪。該公司表示,過去第一代基改作物,採用基因轉殖的方式,通常只對農家比較方便,現在該公司的基因編輯產品,則是對消費者有利,具有市場價值。基於同樣的理念,他們還要推出基因編輯的高纖維小麥、比較不會褐化的馬鈴薯。

不過現實的情況是,該公司的收入以及股票今年嚴重下跌(由去年的3.60美元跌到目前不到20美分),據說正在考慮出售其資產。

投資雜誌Seeking Alpha表示,該公司增長緩慢而且產品發布延遲,這與公司「基因編輯技術開發期短」的說法背道而馳,讓投資者失望。對農民而言,其大豆品種的產量較低,因此農家的採用也很緩慢。

因此,重點在於產品本身,而不是政府有沒有用基因改造的規範來管理。Source

  • 歐盟執委會的基編基改管理   22-10-10.2

這篇報導的標題是說:基因編輯產品遲早會進歐盟,問題在於如何管理。

基因編輯可以解決氣候變遷威脅農業生產的問題嗎?

報導指出,還沒有一家公司使用基因編輯技術開發出耐旱(更不用說抗旱)的作物。

拜耳生技專家也表示,耐旱性的問題在於它極其複雜。需要詳細了解植物生理,而耐旱性的基因數量相當多。

上週,歐盟執委會的官員表示,不會取消對基因編輯作物的管制。

「我們必須確保技術是安全的,我們必須取得平衡」,「我們正在尋找恰當的風險評估方法來對應新基因組技術(即基因編輯技術),這意味著我們不會完全取消其管制」。Source

  • 遊說基編基改學者利益起底   22-10-02.1

《煙幕的背後:既得利益的歐盟科學家遊說放寬基因改造生物管制》,這是歐洲議會綠黨/歐洲自由聯盟新報告的標題。

第二代基改生物透過基因編輯技術創造出來後,基改公司以及研發基改的學者紛紛跳出來說明(若干)基因編輯並非基因改造,因此不太需要嚴格的風險評估,上市也無須標示。

不過歐洲議會在2018年判決基因編輯仍屬於基因改造,因此基改學者與企業轉向歐盟委員會遊說,希望得到認同。

歐洲企業觀察組織(CEO)20214月,透露了三個歐盟級的科學組織在進行協調遊說的活動:歐洲植物科學組織 (EPSO)、基因組編輯實現永續農業歐洲網絡(EU-SAGE) )和歐洲科人文學院聯合會 (ALLEA)

綠黨/歐洲自由聯盟的報告指出,參與該三個組織的研究者與種苗企業有密切的聯繫。EPSO的成員有64%從事農業技術工作, EU-SAGE的成員有32% 的成員在基改植物的商業化中具有既得利益。 他們遊說放寬轉基改技術的管制,但沒有表明其經濟利益。

這些研究者不少人擁有基改技術或產品的專利,或在種苗/生技公司持有職位或股份。聲量最高的是農業生技研究者,他們經常存在利益衝突,例如那些EU-SAGE(由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資助)的研究人員。

遊說的策略之一是推銷未經證實的說法,包括基因編輯技術製造能抵抗氣候變遷、提供農業永續的產品,而把新技術用「精準育種」的不實名詞來包裝。Source

  • 不可能基改漢堡的健康風險   22-09-25.1

這個素漢堡有兩種基改成份,來自基改菌的大豆類血紅素(SLH),以及來自基改大豆的蛋白質(當然也有嘉磷塞殘留的問題)。

該公司在2015年像美國食藥署FDA提出健康風險試驗報告,認為基改SLH為無害。但FDA沒核發「無問題函」,主要是因為認為人類從未食用過SLH,是否為過敏源仍未知,公司所呈的資料並未加以釐清。 而學術界認為由其報告來看,健康風險仍然一大堆,就解釋不同。

該公司於是再度委託外面進行試驗,其實也只有28天的短期餵食試驗,但FDA總算不再質疑,因此核發了無問題函,表示沒有進一步的問題要詢問該公司。

但所謂「無問題函」不表示該食品一定沒安全問題,函中只表示是公司斷言該產品安全,上市後維持該產品的食用安全,責任在公司,不在FDA Source。見以前的報導: 

  • 美法官判基改標示方式違法   22-09-18.1

美國法院宣判:農部的基改標示方法乃為違法。

全球超過60個國家都有基改標示的規定,歷年來的民意調查,美國也都有超過九成的消費者希望基改食品能夠標示,但是由於基改、食品業的大力遊說,美國政府一直加以拒絕。

不過2014年佛蒙特州(Vermont)議會通過基改食物標示立法,不到兩年內,美國好多家食品大廠紛紛轉向,改生產非基改產品。

鑒於地方政府基改立法的威力,於是聯邦政府著手全國性的規範,寄望通過實施後,可以要求地方政府取消自行的法規。

於是美國國會終於在20167月底修法要求農部制定《National Bioengineered Food Disclosure Standard生物工程食品國家揭示標準》,要求農部於20187月開始實施。但美國農部動作緩慢,遲到2020年才提出規範的草案,強制實施則是202211日。

而在農部的規範,業者可以在三種方式選一種來標示基改,文字、圖案、或QR code等電子化標示。這讓無法或不慣使用手機的族群無法分辨是否為基改產品,有違資訊公開法。對此,美國食品安全中心等七家民間團體在2020年就向法院遞狀,控告美國農部在基改標示規定上涉嫌違法。

現在地區法院宣判農部違法,理由是:國會的法規要求農部要採用額外的對等的方式,讓消費者在電子方式的披露外,有其他的方式來得知產品否為基改。 Source

  • 基編基改不應稱為精準育種   22-09-12.1

來自全球但以英、歐、美國為主的50多位科學家和政​​策專家,簽名表達(開放簽名中)反對在英國和歐盟以「精準育種」來描述基因編輯(基因組編輯)(這在我國已有類似的情況,詳後面)

由於基因編輯並不精準,也非傳統育種,因此以「精準育種」來稱呼在科學上與技術上都站不腳,還有誤導之虞。用「精準育種」來取代「基因編輯」是營銷術語,是為了誤導公眾和監管機構,讓大家以為基因編輯技術是自然的、準確的、可控的,因此是安全的,希望能夠免除基因改造產品的規範。

宣告文中指出,

一、基因編輯並不精準:許多研究論文已指出,基因編輯會導致非目標基因,以及目標基因本身的預料外改變。

二、這樣的預料外突變是否改變植物的生化途徑,導致產生意想不到的毒素或過敏原,非經過嚴格的風險評估,乃無法得知。對於動物,除了肉類和奶製品消費者的健康風險,還牽涉到動物本身的健康風險和福利問題。

三、基因編輯不等同傳統育種:傳統育種,包括誘變育種,其改變的地方是有限制的,基因組的某些區域受到保護,不會發生突變。然而基因編輯所導致的預料外突變可能發生在整個基因組任何地方。

因此本宣告要求:基因編輯產品需要針對人類和動物健康以及環境影響,全面進行風險評估,其最終產品的管理需基於完全可追溯性,包裝上需要有清晰的基因改造標籤。Source

簽名:https://forms.gle/17VAFQvav6Avsi1B6

***************1

本宣告由英國Dr. M. Antoniou帶頭發起,他是遺傳工程專家,對於基因改造技術在農業的應用相當熟悉,目前還在針對嘉磷塞除草劑的健康風險進行深入的探討。

Dr. Antoniou2020年應邀參加中興大學舉辦的「作物精準育種國際研討會」線上發表,指出基因編輯仍有許多後遺症,其安全應加以評估。

在該次研討會我也有報告,表示所謂精準育種,這個名詞的定義隨時間而變。宣告中指出,用精準育種指稱基因編輯,乃是刻意的誤導,這是很有見地的,其實,外國勢力也在我國推出業配文,全力推基因編輯。

這幾年台灣經濟研究院舉辦多次研討會、座談會,在標題上也都用「新興精準育種」來代替基因編輯,例如:

最近台經院接受衛福部食藥署的委託,要草擬基因編輯產品的管理辦法,可是所提出版本卻仍稱為「新興精準育種食品管理草案」。在6月舉行的座談會中,就有中研院與其他學者指出不宜之處,認為需要回歸基因改造的名詞。

我國在2004年立法通過基因改造食品的規範,後來食藥署用《基因改造食品安全性評估方法》來進行風險評估。由於如前所述,基因編輯仍然需要視為基因改造進行管理,而基因編輯產品與第一代的基因轉殖產品的確有所不同,因此建議食藥署把現有的《基因改造食品安全性評估方法》改稱為《基因轉殖食品安全性評估方法》,而另外推出《基因編輯食品安全性評估方法》,兩種方法並存,總稱為《基因改造食品安全性評估方法》。

  • 鼓吹基改嘉磷塞的獻金發票   22-09-04.1

表演喝嘉磷塞除草劑的教授,Kevin Folta再度上檯面。

替孟山都做說客,長期鼓吹基因改造作物,以及嘉磷塞除草劑的美國園藝學教授Kevin Folta曾經說過在公開場所表演過喝嘉磷塞

他在2015年被Nature期刊爆料https://www,說經過調查,Folta拿了孟山都的25千美元。

孟山都被拜耳併購之後,他還是在基改企業的傳聲筒,Genetic Literacy Project發表類似的文章,這次是指責記者Carey Gillam

她長期注意食農環境議題,除了大量的文章,還出版書籍《基改之王:孟山都的遺產 https://www.faceboo》、《孟山都檔案》。也得過「瑞秋卡森專書獎」的首獎:

當然,她被大企業的傳聲筒謾罵得很兇。今年七月她主編的媒題The New lede與衛報聯合發表文章,報導美國疾病管制署(CDC)指出,2,310個美國居民,包括兒童,80%都含有嘉磷塞。

雖然她沒有具名,但Kevin FoltaGenetic Literacy Project連續刊登文章,把衛報罵成危言聳聽、欺騙世人的媒體,其中就指責Carey Gillam的「倫理上問題」。

不過,有一張支票顯示,嘉磷塞的現今擁有者,拜耳公司曾經給過Genetic Literacy Project高達10萬美元。Source

  • 基改豆具完全蛋白質的風險   22-08-28.1

報紙健康版刊登文章,指出營養師說大豆是完全蛋白質。https://hkx.eu/health/619934.html

錯了,大豆的蛋白質有個小缺陷,其甲硫胺酸含量較低。

一種必需胺基酸的含量低,其他胺基酸的用處就會減少,因此大豆整體蛋白質的營養效果也就降低。

不過,飲食均衡的話,大豆這個小缺陷就不用管,因為其他食物來源會提供甲硫胺酸,最好的例子就是蛋、芝麻種子。所以喝豆漿時配一顆蛋或者黏上芝麻的燒餅,是很好的選擇。

過去美國杜邦公司想賣大豆種子,因此採用基因改造技術,將甲硫胺酸含量高的蛋白質基因轉殖到大豆,轉殖成功後找醫學院測試,沒想到該基改大豆意外地帶有過敏原。嚇得該公司不敢申請上市,花的錢當然白白浪費掉了。

萬一那個基改大豆的新過敏原含量較低,皮下接種測不出來,那有可能就通過上市。消費者一開始不會怎樣,但是吃久了以後,是不是會過敏呢?天曉得。

  • 基編基改稻論文有誤導之嫌   22-08-21.1

基改技術在1990年代應用在農作物改良以來,雖然基改作物的面積占了全球耕地面積一成多,但似乎已停滯不進,而四種作物就佔了基改面積的99.1%,轉殖的基因中,殺蟲與忍受除草劑的基因就佔了99.9%。其他天花亂墜的說詞,包括增產、耐旱等,至今都沒實現。論者認為,增產、耐逆境的特性是許多基因互相影響而成,難以用基因轉殖來達成改良的目標。

然而基改科技進入第二代的基因編輯,這種膨風的風氣似乎仍然未減。

最近中國研究者發表論文於頂級期刊Science,指出只要把一個水稻本身的基因OsDREB1C,採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五個基因,來提早開花、增強光合作用與氮素利用效率,就可以讓供試水稻古老品種,日本晴的產量,在三年的「田間試驗」中增加41.368.3%,而應用在高產品種秀水134’上,產量也可以增加1040%

Science期刊不但予以刊登,還寫了評論大加讚賞,還找了英美基改研究著名學者來給於高度讚賞。

這一招在糧食危機基的今天相當有用,不少媒體甚至於科學雜誌紛紛予以報導鼓吹。

不過這個大氣球不多久就被夏威夷大學女博士生Merritt Khaipho-Burch給戳破。

她指出,所謂田間試驗,只有99-120株水稻,與一般採用成千上萬植株的試驗差太多。再者,日本晴本來就是低產品種,每公頃約只有1.16-1.39噸的產量,這與中國水稻產量平均的6.8噸相差甚遠。相對地,現代品種透過傳統育種,逐漸增產達389-763%

該篇論文提到,近代品種秀水134’透過前述基因編輯,產量可以達到每公頃7-8噸,但Khaipho-Burch指出,秀水134’沒經過基因編輯,在中國其產量本來就可以高達10噸。(再度顯示其所謂田間試驗有問題)

GMWatch指出,該等中國研究與期刊審稿者,完全沒有將試驗結果與現有的作物產量進行比較,讓該論文被大肆宣傳,作為證據來說基改技術乃是高產的靈丹妙藥。他們譴責:該論文“誤導”,而該期刊“過於輕信”。 Source

  • 歐洲法院確認禁種基改作物   22-08-14.1

上個月,歐洲法院確認,就算基改作物品項已通過批准,會員國仍然可以透過法律,來限制或禁止種植經,前提是符合2001/18/EC指令(關於基改生物的特意釋放到環境),以及第1829/2003 號法規(關於轉基因食品和飼料) 中規定的條件。

意大利地區法律第5/2011號禁止種植經批准的基改玉米MON810,某農人違反該法律遭受制裁因而向國家法院提出反對意見,國家法院暫時停止制裁,先要求歐洲法院對歐盟基改管理架構做出初步裁決再說。

歐洲法院認為會員國可以採取預防措施,以避免基改成份意外地出現在其他(非基改)產品中,因此使會員國能夠確保農民和消費者可以在有機、傳統和基改產品之間做選擇。

根據歐洲法院的裁決,國家法院必須確定區域法律是否能恰當地避免基改作物物和傳統作物之間的交叉污染,其決定要看污染的可能性,以及污染對生產者造成的經濟後果作出決定。Source

  • 醫學農業基編基改都有風險   22-07-31.1

基因編輯利器CRISPR被農企業與相關研究者認為是精準育種,只改變本身一個基因,沒有外來基因的風險,因此很安全,不需要進行風險評估、不需要審核、上市不需要做基改標示。

然而這樣的講法並不符合十年來科學研究的發現,許多證據指出基因編輯會引發很多意料外改變,一短也不精準。

最新的醫學報告也指出,CRISPR 可能並不一定安全,因為重新排列 DNA 片段會危及基因組穩定性,長遠而言可能會引發癌症。Source

按,醫學的研究也可以引申到農業,包括畜牧與漁業。有人說,農作物做出基因編輯後,可以用傳統的回交育種,把外來基因拿掉。然而育種的常識指出,某些外來基因,或者意料外改變的基因,若在染色體上的位置與目的基因較為接近,那就幾乎無法拿掉。是否如此,沒有做過精密的分析是無法得知,因此基因編輯產品當然還是需要審核與標示。

  • 南非認定基編編輯仍屬基改   22-07-31.2

南非政府在202110月確定,基因編輯(新育種技術,NBT)將沿用現行基因改造生物的方式來管理,這與歐洲法院的裁決一致,即基因編輯視為基因改造,需要審核與標示。

南非政府的決定馬上引起農企業財團聯盟的挑戰,11月就提出上訴。他們贊同南非科學院說法,認為基因組編輯技術不使用重組DNA,也不需要插入外源 DNA,因此不需要在轉基因生物立法的範圍內進行監管。(按,大錯特錯,基因編輯的前半段是基因轉殖,當然用了重組DNA)

非洲生物多樣性中心(ACB)也駁斥了該種說法,認為新一代的基改技術必須受到監管,並且指出基因編輯難以解決農業問,只是為了販賣種子、賺取專利的錢,他們申需要緊急過渡到更永續、生態和社會公正的農業系統。

迄今為止,上訴委員會尚未成立,因此仍未開始上訴程序。無論上訴程序的結果如何,最終決定權在於農業、農村發展和土地改革部部長。部長的決定若不符財團的要求,他們仍可以上訴到高等法院。 因此,距離解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Source

  • 烏克蘭非基改大豆輸歐略增   22-07-24.1

俄國入侵烏克蘭,導致糧食輸出不順,引起糧荒危機。今年就有兩個德國組織宣稱,歐洲非基改穀物的進口會受到影響。

不過影響沒想像中那麼大。歐洲非營利組織Donau Soja在基輔的辦公室整理了數據,指出,去年上半年,烏克蘭輸出的玉米、小麥分別為13.74.1百萬噸,而今年上半年分別為12.22.8百萬噸,只要是由公路與河流輸送。Donau Soja所關心的蛋白質作物,大豆,還由去年的0.47,升高為0.52百萬噸。 Source

按,查海關資料庫,我國在過去18年當中,只有一年,即2011年由烏克蘭進口6,972公噸的大豆,合105,902台元。

  • 基改引發抗性除草劑增種類   22-07-24.2

全球基改作物約85%都可以忍受除草劑,除草劑用多,導致超級雜草的出現,原來的除草劑再也殺不死,因此讓用量最高的嘉磷塞無法單獨使用。

現在藥廠推出三合一除草劑來殺那些超級雜草,clopyralidmesotrionepyroxasulfone,商品名是Maverick®Source

  • 基改公司聘寫手寫手懺悔文   22-07-17.1

財團找影子寫手撰文,宣揚對財團有利的觀點,來對各界加以洗腦,企圖永續發財,這並非新鮮事。

不過事跡總有曝光的時候,寫手還是會有可能後悔,法國記者Julien Fomenta Rosat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法國政治雜誌Fakir發表懺悔文,指出為賺錢,受委託寫了595 篇文章來影響公眾輿論,刊登世界各地的媒體上,如金融日報 Les Échos、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付費網路媒體Mediapart等,主題包括嘉磷塞除草劑、電子煙、核能發電、歐亞和非洲政策、Airbnd與飯店經營者的不公平競爭等。

由於WHO的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2015年宣稱嘉磷塞很可能讓人類致癌,因此某機構就委託他來撰稿,內容大致是:嘉磷塞的毒性比食鹽低、嘉磷塞可防止世界飢餓(幫助氣候變化和保持低糧價)、IARC 的觀點有問題、IARC 與環保組織有某種聯繫等。

「奉令」寫了那麼多嘉磷塞的好話,最後良心發現,向搭檔吐露心聲,朋友就奉勸他不要再寫這樣的文章,當然最後一筆傭金也就沒有入帳。

他並沒有吐露金主的身分,不過至少對嘉磷塞除草劑而言,是哪家基改公司,已經不言可喻了吧。 Source

  • 阿根廷地方政府反基改小麥   22-07-17.2

阿根廷中央核准基改小麥,地方政府有權禁種。

阿根廷Bioceres公司所謂耐旱的基改小麥HB4,在澳洲已經獲准作為食物,在美國、巴西、哥倫比亞也准了一半(美國是食藥署准,農部還有待過關),在阿根廷本國雖然中央政府已核准,但是在最大的農企業中心,布宜諾斯艾利斯省(首都不在其內)卻遇到阻擾。

農人、原住民、社會與環保組織聯合打官司,提出多種理由,希望能阻擋基改小麥的商業生產。

聯邦檢察官 Fabián Canda 519日在法院表示,由於該基改小麥可能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害」,因此要求緊急暫停授權生產。

現在法官已經宣布一項預防性的裁決,要求暫停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種植、使用HB4基改小麥,需要成立委員會來評估其影響後再作決定。

除了評估,該委員會還得回答法官所提的諸項問題,例如:

* 是否對該基改小麥進行了足夠的測試,因此將來不必後悔?

* 不同國家評估其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風險的機制是什麼?

* 為什麼有些國家接受基改作物,而有些國家不接受?

* 衛生部或其他官方機構是否已證明基改生物對人類無害?是否評估了抗生素耐藥性等因素對人類或動物健康的風險?

* 對基改生物的釋放是否應該進行強制性的環境影響研究?

* 阿根廷的接納基改生物,是否已透過公眾辯論所得結論,或者只是某些國家經由專利獲得更大利潤的基因創新? Source

  • 種基改噴汰克草拜耳也要賠   22-07-10.1

除草劑傷害鄰田,基改公司要負責。

拜耳(孟山都)與巴斯夫推可忍受除草劑基改作物,官司難了。

這次不是嘉磷塞除草劑傷害到人,而是抗嘉磷塞雜草興起後,這兩家公司推出可忍受嘉磷塞與汰克草這兩種基改作物,種此基改品系的農民大肆噴施汰克草,導致鄰田作物受傷,引發告官

密蘇里州的農民擁有1000英畝的桃田,也是受到汰克草漂浮過來的傷害,2020 年的地方法院判決拜耳(孟山都)與巴斯夫需要賠償2.65億美元,後來減為0.75億。

該兩公司提起上訴,現在已被美國聯邦第八巡迴上訴法院予以駁回。該罰的還是要罰。 Source

  • 種基改噴嘉磷塞拜耳難善了   22-07-10.2

拜耳併吞孟山都,連同嘉磷塞官司這這苦果也吞下去,在過去嘉磷塞引發癌症的官司雖然拜耳贏了四場,但輸掉三場,合計要賠上1.9億美元。例外還有好幾萬個官司等著。

因此拜耳同意花百億美元,來一次擺平嘉磷塞官司。

不過美國最高法院週二駁回了拜耳的提議,這可能使該公司還要花數十億美元的和解費用。 Source1  Source2  Source3

  • 巴西非基改大豆面積增20%   22-07-03.1

越來越多歐洲人想買非基改大豆養出來的畜產品,德國更有運動在推動全非基改穀物飼養出來的豬肉(玉米+大豆),因此對於非基改大豆的需求更為殷切。

過去歐洲從印度進口大豆,印度是只種非基改的。不過今年因為糧食危機,印度開始限制出口,所以歐洲穀商轉而向巴西採購。

巴西大豆生產絕大部分是基改品種,非基改大豆僅有2%,不過因為歐,不過因為歐洲的需求,預計今年非基改大豆種植面積會贏79萬公頃增加到100萬公頃,曾幅達24% Source

  • 歐洲論基編基改要審查標示   22-06-26.1

名不正則言不順,基因編輯就基因編輯,捨此不用,要另取偏名,搞什麽新基因體技術、新興精準育種來製造煙幕,混淆視聽,都很不可取!

本月13日在比利時首都舉行基因編輯研討會,多人針對歐盟執委會擬放寬基因編輯產品管理展開討論。

德國環境部長Steffi Lemke指出,基因編輯產品依照現有基改法規來管理就可以,不需另外立新規定。就算立新規定,也應進行風險評估和強制標示。她認為基因編輯仍有意想不到的影響,可能具健康和環境風險。而基因編輯被提到的好處至今仍未證實,可能涉及「漂綠」。

她進一步指出,執委會宣稱基因編輯有助永續性,這講法要成真,需要先證實該產品不具健康和環境風險,而基因編輯可能會阻礙歐盟2050年有機農法面積達50%的目標。

挪威政府研究機構NORCESarah Zanon Agapito教授介紹所進行的基因編輯產品檢測試驗。她表示關鍵是不要再像第一代基因轉殖那樣去找單一的「標籤」,而是要在基因組的其他部分尋找特定序列,來標記出特定「基因編輯項」。

她也指出不需只仰賴實驗室的檢驗,區塊鏈技術的文件查證也可以使用,例如有機驗證就是透過文件查證。(按,基改大豆所提煉的大豆油無法檢驗出來,但在我國與歐盟都規定仍須做基改標示,靠的就是仰賴文件的追蹤追溯制度。)

以她的祖國巴西為例,Agapito教授說明放鬆基編產品管理的謬誤。在巴西,基編研發者只要告知監管機構,透過回交把外源基因轉殖項去除,因此就不存在外源基因,巴西政府就認定可以不管理,研發者不用提供有效的試驗數據來證實去除得很乾淨,的確不含外源基因。

她表示試驗證實有些基編產品還會帶有外源基因,她認為需要採用全基因組測序來找出預料外突變。

歐洲地球之友會的Mute Schimpf表示,他們並非要求禁止基因編輯產品,只要求有效的監管。

歐盟執委委會負責健康部門的Dr Klaus Berend則提出辯護,認為執委會並非不管理基編產品,而只是要做「恰當」的管理,而基因編輯產品有諸多好處。他表示執委會仍會依循歐洲法院所提的判決,對基編產品提出一套審核辦法,上市也會標示,不過可能會採用「新基因組技術」。執委會將於2023年做後一季提出新的管理辦法,但最終仍要看歐洲理事會與歐洲議會如何決定。

針對基因編輯產品有諸多好處,荷蘭的立法委員Anja Hazekamp表示第一代基改宣稱有許多好處,但都沒成真而只帶來威脅,第二代的基改產品(即基編)可能也會一樣。 Source

  • 基轉與基編基改的簡短說明   22-06-26.2

線上演講(90分鐘)  「基因改造科技與食農系統」,另見

八分鐘短片「為何基因編輯仍然是基因改造?」,另見

  • 奧地利超市要求管基編基改   22-06-26.3

奧地利著名超市SPARReweHofer、與Lidl齊聲呼籲基因編輯食品需要採取預警原則,視為基因改造,需要經審核上市後也要標示為基改,否者業者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銷售了未經測試和未貼標籤的基編食品。

歐洲法院裁決依法基因編輯乃屬於基因改造的範疇,不過近來歐盟執委會有所鬆動,希望能免除或減輕基因編輯食品的管理。Source

  • 分生學者暢談基改與嘉磷塞   22-06-19.1

著名分子生物學者Dr. Michael Antoniou在破豆客(podcast)節目談基因編輯以及嘉磷塞除草劑。

聲音檔:https://sustainablefoodtrust.org/podcast/in-conversation-with-dr-michael-antoniou/

可對照文字檔:https://www.gmwatch.org/en/106-news/latest-news/20055-leading-molecular-geneticist-warns-about-the-impact-of-gm-including-gene-editing-and-glyphosate

節譯

論基因編輯:

1.     醫學研究已發現基因編輯有諸多意料外風險,因此在使用上有許多的限制與把關,何況其使用都在控制環境境下,也只限於個人。然而農業用基因編輯並非所需撐得那麼精準,意料外風險一樣多,一開放種植就難以收回,因此仍需視為基因改造加以管理。

2.     有人說人類吃了基改食品20多年,沒聽說過有人生病或死掉的。這樣的說法毫無科學根據因為從沒有做過流行病學的研究,所以無法否證基改食品會引發慢性病。但從動物試驗,基改食品會誘導疾病是確定了。

論嘉磷塞除草劑:

1.     研究指出嘉磷塞會導致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這可能導致肝癌。會導致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這會影響到腸道菌叢的健康。

***********

Dr. Michael Antoniou 曾應邀,以視訊的方式參加20201013日在台中舉辦的作物精準育種國際研討會。我的臉書介紹過不少他的觀點或研究:

基改改造技術(基轉/基編)的根本錯誤 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10155582600676008

基因編輯產品的管理不宜鬆綁 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10156046343656008

論不可能漢堡(Impossible Burger) 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10156011951521008 

食物中殘留農藥會影響腸道菌叢與腸道代謝 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10158359516496008

農藥雞尾酒效應如何研究 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10157332853706008

嘉磷塞會傷害鼠類肝臟,也會讓DNA受損,可能致癌 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10157757992946008 

  • 兩代基改作物難敵氣候變遷   22-06-19.2

搜尋一周來基因改造(GMO)網路消息,赫然發現「GMO Climate Change Fund」,原來是有40年歷史的基金投資公司,不是投資在基改研究的。

我這麼敏感是有原因的,因為這裡年來藉著氣候變遷的時機,鼓吹用基因改造科技(不論基因轉殖或者基因編輯)來解決糧食危機的聲音又再度興起。

實際上基改農作物品項雖然好幾百個,但是其中除草劑殺不死的與蟲吃了會死掉的基改作物就佔了99%。可忍受極端氣候的少之又少。

根據基改科技訊息大本營,ISAAA,可耐旱的基改作物約只有美國的玉米,阿根廷的黃豆,與印尼的甘蔗。

其中玉米是()孟山都與BASF做出來的MON87460。不過美國農部指出,耐旱的作用不大。這導致美國玉米種的耐旱品種還是以傳統育種者為主()

阿根廷的基改黃豆、小麥轉殖了來自向日葵號稱耐旱的基因,可是那個基改小麥產量卻很低落。https://gmwatch.org/en/106-news/latest-news/19976

其實傳統育種的成就很高,根據GMWWatch的收錄,抗旱的至少有15種作物品種,抗澇的也有兩個,耐鹽的有4個,能忍受特殊土壤遇氣候條件的就有16個。https://www.gmwatch.org/en/articles/non-gm-successes

第一代轉殖外來的基因都沒效果了,基因編輯只改變本身基因就更難!

對抗氣候變遷,還是要靠傳統育種,以及農民保種。

 

  • 美國植物肉漢堡有基改標幟   22-06-05.1

美國基改標示從1996年國會立法要求後,遲到今年初才正式施行,附圖是用來作漢堡「Impossible Burger」的美國植物肉原料新包裝。Source

依美國的規定,基改標示有三種方式,標幟、二維碼(QR code)、文字。

不論哪種方式,都用生物工程「Bioengineered」,不採行消費者熟知的基因改造「Genetically modified」。

impossible burger」印的是黑白的標幟,其基改成分是大豆蛋白質,以及基改酵母菌製造出來的大豆血紅素(Soy leghemoglobin)。這個成分的健康風險並沒經過妥善的評估。

  • 基改種子裹藥拜耳涉壓學者   22-05-21.1

美國種抗蟲基改作物,少用了殺蟲劑,但農藥是基改種子公司的主力產品,公司為了繼續賺農藥的錢,因此在大豆、玉米、棉花基改種子裹上新類尼古丁農藥,以更高價格賣給美國農民(其他種子也用,佔比較低),但新類尼古丁農藥反而導致蜂群急遽。

基改殺蟲作物少用了其他殺蟲農藥,卻又加上新類尼古丁農藥,雖然總量仍然減少,但施用農藥的總毒性卻提高

拜耳公司為了此事,委託俄亥俄州立大學的Reed JohnsonHarold Watters進行試驗。試驗結果顯示玉米種子裹上農藥,在使用播種機播種時,藥劑會剝落成粉塵(),可能有害蜂類生命。蜂類所採集到的花粉也含有新類尼古丁農藥,雖然未達致死量。

試驗結束後,研究方依契約把結果報告交給公司。拜耳就下指導棋,要求那些剝落的照片不要公開,文字也需要修飾,減少農藥讓蜂類致死的疑慮。

幸好研究者並未照辦,大體上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以發表。

後來公司改進裹粉的技術,也依研究的建議玉米田雜草開花前加以剪除,以降低對蜂類的毒害。 Source

*************

按,新類尼古丁殺蟲劑是系統系的農藥,會跑到植物身體內部,包括花粉。剪雜草是可以避免蜂類接觸,但玉米花粉是否也會存在新類尼古丁農藥呢?就算花粉含量低於致死量,但根據台大昆蟲系楊恩誠教授的研究,把含低量藥劑的花粉花蜜帶回蜂巢,養出下一代工蜂,雖然體力仍然很好,但神經系統略有所損,因此飛出去採完蜜採粉後,卻無法找到回巢的路,而死在外面。(另見公視報導,蜂狂,全兩集)

*************按,

A. 藥商藥進行風險評估,應該先向政府提出申請,並提供研究經費,由政府遴選研究單位進行。研究單位將結果交給政府,再由政府轉給藥商,並嚴格禁止藥商與研究單位進行接洽。

B.公司壓迫研究者事件還蠻多的:

科學美國人2009年刊出編輯報告,指出美國26 位玉米害蟲專家匿名遞發陳請書給環保署,控訴基改/農藥公司的控制,使他們無法研究基改作物的抗蟲能力以及對環境的影響;發表報告也需經公司批准。

  • 基編基改不會減少農藥使用   22-05-21.2

基因編輯作物可以減少農藥使用嗎?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代的基轉基改作物有些可以忍受除草劑,有的含有外來毒素可以殺蟲,這兩類產品佔了約9成。雖然殺蟲基改作物可以少用殺蟲劑,但基改公司仍然將種子裹上新類尼古丁殺蟲劑,而種植忍受除草劑的基改作物,除草劑農藥用量當然增加很多。因此不論在美國、巴西、或阿根廷,農藥總用量都反而增加。

第二代的基編基改作物,由於不轉殖來自細菌的殺蟲毒蛋白,所以只有極少數的研發計劃是用來作出基編基改殺蟲或殺菌的作物,成效如何仍然未知。大公司的計畫大多數是用來作可以忍受除草劑的基編基改作物,因為種子與除草劑兩者的市場都很大。

多數其他較小公司的產品都是用來改變產品成分或生長速度,都與農藥的使用無關。因此基因編輯作物仍然不會減少農藥使用。 Source

  • 基編基改河豚日本上市銷售   22-05-21.3

京都「地魚」生技公司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創造出基編基改鯛(嘉鱲),魚肉約為傳統嘉鱲的1.2倍,據說可以節省飼料。

該公司的第二項上市基編基改魚是虎河豚(ふぐ,紅鰭東方魨),兩間間可以比一般者長出1.9倍大,因此能夠省時、省飼料。

兩者皆已獲得上市許可,但政府並沒有作風險評估,上市也不需標為基因改造。不過公司用「22世紀」的商品名來上市,因此市面上的22世紀鯛、22世紀ふぐ,都是基因編輯產品。

京都府宮津市的減稅優惠方案(故鄉納稅),就是捐款者可以地到市府的一項禮物,目前禮物項目也包含22世紀ふぐ,形同對公司的背書。

在地漁夫、農夫組成的市民團體拜訪京都府宮津市市長,要求京都府宮津市下架基因編輯虎河魨全餐,但市府不予採納。

參考:解救糧食危機的「22世紀河魨」?基因編輯食品成「故鄉納稅」回禮惹議

基編輯改鯛     基編基改的風險:之一    之二

  • 基改冰淇淋無審核也無標示   22-05-08.1

所謂的植物性冰淇淋,裡面含有類似牛奶的蛋白質,號稱是由微生物「發酵而而來」,真相是:所用的微生物不是天然的,而是透過基因工程,人為合成的微生物。

這樣的產品在美國並沒有經過風險評估,上市也沒有標示為基改。 Source

  • 基編基改論文的標題說假話   22-05-08.2

英國學者使用基因編輯CRISPR-Case9創造出葉片含油量較高的阿拉伯芥。

之前的基因編輯常是把植物某個基因破壞,等於是關掉該基因,不給作用。這個論文的創新再於用基因編輯將原本「被關掉」的基因給打開,恢復其作用。

很好的研究,但不應該講假話,論文標題說所使用的方法是「transgene-free method」,是說其方法沒有用到轉基因。這明顯是錯的。

基因編輯分兩個階段,首先是透過基因轉殖,把人造的基因組合帶到細胞內,其次是外來的轉殖基因在細胞內產生作用,將某基因關掉,或者如這篇論文所說的打開,後面這個過程號稱編輯。

編輯結束後讓細胞還原成植物,透過回交育種,將外來的轉殖基因去掉。

講假話的意思是:研究者可以說「創造出不含外來基因的植物」,但在標題說「用不含外來基因的方法來創造植物」是很不應該的,明明在轉殖與編輯的過程都有外來的轉基因。

基因編輯出來的當然還是基因改造(GMO) Source 1    Source 2

創造出來的植物必然不含外來基因嗎?這可不一定

  • 基改甜菊醣苷在美國沒管理   22-04-30.1

沒有熱量的甜菊醣苷常作為代糖用,是萃取自甜菊。不過四大糧商之一的跨國食品公司,嘉吉,在2016年研發基因造菌種,可生產提煉出甜菊醣苷,推出的商品名叫做 EverSweet®,並於2016年得到美國食藥署的認可GRAS,不需審核就准予上市,也不需標示為基因改造。最近也推出進階版的EVERSWEET® + CLEARFLO™

根據我國與歐盟的法律,EverSweet需要先通過審核,上市也需標示為基改產品。

按,基改微生物製作出來的產品,經過萃取,已經不含基因改造的外源基因,一般認為安全無虞,但是可不一定。細菌提煉出的色胺酸(一種胺基酸)經常用於口服液,但一種基改菌提煉出來的色胺酸,含有低量色胺酸衍生物,毒性高,曾造成37個美國人的喪生。

基因改造酵母菌發酵生產的小孢子靈芝類球蛋白濃縮液,在我國也需要標示,但奇怪的是,以該濃縮液為原料,製造、加工或調配製成的終產品,上市時卻不需標示基改。那麼兩倍稀釋的產品要不要標?標準何在?(該預告已照章通過)

  • 基編基改蘑菇或含外源基因   22-04-10.1

    第一個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作出來的食品就是不會褐化的蘑菇,雖然研發公司根本不想販賣

    替公司研發的學者在作出基編基改蘑菇之後,才使用PCR Southern blotting等技術加以檢查,找不到外源基因,因此向美國政府申請免除管理(不視為基因改造)

    美國政府在2016年接受這樣的說法,因此宣布不需風險評估就可以立即上市。基改公司與研發者就倡議這些不含外來基因的基編產品(SDN1)不屬基因改造,因此不需審查,上市也不用標示。

    可是他們是錯了,其實基編基改蘑菇還是可能含有外來基因!他們這是視而不見吧!因為南韓學者馬上發表論文,指出用DNA序列技術篩檢編輯的地方,卻檢查到基編植物含有外源基因,那是PCR 與 Southern blotting等技術檢不出來的。

    光是檢查基編部位,就發現還是含有外源基因片段,若整個基因組作全面的篩檢,外源基因的數量就更可觀了吧。

    這還只是外源基因,而基因編輯會]導致許多各種意料外改變,目前的研究已經相當確定了。那麼要說SDN1不用風險評估,那不是睜眼說瞎話嗎 Source

  • 基編基改耐熱乳牛多此一舉   22-03-27.1

Acceligen公司透過CRISPR基因編輯,製造出含細密短毛基因的牛隻,據說比較耐熱。

英國學者認為是多此一舉。因為傳統育種老早就育出不少耐熱牛了,包括Senepol(塞內波爾)肉牛、委内瑞拉的Limonero-Creole牛、以及荷蘭乳牛等。

合理的解釋是:透過傳統育種,較難取得專利,若用基編基改技術就可以。矛盾的地方在於,公司認為府不需審查,理由是基因編輯與傳統突變育種無異;然而,既然無異於傳統育種,那麼就缺乏發明高度,就達不到專利的要件。反之,既然已得到專利,那就表示與傳統育種以所差別,因此應該視同基因改造,需要 接受審查與標示。

針對美國政府可能在沒有審查風險之前,就允許該基編基改耐熱乳牛生產上市,GMWatch也認為不可思議。其實美國食藥署也指出該基編基改牛的確具有意料外的突變,然而該署卻在沒有證據下就認為那些意料外突變不會產生蛋白質,所以沒有健康風險。Dr Michael Antoniou就指出,食藥署至少應該看看那些意料外突變的基因會怎樣表現,也需要做蛋白質體學的分析,確定有沒有新的蛋白質出現。  Source

  • 歐執委會擬放寬基編基改雞   22-03-20.1

歐盟執委會悄悄地在20217月致函德國聯邦消護者保護暨食品安全辦公室(BVL),表示針對一項基改母雞與雞蛋,可能在未經審核程序即可上市,上市後也不需標示。

由於德國自耕農聯合會的要求,該函才曝光,聯合會與專業機構Testbiotech竟在本()月初發函給歐盟執委會,表示未經風險評估,或者上市未要求標示都違反歐盟法律,而這樣的走後門,可能會對消費者、生產者與經銷者有嚴重後果。

該引用CRISPR/Cas技術的發明已於2020年得到專利,內容是於雞蛋內導入核酸序列,誘發其重組酶可辨識的區域產生致死的外表型,並將該序列導入Z染色體(相對於人體的X染色體)

結果是雄性後代都會帶有致命的基因,因此在孵化之前將雄性胚胎殺死,而雌性後代應該會正常發育,因此可以用作產蛋母雞。

不過近來研究發現CRISPR/Cas技術具有特定的風險,儘管歐盟執委會承認有那些意外的基因變化,但他們也聲稱沒有必要對其進行檢查。CRISPR/Cas蛋雞的事件似乎表明,歐盟執委會的不公正立場可能是受國際貿易中政治利益所影響。 Source

  • 基改食品具健康風險的論文   22-03-20.2

一組中國學者檢視歷年來基改食品健康風險的研究論文,他們由7 個電子論文資料庫,從198311日到2020711日所收錄論文篩選出204篇,大多是動物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

論文的結論是:根據204篇論文,基改食品在動物上的嚴重不良事件包括死亡率、腫瘤或癌症、顯著的低生育率、學習和反應能力下降、以及一些器官異常,不過人類上的研究仍然缺乏。作者認為基改食品貼上標籤仍屬必要,以便消費者選擇。  Source

按,這篇新論文依舊支持2015年「學術界對基改食品的健康風險仍無共識」的說法。

  • 基改傳聲筒吹噓基改紫番茄   22-03-13.1

康乃爾大學由基改企業贊助的研究中心又在吹噓基改了,這次是紫色番茄,還訴求說有助抗癌,原因是含有花青素。  Source

可是紫色番茄老早就有了,還不少呢,這篇就列舉了19個老品種

而且,吃番茄就是要蔬果中比較少見的茄紅素,含有紫色花青素的蔬果可多了。

  • 肯亞政府拒絕了基改滿天星   22-03-13.2

肯亞政府拒絕通過2017Imaginature公司基改滿天星的登記,該滿天性的特色在由一般的白色改變成紫到紅色,基因的來源是阿拉伯芥,。

主管機關表示,該國的花卉產品主要是外銷到歐洲,基於社經濟的理由不允許基改滿天星的生產上市。Source 1   Source 2

  • 美國基編基改牛兩年內上市   22-03-13.3

耐熱型的牛隻具有細密短毛基因,稱為slick hair基因,特點是毛髮細膩光滑,毛囊較少,頭髮長度較短,汗腺較大。

沒有該基因的牛隻也可以透過天然突變或傳統育種得到,但是Acceligen公司透過CRISPR基因編輯,製造出含該基因的牛隻。目前美國食藥署已經表示該產品的健康風險低。

製造商表示品兩年內該肉品可望供普通消費者購買,對象是全球市場的特定客戶。  Source

************
看來將來吃美國牛肉,還得擔心是不基編基改牛。按照歐盟與我國的現行法律,基因編輯仍屬於基因改造,上市時需要標視為基因改造基因改造。

  • 中國非基改海水稻可種海邊   22-02-27.1

中國渤海灣海岸的土壤鹽分很高,不過去年在天津靜海區竟然種出了100公頃的水稻,產量竟比一般品種還高。

不過這並非基因改造的成果,而是由傳統育種辦到的。GMWatch表示,作物奈言行由許多基因控制,然而基因改造只能經若幾個基因,因此難以仰賴基改技術來達到。這個「海水稻」是由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團隊靠傳統育種選出來的。反觀做基因改造稻米的張啟發教授卻陷入偷賣基改種子的風波。 Source 1  Source 2  Source 3

  • 英國國會質疑放寬基編基改   22-02-27.2

英國政府擬放寬基因編輯植物的田間試驗,國會表示關切。

脫歐以後,英國政府致力於推展基因改造產業,策略是逃避國會「徹底和強有力」的審查,由行政解釋來改變基改政策,這引發上議院的批評。

鮑里斯·約翰遜政府最近釋放出基改生物規範草案,企圖放寬管制,認為基因編輯植物在田間進行種植試驗,其環境風險與經濟風險並不會比傳統品種高,由發展與準備販賣基編植物者負責田間試驗的安全管理就可以了,政府不用管那麼多。

國會委員會主席Hodgson of Astley Abbotts男爵對此表示,該規範在預告期間,得到廣泛的回應,表示公眾的關切頗殷,該草案就顯得相當草率,細節的地方不足,而且如何判斷那一種基改植物可以安全地種在戶外,也付之闕如。

上議院委員會指出,有機農民特別關心基改試驗的造成基因汙染,因此在放寬管制之前,應該先進行試驗來評估新政策實施後,是否會具有環境風險與經濟風險。

而該規定僅適用於英格蘭,將來會與威爾斯和蘇格蘭的做法不同,將來會引發甚麼效應值得觀察,不同地區的研究者在合作物可能也會有問題。 Source

  • 基編基改意料外改變傳後代   22-02-20.1

用基因編輯進行育種就是精準育種?這是言過其實了,因為基因編輯不會只依照研究人員的意思改變特定的基因,科學證明,基因編輯還會改變不少非目標的基因,而 且連目標基因的改變,也可能不會按照研究者的意思改變,而是會有意料外的改變。

在斑馬魚進行CRISPR基因編輯的新研究指出,這些意料外的改變還會傳到下一代,因此實際運用上,需要詳細評估其風險。

例如說,現在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已經使用CRISPR / Cas來基編母雞,母雞有致命的基因傳到雞蛋,產生雄雞的雞蛋在孵化之前竟會死掉,因此後代都是會生蛋的母雞;這有利於蛋雞產業。該技術以得到專利,可能會在美國上市。那麼,這樣的基編母雞難道不需要健康風險評估嗎?   Source

  • 螢光魚逸出在巴西的小溪中   22-02-20.2

巴西森林小溪已經發現來自水族館的基改螢光魚!這樣的基改汙染可能影響水域生態。

加拿大政府已經核准基改螢光魚的進口飼養,雖然民間曾以可能造成基改汙染的理由反對,但政府置之不理,理由是外國發生的情事並非在本國還既保護法的管轄範圍。 Source

  • 基編基改技術專利限制研發   22-02-20.3

基因編輯技術的運用於農作物,背後含有相當複雜專利,對人類的飲食會有相當深遠的影響,新的育種方法、基因序列、植物性狀、加工品啤酒等如都可以申請專利。

這樣複雜的專利有可能造成農作物品種改良的「寒蟬效應」。

法律專家Michael Kock表示,若一個品種透過8 10 項專利技術育成,而專利權人又各自不同,那麼育種者或農民就很難與所有專利權者協商權利金。其他公司需要給於多個權利金才能使用一個品種,那會相當複雜而且昂貴。

更麻煩的是,就算是非基改的品種,將來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侵犯某公司的專利,使得有些育種者不想採用某些種子公司的品種。

歐盟執委會最近的研究也指出,與新基改技術相關的專利和授權可能會阻礙小公司進入市場,因為不容易獲得新技術和遺傳材料來進行育種。

因此Kock認為智財權需要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在不會降低創新的動機下,讓大家容易使用創新來做進一步的研發。 Source

  • 美國組織替基改洗錢的後果   22-02-20.4

美國華盛頓州最高法院判決維持對食品雜貨製造商協會(Grocery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GMA) 罰款1800萬美元,理由是違反訊息披露法規。GMA現在已更名為消費者品牌協會(Consumer Brands Association)

GMA2013年進行了一項洗錢計劃,允許孟山都、家樂氏、可口可樂、雀巢等大型食品和農業公司將資金注入反基改標示活動,花費了2200萬美元來擊敗基改標示倡議 522。經過7年的訴訟,GMA / CBA才嚐到敗仗。 Source

  • 反思糧食系統高峰會偏基改   22-02-20.5

去年9月聯合國舉辦糧食系統高峰會,但由於太過強調生物技術,因此受到很大的質疑,質疑者認為生態農業才是糧農問題的永續解方。

《科學美國人》在新年前三天刊出一篇文章,學者就指出基因改造作物所製造出來的缺失,並提出支持生態農業的證據。

論文表示基改作物在研究、開發和應用各方面,都引發了科學爭議,其根本原因在於基改作物乃延續殖民資本主義的農業模式,該模式(在不少種基改作物地區,如巴西、阿根廷、印度、菲律賓)奠基於盜竊原住民土地,剝削農民和食工的勞動力、在地知識和生命網絡,不僅導致農場債務飆升、土壤枯竭,更威脅到本地種子和生物多樣性,而且還侵蝕了農民的知識和技能。這樣的殖民農業模式應該廢除,改採生態農業。

然而基改科技透過資金、專利,讓大學進行生物技術研究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更多的生物技術研究意味著更多的實驗室設施、教職員工的工作,以及更多的資金,反而排斥了其他創新,包括農業生態學的發展。

儘管如此,農業生態學的好處還是顯現出來。例如,2009年菲律賓一項研究發現向生態農業轉型的農民比以前多吃 68% 的蔬菜、56% 的水果、55% 的富含蛋白質的主食和 40% 的肉類。印度的研究也指出,東部農民的混合種植模式比工業化農業單一種植模式的生產力要高得多。

聯合國高級專家小組在2019 年指出,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農場與多作物種具有複雜關係,也更具韌性和永續。

文章最後指出,武漢肺炎反映出主流糧農系統的脆弱性與不公平性,糧食系統高峰會基於全球供應鏈、市場與出口導向的生產模式等已然顯現危機,應該改弦易轍了。 Source   另參考

  • 阿根廷基改小麥的產量低落   22-02-13.1

阿根廷在2302010月核准基改小麥的種植與上市,搶得全球頭香。研發公司是Bioceres,轉殖了來自向日葵的耐旱基因Hahb-4,據說可以讓小麥忍受乾旱,目前已經種植了5萬公頃。

不過根據媒體Canal Abierto的報導,該基改小麥的產量低落,只有全國平均產量的58%

其實在政府核准之際,就有1400個學者聯合發函,指出所核准的基改小麥延續農企業模式,該模式已證實對環境與社會都有不好的影響,不但傷害到生物多樣性,也威脅到人民的健康,更危及糧食充足與糧食主權。

科學家指出,該基改小麥以耐旱性作為號召,其實也轉殖了可以忍受除草劑固殺草的基因,因此所生產出來的小麥可能會含有更多的固殺草。 Source    基改小麥:

另一個基改作物減產的著名案例:基改黃金米。

  • 歐盟應該暫緩新基改的認定   22-02-13.2

八十多個團體呼籲歐盟執委會:基改認定勿操之過急

農業基改企業與研究人員在近十年來積極遊說各國政府,包括基因編輯在內的新基因突變技術不要視為基因改造,不用風險評估,上市也不用標示。目前已有美、日、澳等若干國家有程度不一的接受。

不過歐洲法院在2018年做出法律解釋,這為這些技術仍然應視為基因改造,適用基改法律來規範。

對此農業基改企業與研究人員更積極展開遊說,讓歐盟執委會有所鬆動,透過委託研究,在20214月指出歐盟現行基改法律無法適用於新技術,需要加以改變,接者就進行法律檢討的工作。

2021 11 月,法國國務委員會向歐盟法院提交了關於基改生物的兩個新問題:

1.     新基改技術所得到的產品與傳統育種者是否「實質等同」,是否對環境與農業有所風險?

2.     該等產品進行田間種植,其風險評估是否可以僅在實驗室進行,或者應該在生產田區進行?

法國這樣的質疑涉及了歐盟法律的基本原則,例如歐盟食品和環境法所依據的預防原則。法國國務委員會要求歐盟委員會暫緩其修法動作,需要等到歐洲法院公佈其報告,澄清新基改技術在歐盟法律中的地位後,再來進行。這個態度與不少歐盟會員國的想法一致。

農民之路歐洲協調會(ECVCEuropean Coordination of the Via Campesina)與其他80幾個機構因此聯合要求歐盟執委會放慢腳步。這些簽署者早就警告歐盟委員會,如果不顧及歐洲法院的意見,其提案就有可能不符合歐盟條約。  Source

按,這幾年的學術研究已經很清楚地指出,基因編輯技術不會只改變一個基因,反而會有許多意料外的改變,這些改變有沒有具風險,仍應加以評估審查。

例如:

  • 我非基改玉米生產進口近況   22-01-29.1

相對於大豆,我國的玉米食品是否為基改,其報導少見多了。

來自玉米的食品種類很多(1),幸好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的規定也適用於玉米,所以包裝食品是否為基改,可以認標示,來源為基改的就會標明。不過非包裝、餐飲業的,目前仍然無法判斷,就好像大豆食品一樣。 

我國每年進口的玉米約在450萬噸,大部分是作為飼料,作為食品的者到底有多少,似乎難以查詢。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通過後,海關也增列基改與非基改玉米的品項,從2015年起算,各類非基改玉米的總進口量在2017年達高峰,接近3.5萬噸。這兩三年則略為下降(2)

雖然非基改玉米主要作為食用,但也有飼料業者進口非基改飼料玉米的,也是2017年最多,這幾年反而較少(橙色部分)

當然人類食用玉米中,基改玉米應該佔有較高比率,但目前仍無法計算其百分比。

就進口的冷凍、冷藏玉米供食用者而言(3),從2016年到2021年,五項總量分別為3.86.45.510.110.4千噸。生鮮、冷藏非基改玉米筍的進口量在最後兩年高於冷凍非基改甜玉米。

在這六年內,前五項產品並沒有基改品項的進口。

  • 我非基改大豆生產進口近況   22-01-23.1

長年來我國每年有約250萬噸上下的大宗進口大豆(統豆)入港,用途包括飼料、食用油、與食用,其中作為豆漿、豆腐、豆干、豆皮…..的食用部分每年約20萬公噸(2023噸,方便起見,以下以20萬噸計算)

1996年美國開始種基改大豆開始,每年進口的就逐漸改為基改豆。在2010年之前,20噸食用豆中,約只有2萬噸是小包裝食用級豆,其餘約18萬噸都是由基改統豆挑選出來的基改「選豆」。

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從2008年開始運作,由於媒體的逐漸報導,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尋求非基改黃豆。然而因為海關進出口貨品沒有區分基改或者非基改,所以非基改黃豆的實際進口量就無從得知。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於2014年修正通過後,海關從2014年年底開始,交進口大豆產品區分為基改與非基改兩類。由其統計資料可以看到在2015年非基改大豆的進口已經由2010年前的2萬噸躍昇到5.9萬噸,非基改的大豆粉及細粒則也有1.4萬噸,合計約7萬噸。非基改豆的進口在2017年達高峰,約10萬噸,這幾年略降,去年為8.6萬噸,其中大豆粉及細粒只剩下約7千噸。

基改大豆的進口量大致上平穩,約23026萬噸。

國產大豆約在1960年代曾達到6萬公頃,後來因為進口的增加而降低,到了2011年只剩下55公頃。這一年農委會宣告鼓勵生產非基改大豆,到了2020年面積已擴充到3400公頃,2021年產量達4820公噸。日前農委會計畫5年內面積提升到1萬公頃。

因此國人食用的大豆產品,其中基改豆的占比,由2008年的約90%下降到去年的約55%。其中非基改豆漿、豆腐產品的佔比較高,但是非基改豆干則較少見。

無基改推動聯盟鑒於食用大豆中,基改豆的佔比仍高,因此曾經透過立法委員,要求海關號列區分出飼料用大豆與食用大豆,幾經折衝,海關就在2019/2020年增列了飼料用基因改造大豆籽粒,以及基因改造大豆籽粒兩類,但拒絕增列食品用基改或者非基改大豆。

數據證明海關的處理方式無濟於事。這幾年用飼料用基因改造大豆籽粒進口的都還不到3000噸,進口飼料用非基因改造大豆籽粒則只有2020年的500噸,2021年又不見了。

看起來,消費者要避免吃到基改大豆製品,還是得自求多福,購買前看標示,但是市面上豆干包裝製品可以看到基改標示,但餐廳目前可能就只能用問的,得到的答案否為真則也很難講。這個情形在豆皮更是如此,特別是國人喜愛的鍋類,裡面的豆皮可多了。

 

  • 自然變異與基編基改有差異   22-01-23.2

達爾演化論的核心論點是:生物的變異乃是隨機的,無目的的,透過自然選擇、淘汰,才決定演化的方向。

然而最新的論文透過阿拉伯芥的研究,指出突變的出現可能並非隨機,並非每個基因都有同樣的機會發生突變。某些對生命重要的基因所在,其突變的機率是較小的,也就是說基因組某些重要地方的基因若遭破壞,馬上會自動修補好,因此較不容易發生天然突變;天然突變好像是有特定的目的,朝向有利於該生物的目標發生。

論者認為,由這個新發現,可以引申到基因編輯的可能風險。鼓吹基因編輯者常說基因編輯只針對一個基因加以修剪,這個結果就好像天然突變一樣,所以並非基因改造,因此不需審查其風險,上市也不用標示。

 但基因編輯如CRISPR/Cas的修剪基因,常會讓基因修補無法順利完成,而達到改變基因的結果,這是與天然變異不同的地方。「基因編輯無異於自然變異」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因此基因編輯仍應視為基因改造的方式來管理貼標。Source

  • 民團籲基編基改種苗標示   22-01-16.1

鑒於日本基因編輯番茄種苗已經供應種植,但政府並未要求標示,而其他基編基改生物也將陸續出爐,因此日本無基改運動組織發起聯署,要求基編基改種苗需要加以標示,讓種者了解種的是甚麼,讓有機農人不要誤種。

該組織將於28(星期二)13:30-16:00(日本時間)舉行實體與線上會議,呈現簽署結果。Source

  • 美國官方基改標示出了怪招   22-01-08.1

美國官方的基改標示遲到現在才正式上路。

譯者有三種方式可以作基改標示,但共同點是不可用「基因改造GM」,而需改用生物工程Bioengineered」。

圖右是用QR code ,缺點是消費者還要花時間去掃描,才能知道是否為基改產品;有些人忘了帶手機,或者沒有智慧型手機,就無法察覺。

也可以採用標章,圖中的是基改食品,圖左是含基改成份 (按,有人說,很陽光型的標示暗示基改食品是好的,這會誤導消費者)。用飼料養出的動物產品則不需標示。

第三種方式是直接用文字顯示在產品包裝上。Source

民團就此新規定相當不滿,已經告上法院:Source

  • 基改種子裹農藥美官方挨告   22-01-08.2

美國環保署又挨告。

美國食品安全中心(CFS)和北美農藥行動組上法院告發美國環保署(EPA),理由是EPA未能監管裹農藥的種子,傷害到蜜蜂和其他傳粉媒介;那些種子裹上新類尼古丁殺蟲劑。

農藥行動組的科學家Margaret Reeves表示,科學研究指出該等裹農藥種子不但無效,而且會傷及傳粉媒介、農民、和農工。EPA 應該規範其使用,以減輕其風險。

新類尼古丁殺蟲劑是系統性農藥,會分布到葉子、花粉、花蜜和其他植物組織內部,昆蟲吸收後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會影響到導航和學習能力,導致麻痺和死亡;有益昆蟲和鳥類也會受害。

此外,超過 80% 的農藥塗層會離開種子,污染周圍環境的空氣、土壤和水道,擴大其影響範圍。  Source

**********

按,裹農藥種子主要是基改種子如玉米、大豆、棉花。其他向日葵也有。Source

  • 揭露基編基改廠商遊說歐盟   22-01-08.3

歐洲地球之友會最近透過調查,發現三個大農企業如何遊說歐洲政府,企圖讓歐盟不要管理基因編輯食品的上市與標示。

遊說歐盟的工作至少花費了36,599,932 歐元。與歐盟執委會的委員、總署長們,以及其幕僚密集會議高達182次,可說週週開會。

根據歐盟的法律,基因編輯等新基因組工程技術研發出的食品仍然需要視為基因改造,因此上市前需要審查其風險,上市後也應標示為基改。

大農企業的說詞是沒有風險,因此根本不需要管理,而且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解決氣候危機,也有助於養活世界。然而許多研究已揚棄這樣的說詞,認為透過生態有機農法與小農,才是正途。大農企業花錢的動機只是為了讓歐盟放棄管理,減少研發、上市的成本,而透過基因編輯計數的專利,掌控世界糧食。Source

******************

2021  2020(下)  2020(上)  2019(下) 2019(上) 2018(下)  2018(上)  2017(下)  2017(上)  2016(下)  2016(上)  2015(下) 2015(上)  2014(下)  2014(上)  2013(下)  2013(上)   2012(下)  2012(上)  2011(下)  2011(上)  2010(下)   2010(上)   2009(下)   2009(上)   2008(下)   2008(上)  2007(下)  2007(上)  2006(下)  2006(上)   2005(下)   2005(上)   2004(下)   2004 (上)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