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O面面觀 訊息日日新  2021

  • 基改食物風險研究先驅辭世   21-12-26.1

向溥之泰博士致敬

最早發現基改食品可能具毒性的溥之泰博士(Arpad Pusztai)上週五過世,享年91歲。

溥之泰博士任職蘇格蘭Rowett 研究所長達36年,是植物凝集素(擇素,lectin)的世界權威,撰寫了 270 篇論文和三本關於該主題的書籍。

他將雪花蓮(Galanthus nivalis)的擇基因透過基因工程技術,轉殖到馬鈴薯,在1997年進行試驗,用這抗蟲基改馬鈴薯餵食老鼠,發現會使老鼠生長遲緩,免疫系統失調,腸胃細胞病變。這可是基改產品可能具毒性的最早期發現,這樣的發現對基改公司而言,不啻晴天霹靂。

溥之泰在電視台公開實驗結果,儘管他相信基改食品可能以所好處,但在批准種植基改作物之前,政府應該進行長期的安全測試,而他自己並不會吃基改食品。

隔天該研究所所長認為他的報導有利於研究所的名聲,因此大加稱讚,並在新聞稿公開讚揚該試驗很謹慎。

沒料到三天後所長的態度卻大為轉變,要求他不得再對外透露相關訊息,他的研究文件被沒收,並且禁止他進入他自己的實驗室,家中還遭人闖空門找尋文件,一個月後他與夫人都被研究所解職,實驗室解散,基改安全試驗也告終止。

英國和美國政府首次為了基改生物的研究聯合攻擊這位「忠於科學,以證據為導向」的獨立科學家,皇家科學院多位院士也公開宣稱溥之泰的試驗不足採信。一個未發表的初步研究結果受到這麼大的攻擊,實在很少見。這些攻擊後來被放在記錄片《被攻擊的科學家》之中。

還好溥之泰的研究結果總算得到肯定,伃1999年發表於著名醫學期刊The lancet,不過發表的前後,威脅、攻擊的事情仍未中斷。

溥之泰博士在2009 年獲得Stuttgart 和平獎。

為甚麼原本英國政府相信他,委託他進行基改食品健康風險評估方法試驗,等到他講出基改食品可能有健康風險,反而封殺他呢?

有一本書寫出了內幕( A. Rowell, 2003 Don't Worry, It's Safe to Eat: The True Story of GM Food, BSE, & Foot and Mouth. Earthscan, London)

作者根據證據推測如下:

當溥之泰講出基改風險之後,孟山都老闆就打熱線給克林頓,克林頓再打熱線給當時英國首相布萊爾;布萊爾告訴所長處理,因此導致所長態度的大轉變。

這位孟山都老闆剛好就是克林頓競選總統時的最大金主。Source 1 Source 2

  • 寫基改孟山都之惡的書再現   21-12-26.2

「孟山都學」是顯學的證據,十月又出一本新書!

Seed Money: Monsanto’s Past and Our Food Future 直譯,種子賺錢:孟山都的過往與我們食物的未來》

這本書從孟山都的咖啡因、多氯聯苯、戴奧辛、橙劑,到嘉磷塞除草劑、基改種子,無一不是充滿爭議性的產品,就算被拜耳吞併,其力道仍然威脅著拜耳(嘉磷塞官司的巨額賠款),以及全球農地(除草劑)與我們的食物。Source

  • 良心大豆是基改而且毀森林   21-12-19.1

WWF荷蘭分會挺身抗議,總會會怎麼接招?

大豆是重要的大宗進口貨品,主要糧商在採購前都開會決定相關事宜,我們台灣就有「早餐大豆採購協會」來主其事。

由於大豆需求殷切,因此糧商與農企業公司在全球開發生產基地,特別是在南美洲破壞森林,廣種基改大豆,引發關切。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瑞士經銷商在2004年發起負責的大豆生產準則Basel Criteria for Responsible Soy Production,要求生產者保護雨林並且種植非基改大豆。

不過在2005WWF邀請大糧商ADM (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與嘉吉(Cargill)加入,成立「良心大豆圓桌會議The Round Table on Responsible SoyRTRS」,卻放棄了非基改豆的主張。參與的廠商陸續包括聯合利華(Unilever)、家樂福(Carrefour)、孟山都(Monsanto)、先正達(Syngenta)等,保育團體還有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等。

這引起多方抗議,歐洲民團看不過去,在2009年推出《殺戮農場:餵養企業化農場的戰爭》,陳述南美洲所遭遇的慘狀,並主張歐洲應該停止由南美洲進口基改大豆,改為自種豆類飼料作物。(見:)

就在RTRS成立的16年後的2021年,WWF 荷蘭分會在電視紀錄片Zembla系列中表示對RTRS的驗證已失去信心,因為森林砍伐種大豆的事情還是持續發生。Zembla在十一月所播出的影片指出,荷蘭市面上的肉品仍然由「錯誤的」大豆餵出來的,那些飼料豆仍然來自砍伐的森林。

Zembla團隊前往巴西熱帶雨林,同時也是大豆生產基地Cerrado去調查,發現Estrondo公司涉非法砍伐森林、土地盜竊和腐敗罪,而其大豆運往荷蘭作為飼料,供應荷蘭人肉類和牛奶。消費者購買這些產品,無意中間接參與了 Cerrado的破壞行為。

WWF 荷蘭分會都已出面抗議了,那就看總會怎麼回應吧!   Source 1   Source 2

  • 美國基改標示規定鬧上法院   21-12-19.2

全球百多個國家早就實施基改標示,但美國國會到20167月底才修法要求基改標示。不過美國農部更延到2018年才提出規範的草案,20201月開始逐步志願性實施,強制實施則是202211日。

不過農部的標示規定不情不願,讓民間組織,食品安全中心(CFS)或同若干食品業者於20207月針對該基改標示規範告上法院。

首先,規定捨「基因改造Genetically Modified」或「基因工程Genetically Engineered」不用,卻改採消費者不熟悉的「生物工程Bioengineered」,企圖混淆視聽,而在2015年之前,農部可還堅持使用基因改造一詞!

此外,規定中也允許廠商使用QR code,而不需直接在標籤上寫明含「生物工程」成分,會讓不使用QR code的消費者無從知曉買的是甚麼。

據說法院要等到2022年下或秋天才會有所裁決。Source

  • 英國非基改種子進口的管理   21-12-12.1

英國政府更新種子進口的若干規定,主要是進口非基改種子的公司必須採取恰當的管理措施,避免種子摻雜有微量的基改種子。容易出現摻雜的種子包括大豆、玉米、油菜,以及白菜、甘藍等類似蔬菜作物。

目前針對一般種子,仍然維持零基改污染的政策,而對於基因編輯,也仍維持歐盟的政策,即仍視為基因改造。基因改造檢查局相信目前歐盟仍然未有基編產品上市,但勸告業者留意相關技術的發展,若有疑慮可以向檢察局諮詢。

種子公司可以參考詳細的管理措施如下:https://www.gov.uk/guidance/gm-inspectorate-seed-audit-programme

  • 呼籲森林管委會反對基改樹   21-12-12.2

最近巴西核准生產可以忍受嘉磷塞除草劑的基改桉樹,引發眾多討論。

由於研發公司Suzano也是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FSC)的會員因此國際上發動請願,要求森林管理委員會不要替基改樹木的田間試驗背書。

森林管理委員會核發FSC™ 認證標章,該標章表示該產品的材料是來自於被認可的「良好管理森林」,說明產品的原物料來源是可靠的、永續的、被監管的。

歡迎全球人士簽屬請願活動:https://docs.google.com/

  • 俄國禁中國含基改若干產品   21-12-12.3

俄羅斯聯邦消費者權益與人類福利監督局(Rospotrebnadzor)宣布,禁止由中國進口的若干食品,包括米麵條和玉米片,以及含有基改成份的巧克力奶油甜點和各種類型的餅乾。

實驗室分析發現,禁止由中國進口的食品,其基改成份的含量,常高出俄羅斯法律所設的門檻(0.9%),有時候甚至超過了允許數量的5倍。此外,標籤上也沒有標示含基改成份。Source

  • 厄瓜多新憲法嚴禁基改生物   21-12-12.4

厄瓜多於928日通過新憲法,其中第401條規定,厄瓜多為無基改作物與種子的國家,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和在國家利益的情況下,經共和國總統適當論證並由國民議會通過,轉基因種子和作物才可引進國內。而對於生物技術,國家將在嚴格的生物安全規則下,對現代生物技術及其產品的使用和開發,以及其測試和商業化進行監管。Source

  • 歐洲非基改大豆比去年增產   21-12-05.1

市調顯示歐洲地區今年非基改大豆的產量可達940萬噸, 約比去年增加4.5%。不過單位面積產量可能由去年每公頃2.23噸降為2.17噸。最大生產國是烏克蘭,今年已經收成完畢,總產量為332萬噸,每公頃產量2.64噸。

德奧兩國由於非基改豆市場的關係,今年的產量預期會有大幅升高。Source

  • 中國新聞報導基改呈現偏差   21-12-05.2

基改生物的正反面意見經常成為辯論的題目,媒體上也都會予以報導基改生物的正反面消息。

研究者分析中國新聞媒體報導基改生物的傾向,發現支持基改研發與種植基改棉的報導佔了48.1%,對基改持中性報導的佔51.9%,而沒有一篇文章對基改生物發表負面評論。作者認為媒體、科學家和政府應該再加努力,以確保科學傳播的準確和平衡。Source

  • 印度準備立法管理基改食品   21-11-27.1

迄今印度只有核准基改棉花的生產,食用作物的基改品項都還沒有開放生產。

根據印度食品安全局 (FSSAI) 發布的法規草案,未經事先批准,食品公司不得製造或銷售源自基改生物的任何食品或食品添加成分,就算最終產品已經沒基改成份,仍然適用於該規範。至於核准的基改食品,若基改成份超過1%,上市時都應該標示為基改。 

不過全印度食品加工商協會 (AIFPA) 前任主席Amit Dhanuka表示:應該完全禁止基改食品,而非採取事先批准的方式。Source 

  • 食品製造用基改細菌有風險   21-11-27.2

基改細菌會用來生產酵素、維生素等,不過不時發現這些產品意料外地含有活的基改菌,歐盟會員20多個國家在這幾年就發現了十多起此類案件。基改細菌會攜帶有抗抗生素的基因,這些基因可能會轉移到腸道細菌中,造成健康風險。

2019年,德國、意大利等國均有發現從中國進口的酵素含有基改菌種。歐盟對於酵素是採取基改生物零容忍的政策,完全不允許含有基改菌,或其DNA DNA

中國一家公司出品的維生素B (riboflavin核黃素)是用基改枯草桿菌生產分離出來的,核黃素分離出來照道理應該不會含有基改菌,但在2019年進口到歐洲的產品卻檢驗出來含有基改菌

比利時研究者最近發表論文指出,從基改菌將基因轉移到病原菌的可能性很高,這是有嚴重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的問題。

這些汙染到基改菌的酵素產品,經過高溫烘培,是否仍存在基改菌的活性,目前尚屬未知,而最終產品(如麵包)也都不會聲明。對此,歐盟委員會迄今尚未採取任何行動。 Source

  • 基編基改導致染色體的不見   21-11-21.1

新報告指出基因編輯根本不精準,可能導致整條染色體消失

基因編輯意料外的結果相當多,不久前也發現會引發染色體碎裂

這新報告是在老鼠進行的,不過對於農業動植物也需要進行研究,看看基因編輯是否會發生染色體碎裂和染色體丟失。

當然,這些意料外作用通常會用篩選方法來去除,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人員使用的篩選方法並不充分,無法全盤地檢查基因編輯的意外結果,而導致風險的存在。

比較保險的篩選方法需要採用全基因組DNA的長讀取定序(Long-read sequencing)技術,配合使用長片段聚合酶連鎖反應 (Long range PCR),來確保盡可能發現所有遺傳錯誤,然後調查其後果,以確保不會導致意外的影響,例如意外的毒性或過敏性。Source

  • 小心阿根廷基改小麥的產品   21-11-14.1

十年來我國從阿根廷進口的小麥產品數量不多,但偶而也見少量的小麥粒,因此還是要小心,因為阿根廷已經種了五萬公頃的基改玉米,稍不留意,還是有機會汙染我國小麥種植。

阿根廷是世界上唯一核准生產與使用基改小麥的國家。而巴西政府已核准基改麵粉的進口,但基改小麥粒則不能輸入。不過鑑於國內業者與全球消費者的反對,因此何時能真正進口則尚未知曉。

阿根廷穀物出口商已要求政府確定種植抗旱基改小麥的農民,以便他們可以停止這些地區的銷售,直到最大進口國巴西批准該技術。他們擔心其他國家害怕基改汙染,而讓外銷受到影響。 Source 1  Source 2   Source 3

  • 墨國最高法院禁種基改玉米   21-11-14.2

墨西哥最高法院全票通過,否決基改公司的上訴,仍然維持聯邦法院的判決,禁種基改玉米。

原告公民團體 Demanda Colectiva 表示最高法院的判決強烈支持「農民、原住民、以及玉米消費者的集體權利」。

尋求推翻禁令的農藥/基改公司,包括拜耳-孟山都、先正達和科迪華(前身為道禮和杜邦)強烈批評該判決,宣稱「沒有案例顯示基改作物對環境有任何威脅或風險」。(按,這是睜眼說瞎話,種基改作物的環境風險案例可多了 Source

墨西哥是玉米起源地,到目前農村仍種植許多古老品種。基改玉米在1996年開始在美國種植,墨西哥就禁種基改玉米,不過後來政府在2009年開放基改公司試種,引起超過2000名科學家的反對。簽署了一份請願書,要求撤銷許可令。

不過當時的總統仍然支持跨國公司的種植基改玉米。民間團體Demanda Colectiva (DC)為了維護玉米起源中心的品種多樣性,向法院要求禁止政府的允許基改玉米種植。聯邦法院在2013DC勝訴,隨之跨國農企業與政府展開反擊,行政的與法院的攻防不下百次,不過聯邦法官仍然在2015年維持禁種的判決。Source

現任總統Andrés Manuel López Obrador2018年上台後,為了振興農村經濟,改變政府對基改玉米的態度,在最高法院的審問期間,提出支持禁令的看法。

除了禁種基改玉米,政府也在今年六月表示立法將禁基改玉米、嘉磷塞除草劑的進口。Source

不過墨西哥仍維持基改棉花約20萬公頃的種植。

  • 基編基改斑馬魚意料外改變   21-11-07.1

基因編輯技術用在斑馬魚,不論是目標外,或者目標本身,都會產生許多意料的改變,包括大基因片段的插入或者丟失。

其實這不新鮮,2020年的論文,在水稻上也有類似的發現。

基因編輯技術導致「不精準」的基因改變在植物身上還蠻常見的,這裡列有許多篇論文為證:  Source1    Source 2

還在講甚麼基因編輯是「新興精準育種」,這還蠻不科學的。  

  • 基改埃及斑蚊野放有後遺症   21-11-07.2

英國公司 Oxitec 向美國環保署提議,擬在加州 12 個郡釋放數十億隻基改蚊OX5034,試驗。預期該雄性基改埃及斑蚊會與野生雌蚊交配,產生的後代會夭折而無法繁殖,希望能有效降低埃及斑蚊族群,用來控制登革熱。不過在馬來西亞、巴拿馬、巴西、開曼群島的試驗沒有成功。source1   source 2

這項在加州試放的提議並沒有揭露是哪12個郡,預告期結束前也有成千上萬的反對意見,包括透明度不足、沒有進行瀕危物種評估試驗、健康風險分析、以及之前在福羅里達試驗結果的分析。

最近也有科學家們非常擔心基改蚊可能會產生雜交野蚊,而加劇蚊媒疾病的傳播,這些雜交後代對殺蟲劑的抵抗力也可能更強。耶魯大學證實,巴西的釋放基改蚊子,轉殖基因已經傳播到野生種群中。 Source

  • 抗晚疫病非基改馬鈴薯品種   21-11-07.3

英國人民普遍不喜歡基改產品,但英國政府卻對基改科技相當友善,因此基改公司就想趁脫歐之便,遊說政府基改管理不要像歐盟那麼嚴格。

強森首相顯然買了單,就職的首次演講就提到,要放鬆基改管理,育出可以抵抗晚疫病的品種,「來餵養全世界」。這這口號簡直是直接抄自基改公司的廣告。

晚疫病是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茄屬)重要的病害,在過去曾導致愛爾蘭馬鈴薯全面失收,餓死上百萬人,造成大規模人口外移。

其實愛爾蘭的馬鈴薯事件所以嚴重,主要的癥結不在晚疫病,而是全國都種單一馬鈴薯品種。設若當時愛爾蘭能夠種許多不同作物,馬鈴薯的品種也有好幾個,那麼全面性的危機就不會發生。

英國著名研究機構花了好多時間金錢,抗晚疫病的基改馬鈴薯還只停留在實驗田階段。該機構可能沒有(不想?)告訴強森,其實透過傳統育種,英國早已有好幾個抗晚疫病的品種可供種植,如AthleteAlouetteCarolus、與Sarpo系列品種,其中Sarpo Mira的抗晚疫病能力就很強。

最近,位於祕魯的國際馬鈴薯中心(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CIP)推出強力抗晚疫病的新品種,CIP-Matilde,不但也是傳統育種,而且更是參與式育種---科學家與農民合作研發出來的。

該中心的育種工作得到17個後代品系。

中心就找部落農人來參與這17個品系的評估,但是對於要選上怎樣品系,農人間的意見也不同,男農與女農的想法差異頗大。不過他們的困境倒是一致,就是暖化導致病害較以前嚴重。

綜合農人的意見與育種家的判斷,中心最後選出兩個品系,這是將具強烈抗病性的野生種茄屬植物S. cajamarquense拿來與栽培種交配所得到的,很不簡單,因為栽培種是四倍體,而該野生種是二倍體。

直接拿野生種與栽培種來交配稱為「前育種」,所得到的或許無法馬上商業化生產,但能夠讓各地區的育種家拿來進一步與各地區商業品種再交配,加速傳統育種的推出。

透參與式選種,CIP-Matilde不但高度抗晚疫病,產量高而且風味也很好,真的完勝基因改造科技。 Source 1   Source 2

  • 傳統育種勝過基改基編科技   21-10-30.1

在農藥大公司、主流媒體的強力推銷下,很多人都相信基因轉殖(第一代基因改造科技)可以創新農作物新品種,從高產到抗病、抗蟲、忍受氣變遷,可說無所不能。不過二十年來大家逐漸瞭解,沒有基改作物,世界仍然會一樣,不一樣的是基改作物的利益都被農藥公司賺走了,農藥公司併吞掉許多種子公司,這幾家公司農藥的錢沒賺夠,還要賺基改種子的錢。這些基改種子,百分之99.9都只有兩種特性,殺死蟲以及忍受除草劑,其他的特性加起來才0.1%

但是這些「其他」的特性對農業生產非常重要,然而基因轉殖做不到的,傳統育種都做到了。GMWatch就蒐集近年傳統育種,特別是雜交育種,十一個方向的成果,可說完勝基因轉殖。(都還沒提到我國的傳統育種成果,其實國人經常會聽到我國新品種作物的育成消息)

基因轉殖是向外討救兵,轉殖其他生物的幾個基因,效果都很有限了,那麼,第一代基因改造科技,基因編輯,只是改變農作物本身的一兩個基因,還能夠有怎樣抗病、抗蟲、高產的成果呢? Source

  • 基改作物同時抗五種除草劑   21-10-30.2

美國批准可忍受2,4-D除草劑的基改作物後,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就預測美國食品中2,4-D的殘留會增加三倍。

早期的基改作物可忍受嘉磷塞除草劑,農民盡量噴嘉磷塞,草死光光,只有基改作物不會死。但是種了幾年後,雜草產生抗性,嘉磷塞在已篩不死雜草,基改種子就失掉其功能。

因此在2013年之後,農藥公司就推出可以忍受嘉磷塞與2,4-D兩種除草劑的基改作物,嘉磷塞噴不死的,2,4-D還是可以殺死雜草,因此農民種這類基改作物,就要噴兩種除草劑。 

那麼將來雜草會不會對這兩種除草劑都產生抗性呢? 基改公司可沒在怕。 

去年拜耳/孟山都就把至少五種基因轉殖到玉米,做出可以忍受五種除草劑的基改玉米種子,並提出申請上市。這五種除草劑為:嘉磷塞、2,4-D、固殺草、汰克草(dicamba)、與快伏草quizaofop

這篇文章詳細提到2,4-D的健康風險。 Source

  • 基改苜蓿目的在促銷嘉磷塞   21-10-30.3

美國本來苜蓿當牧草,是不用噴除草劑的,讓雜草間長於苜蓿間。

1970年代,農藥基改公司孟山都推出可以忍受嘉磷塞除草劑的基改苜蓿,結果是孟山都大賺基改種子與除草劑的錢,換得到的是生物多樣性降低,環境、土壤受到傷害,包括採苜蓿花蜜的蜂類。(牲畜也失去食物的多樣性 Source

  • 消費者需反應基改飲品標示   21-10-24.1

食藥署於915日預告「基因改造酵母菌」發酵生產的小孢子靈芝類球蛋白濃縮液,當作食品原料使用,並規定基改球蛋白濃縮液應標示「本品為利用基因改造微生物生產」或「本品為利用基因改造微生物生產,但最終不含基因改造微生物及其轉殖基因」之字樣。

然而,用前述濃縮液為原料,製造、加工或調配製成之終產品,得免標示其生產來源資訊。

由於消費者不會去買濃縮液,市售產品若將濃縮液加以稀釋,依草案的辦法不需要標示為基因改造,這有違反消費者知的權利,對基改產品有疑慮的消費者將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買到想避免吃下肚的食品/飲品。

利用基改微生物來生產食品/飲品,在美國曾經出現過嚴重事件。

昭和電工公司出品的口服液在美國上市,1989年引起服用者罹患嗜酸細胞過多症(Eosinophilia myalgia syndrome EMS),約1,500人長期癱瘓、37人死亡。

追查後發現該產品所含色氨酸(tryptophan)是用基改菌製造的,但0.1%的色氨酸被基改菌轉換成有毒的1,1'-ethylidene-bis-L-tryptophan

也就是說,基改菌在其改造的功能(提高細菌產生色氨酸的生產力)外,可能不會但也可能會發生預料外的變化(產生毒素)。萬一發生了,因為是預料外,所以業者、食藥署可能也不瞭解。因此消費者有權利知道,食藥署有沒有審核該基改蛋白濃縮液的動物風險試驗報告?若有的話,該試驗有沒有涵蓋慢性風險?

由於風險評估的試驗不見得完全保證安全,因此所有基改產品上市時都需要標示為基改,讓消費者選擇要不要吃。

在此呼籲食藥署,
1.
公開該小孢子靈芝類球蛋白濃縮液的健康風險評估報告。

2. 改善品標示辦法:最終產品或含有該濃縮液,超過一定比率,就需要依法標示為基因改造。

也呼籲所有消費者,在1114日截止時間前,上網表達意見:https://join.gov.tw/

  • 銷歐印度米遭基改汙染疑雲   21-10-24.2

歐盟發現來自印度的違法基改稻碎米有500噸,已遭撤回。

印度尚未核准基改到米的種植,但是試驗田有種,可能因此外洩汙染。

該國非基改聯盟已經致函相關機關,要求調查碎米外銷事宜,相關的田間試驗也應該終止,另也要成立跨部會單位來處理非法基改產品進口事宜。

印度當局則表示,印度對基改米的試驗管理相當嚴謹,不太可能發生汙染。雖然該碎米是由印度出口,但是抵歐後經過好幾手,難保不是哪個環節受到汙染的,因此印度要求歐盟提供檢測到基改米的基改序列,以供印度進一步調查。Source 1  Source 2  Source 3

  • 瑞士延長禁種基編基改作物   21-10-17.1

瑞士國會下議院在923日以144票對27票,壓倒性通過延長基改作物的種植禁令四年(2025年年底),這包括基因編輯作物在內。(該院也在914日以12943票,通過改善與台灣關係議案)

自由民主黨(FDP)和綠色自由黨(GLP)提議豁免基因編輯技術,不納入禁令。但在院會中遭否決,意思就是說至少在2025年之前,瑞士仍將基因編輯視為基因改造,都在禁種之列。預料上院也會通過延長禁令。

下議院也通過指導委員會的一項建議,要求政府在未來四年澄清有關傳統作物和基改作物共存的問題,也必須進行風險評估,以及基改作物污染時責任問題如何處理。 Source

  • 英國基改政策會一國兩制嗎   21-10-17.2

歐盟法院解釋法規,認定基因編輯仍屬基因改造,須延用基改法規列管。

英國脫歐,讓基改公司有機可乘而大力遊說,目前英國政府表示,若干基因編輯作物將不納入列管。

但蘇格蘭與威爾斯政府明白表示反對,仍依照歐盟的現行作法,基因編輯作物仍是為基改,不允許種植。

就算在英格蘭,民意的反應仍然不支持基因編輯作物的解禁。提交給政府的 6,440 份意見書中,大多數個人(87%)和企業(64%)表示,基因編輯生物比自然繁殖的生物會有更大的風險。 大多數個人(88%)和企業(64%)支持繼續將基因編輯產品視為基改而進行監管。

這讓英國政府的腳步趨緩,讓基改遊說團體為之跳腳。

基改推動者近年來在全球推基因編輯不是基因改造的認知(即便在台灣,也是看得出來),因此歐盟執委會有鬆動的跡象。但是,在歐盟的許多地方以及歐洲議會中,反對的意見頗強,因此執委會將會面臨嚴峻的考驗。 Source 1  Source 2

  • 基改作物在非洲失敗的原因   21-10-17.3

比爾蓋茲的基金會花大錢在非洲推基改作物,但都未能成功。

一般認為這是因為遊說基改者膨風,把基改作物的好處講得天花亂墜,但是在非洲現實生活條件的衝擊下,氣球(雞胿)也就破了。

不過學者有更深入的看法,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的Matthew A. Schnurr和舊金山大學的 Brian Dowd-Uribe在即將出刊的論文指出,遊說團體宣傳的背後有著他們的方法論支撐,透過他們所仰賴的「科學試驗」好結果、數據,振振有辭地到處廣傳,來說服科學家、決策者與大眾支持基改科技,而導致敗北。

其方法論可稱為「事前ex ante」法;一般農業研發都是在試驗場所進行研究,提出方法後就進行推廣。這樣的方式可能導致失敗,原因是農耕系涵蓋複雜的生態、經濟和社會組成,技術本身不見得能夠契合。

「事後ex post」法是在實際推廣之後才進行分析其成敗。論文針對三種在 非洲推廣的基改作物,肯尼的非洲節水玉米 (WEMA)、烏干達的抗病烹飪 香蕉 (matooke) 和布基納法索的 Bt 殺蟲豇豆,加以分析,並找出其失敗的 原因。

 研究結果指出,基改作物原先預期效益高,可是與眾多小農的耕作系統 無法配合,因而效果不彰。

但「事後法」緩不濟急,因此學者認為推廣前可採用農業系統研究 (FSR,Farming Systems Research)來評估是否要推廣某項技術。

從1970年之後,跨領域的農業系統研究逐漸成熟,在技術之外,還納入 複雜的農耕系統,採用多種方法,適用於評估現有農業技術對小農的影 響 ,農人、農家的決策及其過程,以及小農的需求。 Source

  • 德國非基改牛乳市佔率飆高   21-10-10.1

德國非基改飼料所產出的牛乳,其市佔率由2015年的8+2%,躍升到2020年的72+4%,可見民意的風向。(較小的數目指的是有機牛乳)

其他非基改畜產品,禽肉達17%、蛋類達9%、豬肉與魚類達4%  Source

  • 基編基改不精準如彈孔散發   21-10-10.2

※基因編輯不只是一粒會射中紅心的子彈,而是彈孔散發各處,所以一點也不精準※

基因編輯的預料外結果,在人類醫學的領域已成共識,可能引發癌症的說法出現在重要的醫學會上。但是植物、動物方面的基編研究者卻視而不見,還一直說基編很精準。

國內近年來每年都會有研討會,鼓吹基因編輯技術很「精準」,只針對目標基因處理,不含外來基因,與傳統育種無異,因此不是基因改造,不用審核即可上市,上市也不用標示。

其實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基因編輯除了目標基因的改變,還會引發很多意料外的改變,這樣的「預料外」,還不斷地被發表出來,而且方興未艾,可以說基因編集不是一粒只會射中紅心的子彈,而是彈孔散發各處,所以一點也不精準。

基編的意料外後果還沒有好好地研究其檢測的標準程序,現有的檢測方法很可能大量遺漏意料外改變,那麼,怎麼可以不用新的方式來審核,上市後怎麼可以不標示呢?

詳見107日最新的學術論述:Source

  • 基改木瓜是推基改者的樣板   21-10-02.1

農業界人士大多聽過這個說法:夏威夷木瓜發生輪點病,幸好有了基改木瓜,才拯救了整個夏威夷木瓜產業。今年,基改公司支撐的「作物永續發展協會」,還在發文吹噓基改種子如何「拯救」夏威夷木瓜。類似的說法不時出現,目的都在強調基改科技是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因此應該全力支持。

但真相是,基改木瓜出現已20幾年,栽培面積還是相當有限。全球2019年基改木瓜面積達1萬公頃,其中美國只有在夏威夷種了250公頃,絕大部分都在中國。可是全球木瓜生產面積是47.6萬公頃,其中基改木瓜只佔了2%。那麼,基改木瓜拯救了夏威夷木瓜產業了嗎?

美國木瓜種植有限,主要都在夏威夷,到了1985年達到1,090公頃的高峰。不過1990年代輪點病開始肆虐,1994年就相當嚴重。美國1991年做出抗輪點病基改木瓜,1998年才核准商業生產,當年木瓜面積還維持850公頃,但日本不准進口,因此種植面積持續下滑,到2007年剩下530公頃,其中約九成是基改品系。夏威夷木瓜在2019年滑落到280公頃,目前只剩下250公頃,而美國人吃木瓜,還是以來自南美洲的非基改木瓜為主。從1090公頃降到250公頃,基改科技顯然無法挽救夏威夷木瓜產業。

台灣也有學者在1996年做出抗毒素病基改木瓜(GMYK系列),但農委會2003年核准進行田間試驗,當年就立刻傳出有農民偷種,政府在2004年開始取締,目前已不見農民種植。不過台灣嚴禁的基改木瓜卻引到中國偷種,數量相當龐大,而且未見中國政府禁止。後來中國廣東的華南農業大學跟進,也做出‘華農一號’基改木瓜,並於2006年獲准生產上市。然而在2012年,深圳市場基改木瓜檢測,基改木瓜佔91.2%,其中台灣未核准種植的GMYK16-0-1最多,96.1%,而華農一號品系僅占3.9%

香港市場中木瓜主要都是進口貨,2011-2014年檢測結果,61%為基改,其中GMYK系列佔73%、華農19%,夏威夷的55-18%;而香港自己種植的木瓜中,54%為基改,其中GMYK系列佔83%、華農14%,夏威夷的55-11%。基改木瓜進口、種植的比率那麼高,迫使官方表示放棄管理基改木瓜。

實際上,作為樣板的基改木瓜真的很小眾,不但生產面積只佔全球木瓜的2%,核准上市供食用的國家也很有限,美國的55-1轉殖項只獲准在美、加、日三國銷售,但數量的佔比其實是相當小的。而華農一號就只能做內銷,沒有任何其他國家允許進口。

由於中國境內的市售木瓜絕大多數是基改的,因此,基改木瓜上市不用標示,那也就無所謂了。

輪點毒素病毒普遍出現於世界各地,包括主要生產地區如南亞與南美洲。問題是,印度、巴西這些木瓜大國為何不種基改品系?

輪點毒素病毒是透過蚜蟲傳播的,蚜蟲飛到木瓜園,看到綠葉就叮,病毒就這樣入侵木瓜。實際上蚜蟲不喜歡木瓜口味,通常只叮一口就飛走去找另外的葉片,如此一來,整個木瓜園很快地會淪陷。因此,預防染上輪點病的祕訣就在於如何防蚜蟲。通常的做法是把多年生的木瓜當一年生作物;在幼苗移植前,四周先種玉米,讓蚜蟲棲息,移植時用反光塑膠布蓋上地面,可以避免蚜蟲靠近;最後一招就靠農藥了。

不過我們台灣有更好的招數,在木瓜園搭上大網室當作蚜帳,除了有效避免輪點病,還可以防止其他害蟲如紅蜘蛛、介殼蟲等。更加厲害的是育種。台大園藝系的張龍生教授透過傳統的水平式抗病育種法,把各品系的抗病基因除漸累積到一個品種,這樣的品種可以抵抗不同的病毒品系,也不怕病毒的突變。不過張老師告訴過我說他不想在國內賣種子。台灣網室木瓜產業好好的,一旦他的品種推廣開來,不用花錢蓋網室還不會得病,種的人一多,反而會導致木瓜價格崩盤。

那麼,美、中兩國基改木瓜的生產力如何?同樣是2019年,在中國,每公頃可以生產12.4公噸,美國是19公噸,我國則是46.4公噸,更不要說高生產力的南美洲了。

除了產量表現不亮眼,種基改木瓜還有其他副作用。夏威夷基改木瓜雖然可抗輪點病毒,可是卻更容易受到黑斑病、疫病菌的侵襲,殺菌劑的用量反而增加,然而賣價還是低迷,農民反而賺更少。

由於其他國家不開放進口,阻礙了外銷,就算日本後來核准,消費者還是不買單。而且夏威夷主要產區非基改木瓜有50%受到基因汙染,連帶讓有機木瓜也遭殃。泰國從來沒有核准種基改木瓜,可是也在2003年傳出農民偷種,據說官員與立法委員牽涉其中。泰國每年輸出約8億台元的木瓜罐頭到歐洲,偷種事件一度引發歐洲的禁止進口泰國木瓜食品。

那麼,鼓吹者就不要再用木瓜來當例子,講基改有多好了吧。 Source

  • 阿根廷基改小麥巴西不買單   21-10-02.2

阿根廷政府在去年核准Bioceres公司基改小麥HB4的生產上市,據說該品系可以忍受固殺草除草劑,以及較能耐旱。該公司表示目前的生產面積為55千公頃(按,約為全國小麥總面積的0.9%),不久就要收穫。 

該公司目前正尋求巴西的核准進口供食用。巴西所消耗的小麥約有六成來自進口,進口小麥中約85%來自阿根廷。巴西主管機關CTNBio將於近日決定是否放行。

不過巴西小麥產業協會ABITRIGO表示拒絕進口使用該基改小麥,因為麵粉廠、烘培店、與小麥加工業者一再表示不用基改小麥作為原料。

其實阿根廷國內的主要農民協會、糧商和麵粉商會也都表示反對批准基改小麥。Source 1 Source 2Source 3

  • 基編基改會導致染色體碎裂   21-09-26.1

從事基因編輯研究的學者,或者是研發基因編輯作物的公司一再強調基編輯很精準,就好像一把微小的剪刀,只把不要的基因剪斷,不會影響到其他部位,因此很安全。

但近年的研究發現並非如此,各式各樣的預料外改變相當多。

Nature Biotechnology在七月份的論文更指出,用CRISPR-Cas9進行基因編輯,可能導致染色體碎裂,而進行未知的重新排列組合,應用在醫療上,需要留意、監控,因為只要一個細胞發生染色體碎裂,就可能致癌。

染色體碎裂(Chromothripsis)是基因突變的過程,在基因組特定範圍內分裂成許多小段,再接合後產生重新排列組合,可能與癌症和先天性疾病有關。這現象首次在2011年發現,相當新。

除了替動物、人類進行CRISPR-Cas9基因編輯需要留意,論者認為植物基因編輯也須小心,因為染色體碎裂也會造成其他基因功能的改變,說不定會產生有獨毒或者致過敏物質。縱然可以在製造過程後半段篩選掉可能的預料外變異,畢竟要完全免除相當困難。

這也是任何基因編輯食品需要視為基因改造加以管理的原因。

*********************

基編作物的做法:
手機板
http://gmo.agron.ntu.edu.tw/MbookGM8.htm
電腦版
  http://gmo.agron.ntu.edu.tw/bookGM8.htm

基因編輯須法律規範:
手機板
http://gmo.agron.ntu.edu.tw/MbookGM9.htm 
電腦版
http://gmo.agron.ntu.edu.tw/bookGM9.htm

  • 基編基改嘉鱲魚在日本上市   21-09-26.2

基因編輯嘉鱲(真鯛,Pagrus major)在日本即將上市。

京都大學和近畿大學與「地方魚」生技公司利用CRISPRCase的基因編輯技術創造出基改,身材略短而較厚,魚肉約為傳統嘉鱲的1.2倍,據說可以節省飼料。

此基改嘉鱲魚是對嘉鱲魚卵剛受精時進行基因編輯,把合成肌肉生長抑制素的基因破壞掉,所孵出的小魚在6個月大時篩選出改變較大者,交配後得到不會製造肌肉生長抑制素的基改嘉鱲。

厚生勞動省認為該基改魚並沒有外來基因,因此不需要進行風險評估。

該公司在917日預售190份,預計10月發貨。將來會透過網購,以基因編輯魚的名義上市。Sourc 1   Source 2   Source 3

************

所謂基因編輯,其實事先基因轉殖,後基因編輯的遺傳工程,會有各類預料外的後果,雖然研發者會儘量選出沒有其他突變的個體,但是否完全排除含有毒素、致敏物,則很難講。

基因編輯須法律規範:
(
手機板) http://gmo.agron.ntu.edu.tw/MbookGM9.htm 
(
電腦版) http://gmo.agron.ntu.edu.tw/bookGM9.htm

  • 我國基改微生物產品的管理   21-09-19.1

基改微生物做出的食品,在我國的管理

食藥署今天預告,將允許基因改造酵母菌發酵生產的小孢子靈芝類球蛋白濃縮液,當作食品原料使用,但其使用有所限制,另也訂有標示規範。

公告:https://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cid=5072&id=27317

報導: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673179

基改球蛋白濃縮液的使用限制:

1.   該基改球蛋白濃縮液每日食用限量為6mg球蛋白。

2.   未滿十二歲者、孕婦、授乳者及過敏體質者應避免食用。(這需要以標示的方式告知消費者)

3.   產品不得檢出基改微生物的轉殖基因片段。

************************

標示規定:

1.   基改球蛋白濃縮液應標示「本品為利用基因改造微生物生產」或「本品為利用基因改造微生物生產,但最終不含基因改造微生物及其轉殖基因」之字樣;

2.   以該濃縮液為原料,製造、加工或調配製成之終產品,得免標示其生產來源資訊。

以上見:https://www.fda.gov.tw/tc/includes/GetFile.ashx?id=f637672155642606138

************************

 評論:「······終產品,得免標示其生產來源資訊」,若意思是說不用標示為基改,那就有待商榷。

食藥署現行基改產品的標示要求,及於不含基改成份的高層次加工品,如蔗糖、醬油、大豆油等。基改球蛋白濃縮液不得含基改轉殖基因片段,但仍須標示,這與現行的做法一致,值得肯定。

不過,以濃縮液為原料的終產品,若不標視為基改,那可能會出現問題。

依現行規定,基改產品若作為食品添加劑的成分,其中產品是免標示為基改,這可以了解,因為食品添加劑在終產品重量的百分比低。

但草案中寫的是「製造、加工或調配製成之終產品」,那麼,濃縮液調配成50%的口服液有不用標示為基改,那不是很奇怪嗎?建議這一項再改得明確一點。

***************
對本預告若有意見,可以在60天內向食藥署提出。

電話:(02)2787-7319 傳真:(02)2653-1062 電子郵件:tzuyi@fda.gov.tw 上網留言: https://join.gov.tw/policies/detail/df95e8fa-5121-4b80-8f2a-216da6cdf376)

***************
用基改微生物來製造食品也有出現過問題的:
Source 

  • 尼泊爾進口基改產品有前提   21-09-19.2

我國以下產品要輸出到尼泊爾,需要附非基改證書:油菜(Brassica napus)、玉米(Zea mays)、大豆(Glycine max)、與甜菜 (Beta vulgaris)

尼泊爾政府上個月公告國家清單,凡是有種基改作物或進口基改產品的國家,其相關產品要申請輸入許可時,需要附非基改證書與植物檢疫證書。

種植基改作物的作物和國家清單以及從這些原產國進口相關作物及其產品需要真實的非基改證書。 申請入境許可時需在預估發票(Proforma Invoic)上加入非基改證書,或者承諾書記載入境時提交非基改證書和植物檢疫證書。 Source

  • 瑪氏食品用違法基改稻米粉   21-09-12.1

世界級的瑪氏食品公司(Mars, Inc)多項產品含違法基改稻米成分,這些產品在歐盟國家已被下架。

法國政府在日常查核下發現有樣品含違法基改稻米成份,今年六月與八月向歐盟「食品及飼料風險快速預警系統(the Rapid Alert System for Food and Feed, RASFF)」舉報,分別是進口自印度的未核准基改稻米粉,以及含有未核准基改稻米粉的甜點。

來自印度的違法基改稻米粉有500噸,由法國WestHove公司出售給不少國家用來製造各類點心,包括M&M’s Crispy,除歐盟14國外,還包括英、美等八國。

該項基改稻米並非過去被抓到過的LLRICE 62 and LL601這兩類基改稻米,目前到底是何品種仍未能知曉,不過歐盟迄今尚未核准任何基改稻米上市,因此只要是基改的,都可以勒令下架。Source

基改米事件:

1.     http://gmo.agron.ntu.edu.tw/cases/llrice601.htm

2.     http://gmo.agron.ntu.edu.tw/cases/Bt63%20Rice.htm

  • 沒受到規範的各類基改食品   21-09-12.2

由於「合成生物學」技術進展很快,透過生物體基因組的控制,在醫療藥物、綠色製造、生物能源、以及農業上的用途很廣。

透過基因轉殖技術做出的基改農作物,其種植與上市都會受到各國法律的規範,但是有些就不一定了。

目前討論較多基因編輯技術做出的基改作物,美國政府認為並非基改作物,不需要管理即可上市。日、澳等國提出階層方式的管理,會使得若干基因編輯作物不用視為基改作物,上市就可不需標示。

然而認真講起來,號稱變動最小的基編作物,仍可能具有不少預料外改變,因此不宜放任不管;目前歐盟就是這樣的考量。

但是除了農作物,不少食品的原料來自微生物,原料來自基因改造微生物者,依法當然也是為基改食品,但是這方面引起的注意很少。原因之一是大多基改微生物都是在密閉空間培養、萃取,其健康/環境風險相對少了很多。

這篇文章特別提到基改藻類、細菌、與酵母菌。基改微生物的產品如瑞士Evolva公司用基改微生物做出香草精,取代由香莢蘭莢果萃取的天然香料。美國Impossible Foods公司的「不可能漢堡Impossible Burger」含有基改微生物所製造的大豆類血紅素(SLH),讓其素肉有紅色汁液流出。

用基改微生物製造出的食品成分,難道就不會有問題?

其實在1989年,基改微生物產出的色氨酸就上美國約1,500人長期癱瘓、37人死亡。在2018年基改枯草桿菌做出來的維生素B₂,就被發現汙染到基改菌。Source 1   Source 2

或許我們應該思考,這個漏洞需不需要補起來?

  • 田間試基編基改小麥民間反   21-09-05.1

英國政府同意基編基改小麥的開放田間試驗,但民間有不同的聲音。

該小麥適用基因編輯技術,讓小麥中的天門冬素(asparagine,一種胺基酸)含量降低,因此烤土司若烤得太焦,也不會產生丙烯醯胺。

丙烯醯胺是否會致癌尚未有定論,歐盟是訂有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的上限,但英國癌症研究基金會(Cancer Research UK)表示吃燒焦食物會致癌恐怕是迷思,因為試驗顯示吃丙烯醯胺含量較高食物者,其罹癌率並未提高,反而是均衡食物攝取有助以降低得癌的機會。

GMWatch也表示更容易的方法是教導如何烤出沒有焦掉的吐司,而不是發展健康風險不明的基因編輯小麥。若真的想要低天門冬素的麵粉,已有的品種也有含量低的;其實只要土壤含硫量多一點,天門冬素的含量也會下降。而開放田間試驗有可能造成基因汙染。  Source

  • 環境DNA檢測野外基改動物   21-09-05.2

基改動物若溢出到野外,就算沒有找到個體,憑其環境DNA也可以監測出來。

新研究由基改果蠅吃過的培養基、試驗用基改老鼠的屎尿、唾液,以及放基改觀賞魚的水,透過PCR放大,可以測出來其基改相關DNA

對於環境DNA能否適用於基因編輯動物,作者認為也可行。Source 1   Source 2

  • 非基改木瓜防病毒台灣有招   21-09-05.3

中國某網站說,基改木瓜在中國種很多,這是因為輪點病肆虐,無法不種基改的品種。

此言差矣,我國種木瓜也不少,種種子外銷可能還是我國種子外銷的第一名(待查),雖然輪點病也有,卻不用基改的。國際貿易上,大家要的種子還是非基改品種。

過去也有研究者育成抗輪點病基改木瓜,但不多久,新的病毒出現,因此放棄改研發可以抵抗兩種病毒的新基改,但並未通過田間評估試驗。而曾經有種苗業者因涉販賣基改木瓜苗,而被罰了一百萬。

那麼,木瓜農是怎麼對付輪點病的?由於輪點病是透過蚜蟲的傳播因此農家用網室栽培木瓜,讓輪點病不會傳染,還有另一個好處,其他害蟲也順便阻擋於外。 Source

  • 殺蟲基改毒蛋白危害天敵蟲   21-08-29.1

殺蟲Bt基改玉米種了幾年後,害蟲產生抗性,原來的基改玉米就失效。這情況在美國、巴西、阿根廷、波多黎各都有報告出現。

新論文指出,在巴西,秋行軍蟲吃了Bt基改玉米,蟲體含有Bt毒蛋白。等到可以捕食秋行軍蟲的益蟲,黑刺益蝽(Podisus nigrispinus)吃下秋行軍蟲,秋行軍蟲體內的Bt毒蛋白會傷害黑刺益蝽,益蝽的腸道發生組織病理學的改變,即腸道內壁不規則,有退化跡象。

因此,殺蟲基改玉米不但可以直接傷害到益蟲,如草蛉、瓢蟲,還會間接害到非目標生物,如黑刺益蝽。Source

再者,Bt毒蛋白不會被昆蟲腸道完全消化,這情況也發生在豬隻。

  • 基編基改的管理不宜有漏洞   21-08-22.1

第一代基因改造作物從1996年起步,雖然讓基改種子公司賺了不少錢,但全球認同度有限,種植的國家還不多,而許多國家立法管理基改食品,先需要申請,核准後上市時也應該標示。

若說基因轉殖是第一代的基因改造,那麼基因編輯作物可以說是第二代的基因改造,這第二代基改作物的遺傳工程分兩個階段,前面也是基因轉殖,後面才是基因編輯。我們可以說第一代的是「基轉基改」,第二代是「基編基改」。

基轉基改產品受到法律管理,引起基改研發學者以及基改公司的不滿,因此在基因編輯技術可用時,就以龐大的遊說能力來說服各國政府,希望能認定基因編輯並非基因改造,企圖規避管理,不用審查也不需標示。

他們的說法是,基因編輯技術相當「精準」,只有特定一兩個核鹼基的改變,自然界的變異也可能發生,不含有外來的基因、不會產生新的蛋白質,因此與第一代基因轉殖者不相同,並沒有健康風險。由於產品與自然變異者沒兩樣,因此在市面上無法分辨,技術上無法檢驗出是否為基因編輯產品,沒有標示,政府也查不出來。

美國政府接受這樣的說法,因此前述基因編輯油菜籽與黃豆很快就上市。然而科學研究很快就發現基因編輯還是有相當多意料外改變,意涵著還是可能有健康風險。後來日本等國就提出階層方式的管理,希望能加以解套。即是首先判斷產品有無外源基因,若是產品無外源基因,進一步看基編輯目標的改變,若屬於一兩個核鹼基的改變,也不視為基因改造(例如SDN1SDN2),若基因編輯懷是會產生新的蛋白質(SDN3),那就仍視為基因改造。

對此,最近美國六個環境保育NGO團體的學者共同發表論文《Responsible governance of gene editing in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確認基因編輯產品可能有預料外改變,仍有風險,無法類比傳統育種,並討論基因編輯在農業與環境上如何做負責任的治理,提出六大原則,希望美國主管機關能參考改進,以提升消費的信任度。

其說法部分正確,但基本上仍按照基改企業所設下的路徑在走。主要關鍵見: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210821.html

  • 基改棉殺蟲成分會存留土壤   21-08-22.2

中國學者在山西省南部四南地區基改棉花田進行採樣,發現基改棉田中,根系附近的土壤,其殺蟲蛋白(Bt)的含量由0.1120 ng/g0.1848 ng/g不等;棉花根者12.5719.34ng/g,棉花葉83.19128.11 ng/g,結果顯示種基改作物,基改毒蛋白會殘土中,作者認為可做生態安全評估的參考。  Source

  • 香港育非基改耐旱耐鹽品種   21-08-15.1

香港中文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及農業生物科技研究所的林漢明副所長,透過傳統育種以及分子輔助選種,育成非基改耐旱耐鹽的大豆品種。

林漢明教授破解過31種野生大豆及栽培大豆的全基因組密碼,對大豆耐鹽基因有深入的研究。

英國GMWatch指出,抗逆境作物育種,向來都是傳統育種比基改技術有更好的業績,原因是抗逆境與產量一樣,都是複雜基因所控制,難以用一或數個基因轉殖來達成,但透過傳統雜交育種,配合分子輔助選種就可以做到。

GMWatch更提到,除了傳統育種,要對抗逆境,也可以配合生態農法。  Source

  • 日本民間推非基編產品標誌   21-08-15.2

日本Sanatech公司推出基因編輯番茄,已經得到政府同意,可以上市供栽培,其產品也不需標示為基因改造。 由於也還沒有完成品種慧財產權的保護事宜,因此該公司目前還沒上市販賣種子,然而該公司卻今年五月免費贈送該品系原型的幼苗給日本民眾來種,猜想是要創造民間已普遍種基因編輯作物的既成事實,這只會讓基因編輯種子的擴散難以控制。 由於該基因編輯產品的健康風險審查相當不完整,並沒有考慮是否真正沒帶外來基因,是否沒有具健康風險的意料外改變,上市又沒標示,因此在意的民眾會不知所從。

日本民間進行OK SEED Project,並推出OK種子非基因編輯的標誌,希望能加以區分。https://okseed.jp/ (日文版 https://okseed.jp/en/ (英文版  另參考

按,相對於傳統育種育成的眾多品種,基因編輯品種不會太多,這樣的標誌其效果有待觀察。不過,依照我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對於基因改造的定義,基因編輯仍然是基因改造,上市是需要標示的。

  • 印度基改棉花再傳無法殺蟲   21-08-15.3

印度種可殺害蟲的基改棉,但這幾年基改棉田得害蟲為害還蠻嚴重的,今年是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東北地區Vidarbha

棉農抱怨雖然已經發生多次,但政府都沒有提對策,他們要求政府提供費洛蒙與捕蟲器具。  Source    過去的報導: 2017     2018

  • 基改不可能漢堡有健康風險   21-08-08.1

基改「不可能漢堡」企圖進軍紐澳歐盟,但健康風險呢?

美國Impossible Foods公司於2019年正式推出「不可能漢堡Impossible Burger」,宣稱是植物肉(即素肉)作出來的,不知添加甚麼,吃起來像牛肉,為了增加肉色,其成份中加了基改大豆類血紅素(SLH),讓素肉有紅色汁液流出。

大豆血紅素是大豆根瘤部位的成份,該公司將SLH的基因轉殖到酵母菌(Pichia pastoris),培養這個基改酵母菌,然後萃取出基改SLH,加到素肉裡面。

其實美國食藥署在2015年審查不可能漢堡素牛肉時,該公司所送的風險評估報告就指出餵食基改SLH後,大鼠體重意外增加,血液也呈現腎臟開始發炎與可能是貧血的徵候。不過公司認為這些結果與健康無關。食藥署要求重新評估,2017年報告就被食藥署認為沒事。

不過動物試驗的時間過短,被認為還是可能有問題。

不可能漢堡在美、加上市後,該公司也想打入歐盟、中國、與紐、澳等國的市場,於2019年向各國提出申請上市許可。 紐澳共同主管機關FSANZ已經批准SLH的使用於加工。

不過兩個民間團體以及維多利亞州兩個局處對於FSANZ的審查認為不妥當。 重點是SLH與Pichia pastoris 菌都沒有過食用的安全方面紀錄,Pichia pastoris會產生多種蛋白質,FSANZ只審查其中17種較主要的蛋白質,但是微量的「新」蛋白質仍然有導致過敏的可能,仍需要加以評估。 Source 1  Source 2 

今天是「反對黃金米國際行動日」,由菲律賓非政府組織Stop Golden Rice Network (@SGRNAsia)發起,除國內各界,包括「務農者與農學者農業發展發展聯合會(MASIPAG)」之外,東南亞的「東南亞社羣賦權區域倡議SEARICE」、亞太農藥行動網(PAN Asia Pacific)、亞洲的「食物主權人民聯盟People's Coalition on Food Sovereignty」、 日本消費者連盟、以及我國「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也都道義相挺。

SGRNAsia89日舉行記者會,針對菲國政府的核准基改黃金米生產,提出諸多問題與觀點,語彙找包括農民、消費者、地方政府長官、醫師、科學家、律師等。Source1   Source2

  • 基改食品的驚悚小說再發行  21-08-08.3

描寫基改食品的驚悚小說《非自願間諜An Involuntary Spy》將再度發行!

本書是政治驚悚小說作者Kenneth Eade2013年出版的,現在要重新發行。(是因為暢銷嗎?)

故事發生在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的一家全球最大生技公司(沒寫出公司名稱大家也都知道的那一家)。生物學家Seth Rogan在測試基改食品時發現了公司

黑幕,包括公司與政府間旋轉門在內的腐敗、欺詐、和陰謀等秘密。他選擇告密這條路,卻被指控從事間諜活動,展開了一連串脫離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和美國政府追捕的過程,後來逃到俄羅斯避難,卻又落到成為非自願間諜的腳色…….. Source

  • 含基改成份食品在英國下架   21-08-08.4

酥脆的M&M’s Crispy因為含有基改成份,由於該基改成份未核准在英國上市,迫使Mars公司回收若干在英國上架的產品。

該公司表示已徹底追蹤該等產品的所在,也確定已終止使用該原料於所有產品,並要求供應者不要再犯錯。 Source

  • 新書談基改嘉磷塞科學腐敗   21-07-31.1

法國學者Gilles-Eric Seralini (席哈利尼)團隊在2012年於《食品和化學毒理學》期刊發表論文,指出嘉磷塞除草劑與殺蟲基改玉米NK603不論是分開或合併,都會引發大鼠器官病變,還意外的發現也會讓大鼠長出更多的腫瘤。

孟山都在文章尚未正式發表前就知道這是公關災難,因此馬上進行一系列的誹謗運動,同時大量羅織虛假的研究結果和證詞。導致該期刊在2013年以莫須有、前所未有的理由撤銷論文。這引起科學社團的強力反擊,為席哈利尼團隊報不平,於2014年在另一個期刊《歐洲環境科學》復登。

世衛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於2015年宣布嘉磷塞極可能使人得癌,引發美國三件長期施用嘉磷塞除草劑得癌者的訴訟官司,得到鉅額賠償,而且後繼的案件數以萬計,讓併購孟山都的拜耳公司難以招架。

官司進行當中最有意義的是,控方律師要求孟山都提供相關文件,雖然孟山都力抗,最後法官還是裁決需要提供,這就是有名的「孟山都檔案」,證實了該公司掩蓋嘉磷塞風險真相的企圖與欺詐的行為。

「孟山都檔案」裡面就提到孟山都如何陰謀詆毀席哈利尼,讓論文無理被徹銷的各種詭計。去年,席哈利尼就根據這些文件,出版了一本法文書《L’Affaire Roundup A La Lumiere des Monsanto Papers 意譯:由孟山都檔案看年年春事件》。

這本書的英文版將於今年11月出刊,書名暫定為:《The Monsanto Papers: The Truth Behind the Corruption and Misrepresentation of Science at the Cost to Public Health 孟山都檔案:科學的腐化與歪曲讓公眾健康付出代價的真相》。  Source

按,其他與「孟山都檔案」有關的書或報導:其一其二其三其四其五其六其七其八

法國席哈理倪事件詳錄

  • 防止瘧疾有非基改生物方法   21-07-31.2

防止瘧疾,現在可能有比較不干擾生態的生物方法問世。

肯亞與英國學者發現一種真菌,即微孢子蟲的新種,Microsporidia MB,可以跟阿拉伯瘧蚊(Anopheles arabiensis)共生,不會妨礙雌性阿拉伯瘧蚊的生長與產卵,但可以有效地抑制瘧原蟲。

 研究者認為可以在實驗室讓雄蚊感染MB微孢子蟲,然後釋出野外與雌蚊交配,讓後代也帶有MB微孢子蟲,可望將MB微孢子蟲散佈到整個阿拉伯瘧蚊族群。 Source

消滅瘧疾有另外較極端的基因改造方式,例如基因偏向(gene drive)不過這是嚴重干擾生態的方法,遭遇不少的反對:其一其二

  • 菲律賓核准種植基改黃金米   21-07-24.1

經過20年左右的試驗,菲律賓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與農業部的菲律賓稻米研究所(PRRI)合作,所研發的基改黃金米GR2E終於得到農業部准許生產,但距離上市供食用可能還需要若干年。

 據稱GR2E含有胡蘿蔔素,可以讓第三世界貧窮兒童吃了後轉化成維生素A,避免眼睛瞎掉。

這個瑞士Ingo Potrykus 與德國的 Peter Beyer1984年開始研發的基改品項幾經波折,最後送給IRRI接續研發,不過進展相當有限。菲律賓民間組織曾經在基改米試驗結束後,象徵性地進入田間「加以損毀」,結果被一堆諾貝爾獎得主責怪綠色和平組織作梗,才導致基改米沒有進展。實際的情況是基改黃金米的產量低落,當然無法推出給農民種。

基改黃金米GR2E2017-2018年分別得到紐澳美加等國的核准進口上市供食用,但都不准種植生產。美國官方還特別說明,GR2E的胡蘿蔔素含量不足,無法證明健康有好處。(其含量約在0.50-2.35 μg/g,而胡蘿蔔為13.8-49.3 μg/g,菠菜為111 μg/g)

再者,基改黃金米稻穀在常溫下儲藏,不多久胡蘿蔔素含量就下降,煮米時還會再降一次。

民間團體對於農業部的片面核准基改黃金米種植相當不滿,認為其過程不透明,缺乏獨立的;透徹的、與實質的風險評估,而且也沒有依法與科技部、環資部聯合審查,更不用說可能基因汙染到一般稻米品種。 Source

*******************

一堆諾貝爾獎得主為黃金米簽名,真正是「馬失前蹄」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10153511756521008

為何基改黃金米產量低落? 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10154733984371008

詳:黃金米事件 http://gmo.agron.ntu.edu.tw/cases/GoldenRice.htm

*******************

按,度菲律賓農家而言,提升胡蘿蔔素攝取量,最好的方式反而是少種一點稻米,用來生產胡蘿蔔素含量高的其他食用作物。

再者,傳統民間稻米也有含胡蘿蔔素的黑色糙米品種(含量可達0.13 mg/kg),只不過都分布在米糠層,碾去米糠後,就成為白米。基改黃金米的胡蘿蔔素分布在整個種子,碾去米糠後就成為黃米。問題是,對窮家而言,當然要吃糙米。

  • 公司偷賣基改印度政府不理   21-07-24.2

印度公司偷賣違法抗除草劑基改棉花種子,政府卻遲遲未加處理。

印度唯一合法可種的基改作物是殺蟲基改棉花。Mahyco Grow種子公司的抗除草劑基改棉花品種雖然一直無法取得政府許可,卻也出售種子給農民達十年之久。

Mahyco曾與印度孟山都合資成立Mahyco Monsanto Biotech,由於孟山都已被拜耳併購,因此現為拜耳的子公司。

該非法基改棉花品種可以忍受嘉磷塞除草劑,印度種子協會透過調查,發現偷售的種子數量來蠻多,雖然向政府反映,但聯邦農部迄今都沒反應。

其實聯邦科技部在2018年就展開調查,確定違法偷種情事,然而卻一直都沒有公開其報告。

遺傳工程委員會也知曉此事,不過認為委員會沒有立場加以評論,表示那是各州政府的事。

偷種事件會提昇印度嘉磷塞除草劑的用量。印度法規只允許嘉磷塞除草劑用於茶園與周邊非農地,但實際上卻有20種作物(其中16種為食用作物)已在使用。

印度有有高階科學家呼籲禁用或限用嘉磷塞除草劑。 Source

  • 小心這假素食冰淇淋是基改   21-07-18.1

美國去年七月上市的「勇敢機器人」冰淇淋(Brave Robot)在其網站宣稱其原料是純素、非基改的蛋白質。實際上其所用的乳清蛋白乃是基改微生物的產品,透過合成生物學,那些基改微生物含有來自牛的基因,所生產出來的乳清蛋白當然也應該是基改產品,卻沒有經過恰當的風險評估。而這可以稱純素嗎?很多人可能不同意吧。Source 1   Source 2

  • 基編基改須要特定個案審核   21-07-04.1

來自歐洲五個國家的八位學者共同發論文《Biosafety of Genome Editing…》,強調歐盟針對基因編輯農作物的生物安全審核,需要採用特定個案的重點風險評估。

近年來出現多種針對植物的遺傳工程技術,不過通常都用基因編輯來統稱。其中若干技術所做出來的植物號稱沒有外源基因、只改變DNA中一兩對核苷酸,與傳統突變育種無異,沒有安全問題,因此不需視為基因改造,不需要政府的審核即可上市,上市後也不用標示。

目前有若干國家接受這樣的說法,包括美國、澳洲、日本,以及若干南美洲國家等,雖然細節上還是有點出入,但可視為依照技術分成需要管理與不需要管理(SDN1)兩大範疇。

歐盟則因為歐洲法院根據歐盟法規,認定基因編輯仍然屬於基因改造,仍應加以管理。對此,歐洲許多相關單位,包括研發機構的研究者以及生技公司強力遊說,希望歐盟執委會能採納美澳日等國的模式。

主管機關歐洲食品安全署(EFSA)對此已加以研究而提出報告,基本上不認同依照技術的模式,而是需要視個案來決定是否視為基因改造來管理。

對此,《Biosafety of Genome Editing…》表認同,但認為EFSA所提的審核方式有待商榷。他們認為在基編植物的風險評估上要考慮兩組問題:1. 基編植物所要改變的特性;2.預料外(脫靶)的改變,並且建議針對重點評估方法提出具體的指導方針。

論文中提出為何需要採用特定個案的重點風險評估的學理基礎:

1.     基因編輯的改變不宜視為與傳統育種類似。例如有些基因是傳統育種難以改變,但基因編輯則可以。用基因編輯技術來改變一個基因,可能得到意料外突變,因此也可能與傳統育種者不一樣。

2.     改變得越少,不見得植物特性的改變就越小。學界很清楚,有時候一個序列的小改變可能會對植物的功能造成顯著的影響。

3.     基因編輯沒有想像的那麼精準。許多試驗已經證實各種基編技術都可能導致脫靶效應等預料外改變。

4.     研發時間越短,可能的風險越大。基因編輯技術分為兩階段,前面是基因轉殖,後面是基因編輯。基因編輯結束後會用傳統回交育種方式把前半段轉殖進來的基因剔除。研發時短表示回交次數少,因此剔除外源基因與預料外改變者的效果越差。 風險就越大。

Source

  • 基改促進光合成未提高產量   21-06-27.1

在農業研究上,基因改造的神話很多,其中一個就是透過基改技術,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解決世界糧食短缺的問題。

這個神話早已不攻自破,首先,糧食短缺問題在於貧窮與分配不均,而不是現行的生產技術。再者,基改技術從來沒有能夠提高農作物生產力。沒在種基改玉米的歐洲國家,其玉米單位面積的產量不會輸給超過九成種的都是基改品種的美國。

基改研發者或許會說,那是因為過去的基改並沒有針對提高產量的基因去做轉殖,從這方向著手可望提高作物產量。

2017年,英國研究團隊發表論文,指出用基改的方式,將一種雜草(二穗短柄草)光合作用的關鍵基因SBPase轉殖到小麥,結果在實驗室中讓小麥的產量提高20%

這論文一出,果真轟動萬教,各國媒體、科學刊物爭相報導,說這個超級小麥可以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生產更多食物。

不過當2019年的試驗,發現該基改小麥在真正的田間,產量並沒有更高時,該結果卻只出現在英國官方某個偏僻的網頁中,兩年前大力報導的媒體也都沒有跟進了,社會大眾還是繼續接受錯誤的訊息。

這個試驗花了英國政府約2,700萬台幣的經費,卻得到這樣的結果,對此,去年十月參加我國基因編輯視訊研討會的英國分子生物學學者Dr. Michael Antoniou一點也不覺得意外。

他指出,光合作用是眾多基因透過高度複雜與精密協調的結果,企圖改變少數基因是難以成功的。各種植物經過千百萬年演化的過程,各自有其最洽適的光合作方式,用基改技術企圖提高光合作用,未免太天真,更可能改變其他重要的特性。

(這是真的,學農的人不要一聽到C-4型光作用,就興奮莫名,認為把C-4型光作用的基引導入水稻,就可以提高產量。畢竟有很多C4植物,其產量都是很低的。)

其實在2012年,比爾蓋茲的基因會就提供約2.5億台幣給John Innes Centre,希望能夠把固氮基因轉殖到禾穀類作物身上,藉以提升非洲小農的作物產量。當時Dr. Michael Antoniou就指出比爾蓋茲被科學家蒙蔽了,那筆錢與其拿去做基因改造,不如用來發展生態農法,才真正有助非洲小農。

九年過了,還沒看到可固氮的基改玉米或小麥出現。 Source

  • 武肺病毒人為基改非陰謀論   21-06-27.2

武漢肺炎的SARS-CoV-2病毒到底是來自實驗室(人為、基改),或者來自野味市場(天然、突變)?若是前者,中國要負很大的責任。

這兩個理論,學術界一直都各有聲音,不過實驗室假說卻被打成陰謀論,其中的重量級說法就是醫學期刊重鎮,《Lancet》在2020218日所刊登的,由27位學者聯名發表的一封信函,函中譴責實驗室假說,認為就是陰謀論。

該信函由英國動物學家Peter Daszak起草並且招集,文章面註明27人都沒有利益衝突。

現在局勢改變了,《Lancet》在今天(0626)登刊該信函的「補遺」,說明該期刊要求27位作者重新審視自身的利益衝突狀況,而Peter Daszak只好交代他所負責的「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其實與武漢病毒研究所有合約與合作的關係,縱然該聯盟的資金來自美國。

不過該補餘卻沒有提及其他作者,事實上27位中約四分之一涉及利益衝突。

此外,Peter Daszak也參與了WHO在中國的溯源調查,其結論也是病毒很不可能源自實驗室,而是從市場來的,可是明明海產市場所取的病毒找不到SARS-CoV-2,而事件爆開之前就有數個患者染上武漢肺炎,這些患者都與該市場無關。

除了《Lancet》,主流科學期刊如《Nature》、《Science》與科學雜誌如《Scientific American》也都隨著Peter Daszak的筆調,跟著打壓實驗室假說,讓科學家們不容易加以討論,到現在還是這樣。 Source

  • 加拿大民團呼籲管基編基改   21-06-20.1

加拿大政府擬放寬部分基因編輯作物的管理,將視之為並非「創新」的品種因此不需要申請即可上市,不過「建議」研發單位主動將其資訊送給政府備查。

加拿大生技行動聯盟(CBAN)於五月初發表報告指陳基因編輯作物可能風險的科學證據,建議官方不要放鬆其管理。

最近CBANLucy Sharratt專員為文指出,過去政府已經花了無數的時間與經費來影得人民對於基改食品管理的信心,若果真放手基編產品不管,消費者不會知道吃下的是甚麼,只是仰賴研發者的安全保證,那麼過去的努力將白費。 Source

  • 墨西哥禁基改玉米有人反對   21-06-13.1

墨西哥立法將禁基改玉米、嘉磷塞,事關美國每年1,650萬噸基改玉米,價值約30億美國的出口,因此引發美國基改/農藥公司反彈。生物多樣性中心透過資訊公開法,取得一些文件,指出基改/農藥製造商拜耳,以及其遊說組織,美國的「作物永續發展協會」都向墨西哥施壓,而美國貿易代表署也加溫,警告墨西哥經濟部長,指出禁止基改玉米傷害到兩國關係。

墨國農業部長Victor Suárez表示,前述禁令是為了建立公平、健康、永續、與具有競爭力的國家糧農體系,並且強力推動生態、永續農法,減少農化產品的投入。

他認為目前墨西哥人所吃掉的玉米餅,有90%都是基改玉米,這是無法接受的,因為進口基改玉米有可能污染到本土玉米,而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嘉磷塞威脅到環境與人類的健康。

雖然美公司反彈,不過非基改玉米生產者則表示歡迎。他們表示,1,650萬噸玉米還不到美國玉米總產量的5%,提供非基改玉米種子的種子公司有辦法供應足夠的玉米讓農家生產。 Source

  • 中國涉巴西違法種基改黃豆   21-06-13.2

巴西是全球最大的黃豆輸出國,代價之一是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成農田,而中國人的公司牽扯其中。

巴西的托格羅索州(Mato Grosso) 2010年黃豆種植已經用掉森林的40%,雖然政府禁止砍伐森林種大豆,但是國際大糧商,包括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與中國的中糧(Cofco)等,還是有管道可以買到些非法的品。他們透過中國企業投資的Fiagril Ltda公司,以及跨國企業Aliança Agrícola do Cerrado,收購巴西農家所生產的黃豆。

根據調查,Fiagril Ltda公司曾經向砍伐森林的豆農Alexandra Aparecida Perinoto買進這些非法的黃豆。Perinoto曾因違法種黃豆而被罰。

雖然政府有禁令,但糧商可以用三角貿易的方式,就是透過合法種黃豆的農家購買,但其實買到的是非法生產的。

邦吉、嘉吉否認,他們表示收購時都有加以查核。 Source

  • 蓋茲推基改植物肉企圖壟斷   21-05-30.1

對抗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最正確的口號,但背後有沒有想藉此口號賺錢的呢?當然有。只是賺錢有道,若讓人類陷入另一波困境,那我們就要留意了。

農業部門貢獻於溫室氣體效應約25%,其中畜牧業就佔了一大半,因此攝取多類豆子的原形,來取代肉類成為蛋白質主要來源,就是國際豆類年的目標。

吃原形豆子雖然也是風味多變,但不會讓大公司賺大錢,因此該運動推的很辛苦,倒是基於大豆的「植物肉(素肉)」,乃至人造肉等加工食品因為有業者撐腰,就開始大為流行起來。但「植物肉」的種類也很多,我們需要明辨背後的推動者是誰,其動機何在,來作為接不接受、接受那類素肉的參考。

以下摘譯很值得參考的新文章「超加工食品、專利、單一作物」,這篇文章就在寫比爾蓋茲這位「大善人」:

蓋茲推的植物肉叫做「不可能漢堡 (Impossible Burger)」,原料包括基改大豆,以及來自基改菌的血紅素,當然還有各類添加劑。
蓋茲投資這家公司,該公司擁有不可能漢堡背後二十幾個專利,另外更有百餘個專利,可用於人工複製,含有人工調味、香味與口感的的乳酪、牛肉、雞肉。

作者把這些產品稱為「偽肉」、「超加工食品」,這包括人造肉。

蓋茲投資的另一家叫做Ginkgo Bioworks,專長是用基因工程作各類客製化的生物體如酵母菌、細菌等,用來產生各種人工添加劑;也向食品公司提供各類資訊,收取授權金。

蓋茲透過其基金會推動遺傳工程,當然是看了據說下個20年約2-4兆的市場價值,其投資的回收當然很可觀。

文章也提到蓋茲出資的非洲綠色革命聯盟(AGRAAlliance for a Green Revolution in Africa),在非洲大力鼓吹基改作物、企業化與使用農藥化肥的單一作物生產體制,這方面另可參考:

號稱要應付氣候變遷的蓋茲,其推動的方向卻仍是釋放出較多溫室氣體的農業,而不是聯合國糧農組織所倡議的生態農業,背後的理由很清楚,就是大公司從生態農業賺不了甚麼錢。  Source

  • 基改用汰克草美高官涉不法   21-05-30.2

美國司法部總監察長辦公室的報告指出,在2018年環保署級官員變更、排除重要的內部科學證據,讓汰克草(dicamba)除草劑的使用得以展延。該證據顯示數以百萬計的農作物受到汰克草的藥害。

按,()孟山都推出可以忍受嘉磷塞除草劑的基改作物後,田間雜草逐漸產生抗藥性而殺不死因此推出可兼抗嘉磷塞與汰克草兩種除草劑的基改種子。但汰克草容易飄進鄰田,導致10個州的農民告官

民間團體也上法院告環保署,法官判定環保署需要撤銷該項核准令。  Source

  • 歐民間反對基編基改不管理   21-05-30.3

歐洲二十家多家食品零售商發表聲明,要求歐盟不可以放棄管理基因編輯食品,這樣才能達到完全的透明度,讓消費者有選擇的自由。

已經脫歐的英國,在二月的時候也有五十多名食品、農業、學生、宗教、商業、民主改革、和學術團體的領導人已致函英國各超市,要求他們拒賣未經管例、沒有標示的基因編輯食品。 Source

  • 美國基改鮭首批產出五公噸   21-05-16.1

近三十年前開始研發的AquaBounty基改鮭魚,遲到2015/16年才獲得美國、加拿大允許上市,目前在美國印第安納展開飼養,五月底會有5公噸的基改鮭產出。 Source   另見

  • 加拿大民團籲管理基編基改   21-05-16.2

加拿大生技行動聯盟(Canadian Biotechnology Action NetworkCBAN,涵蓋16個組織)向健康部遞出反對意見書,抗議該部不擬將若干基因編輯食品列入不於審查項目,改由企業自行管控,鼓勵(而非強制要求)廠商,在把未受政府管制的基因編輯產品予以上市時,通知主管機關一聲。健康部日前預告這個方式,並於0524前接受各方意見。

意見書表示,企業自我管控是讓產品開發者保證食品安全,這是很危險的,新的基因編輯產品仍需獨立的安全評估。健康部的做法不但有害食品安全,也有損民眾的信心,不利產品的外銷。

產品開發者保證其產品安全,這存在先天性的利益衝突。意見書反對理由糧農基因編輯的風險與預料外後果

  • 研發基編基改更快更便宜嗎   21-05-09.1

作基因編輯的研究者都說,基因編輯推出新品種較快速成本也較低,合適小公司投資研發。不過Calyx公司的例子並不一定這樣。

該公司在2018年推出高油酸成分的基編基改黃豆FAD3KOFAD2KO,原本公司是將該用等大豆種子與農家契作,從農家收穫的黃豆榨油,以較健康為理由用較高價格上市。

Calyx迄今毛利率仍然是負值,股東多表不滿,只要的原因是這些基編基改黃豆的產量不高,因此農民較沒有興趣。

該公司改變策略,不再販賣黃豆油,只是賣種子給農家,以及收取技術授權金等。然而低產仍然是個問題,因此效果如何仍待觀察。

至於推出的速度,或許苜蓿已經談授權,但高纖小麥仍然在研發階段,看起來也沒有很快。

再者,Calyx每年的研發金額才1000~1200萬美元,比大農企公司者差多。雖然Calyx先行推出,但大公司挾其龐大財力在後,如何競爭才是問題。

而公司要發展,管理其專利的挑戰也越大,這對大公司沒問題,但小公司就可能力不從心。Source

  • 歐盟審核通過首件基編基改   21-04-25.1

歐盟經過審查,通過第一件透過CRISPR/Cas基因編輯的基改玉米Maize DP915635核准上市。依歐盟法規,其產品上市時仍須標示為基改。

那是科迪華(Corteva)公司所研發,該公司是由杜邦與道禮兩家農藥/基改公司合併後重組而成。DP915635基編基改玉米除了可以忍受除草劑固殺草以外,還能夠表現出殺蟲毒蛋白,那是來自蕨類的毒素基因。研發DP915635的若干技術也已取得美國、歐盟的專利。

不過,由於不論基因轉殖或基因編輯,都會產生意料外改變,但那些改變有無見尻、環境風險,通常基改公司不會去作試驗。歐盟主管機關應該也沒有提出這方面的說明。 Source

  • 德國民間要求基編視為基改   21-04-25.2

德國94個組織發表共同聲明,要求德國政府針對現行或將來,只要是透過遺傳工程的方法所製造出來的農畜生物,其產品都需要管理,即事先審核,上市標示。這包括以前的基因轉殖技術,以及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都應該視為基因改。

這些組織包括農業界、育種界、食品界、與消費者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福利、自然保育、政策發展組織,以及教會等。Source

按,所謂基因編輯,其實真正的操作過程是先做基因轉殖,然後再進行基因編輯,所以也應該視為基因改造。消費者要求不多,只希望政府對於所有遺傳工程坐出來的產品應加以審核,上市時也要標示,讓消費者能夠自行決定要不要買。

  • 基編基改小改釀意料外突變   21-04-25.3

進行基因編輯改造農業生物的公司或研究者都認為,基因編輯,特別是只改變DNA上單一定點的SDN1,並沒有表現外來基因,與天然變異無法區別,所以不應該視為基因改造,不需審核其風險,上市也不用標示,讓研發單位可以方便開發新品、促進商業應用。

然而新論文指出,就算針對很小的定點加以遺傳工程處理,仍然可能發生大的改變。

該論文以亞麻薺(Camelina sativa,十字花科植物)為例,指出透過CRISPR/Cas基因編輯,亞麻薺種子中把油酸轉化成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的酵素基因給關掉,因此可生產出油酸含量較高的種子,比較不會氧化變質。

作者Katharina Kawall博士指出,雖然號稱只關掉一個基因,果真得到了高油酸種子,然而經過處理的亞麻薺卻顯示出意料外突變,發育受到影響,包括生長不平衡、葉片扭曲、結實延遲等。最近英國研發單位Rothamsted Research的田間試驗更發現,基編基改亞麻薺矮化的很厲害,顯然其生長意料外地嚴重受到影響。

當然研究單位可以透過篩選,把肉眼可看到的變異給剃除,看起來好像沒有意料外突變。然而,是否有些肉眼看不到的意料外突變發生呢?那可能是會產生毒素或者致敏物的,沒經過詳細的研究審核是抓不到的,不過據稱Rothamsted Research並沒有做這些檢測。

Kawall博士在文章也指出,基編基改亞麻薺放到田間生產,也可能造成生態上的影響,包括對整個食物鏈的衝擊、植物間藉化學物質的溝通、基因的擴散等。 Source

  • 基改作物讓特定害蟲更猖獗   21-04-18.1

種殺蟲抗除草劑的複合型基改作物,可能讓特定病蟲害傳播得更厲害。

在巴西,種植兼能忍受嘉磷塞除草劑的殺蟲Bt基改大豆,其田間菸草粉蝨(Bemisia tabaci)卻愈來越多,這並不是因為農藥噴得少所致(菸草粉蝨不是該殺蟲Bt毒蛋白的目標),而是因為菸草粉蝨在這雙抗的基改大豆中其繁殖力反而增加。在只能忍受嘉磷塞的基改大豆田間,此現象並未發生。

菸草粉蝨數量增加後,傳播病毒的能力會增強,使得殺蟲/抗嘉磷塞基改大豆更容易感染黴菌。

在中國的研究顯示,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 棉鈴實夜蛾)在種植殺蟲Bt基改棉的田間,若被特定的病毒感染,其幼蟲會受到刺激,較容易對Bt毒蛋白產生忍受性,比起沒被感染者,會更容易生存。但是在非基改棉田很少看到棉鈴蟲有被該病毒感染的。

目前基改作物風險評估並沒有考慮到這種較複雜的交感作用情況。 Source

  • 基因編輯何以需視之為基改   21-04-18.2

為何基因編輯應該視為基因改造,需要事先審核,通過上市時也需要標示?

新研究指出,人體細胞進行CRISPR-Cas9基因編輯,細胞受到改變的基因高達15%,而不是一般所宣傳的,只有對象基因受到改變。這些預料外的改變難以用一般所用的篩選方式來察覺。

這樣的意料外改變在家畜與農作物都一樣會發生。若意料外改變導致生物個體產生毒素或過敏物,那就很難用篩選方式來察覺。在農作物做出成品後,雖然可用回交方式來盡量剃除意料外改變,但可能會不完整,假設該有健康風險的意料外改變,其基因若與目標基因接近,那麼基本上就無法剃除。營養繁殖的農作物,那就更沒辦法了。

就算是最少量的基因編輯(SDN1),仍然會有不少的意料外改變,是否發生難以剔除的具風險改變,則需要透過風險評估來監控,因此所有的基因編輯都應該視為基因改造,需要事先審核,通過上市時也需要標示。 Source

  • 歐盟審基改未趕上科學證據   21-04-18.3

就算歐盟,其基改作的風險評估仍然很薄弱,並沒有隨著新科學證據的出現來修改,不論是耐除草劑基改作物、殺蟲基改作物、耐草藥且殺蟲作物、或者提升營養成分基改作物,都有證據顯示現行的審核有所不足。 Source 

  • 基編基改仍走一代基改老路   21-04-11.1

基因編輯仍將追隨基因轉殖的後塵。地一代基改產品採用基因轉殖來育成,目前全球有86%都可以忍受除草劑,除草劑用越多,導致雜草靠藥性出現。基改公司於是推出可以忍受兩種除草劑的基改種子,農家種植時可以施用兩種除草劑,確保這個除草劑殺不死的話,另一種除草劑也會有效。甚麼時候出現可以抵抗那兩種除草劑的雜草,那已是不無可能。

第二代基改採用基因轉殖+基因編輯的技術,在作基因改造勝更為犀利,例如中國研究者已經做出來可以忍受以下三種除草劑的基編基改小麥:硫醯尿素類、二氮雜戊烯類、芳烴氧苯氧羧酸類。拜耳公司有正在作可以忍受以下三種除草劑的基編基改大豆:汰克草、固殺草、嘉磷塞。Source

  • 種基改提升施用農藥總毒性   21-04-03.1

我們都被告知基改作物減少農藥使用,因此對環境有好處,這個基改公司的說詞早就被揭穿,因為美國包括除草劑在內的農藥總用量,在基改作物推出後,反而增加。

或者有人說至少在抗蟲基改作物種了後,會減少殺蟲農藥的用量,因此對環境有好處吧。

但新的論文指出,用量減少,不能夠用來說對環境的影響就會減少,因為有些新出現的殺蟲農藥,其對昆蟲等田間生物的危害反而可能更大,因此對環境的影響不能只看總用量,比較有實質意義的是:「施用農藥總毒性Total Applied Toxicity (TAT)

研究者從美國政府資料庫拿到過去25年來先後所過的381種殺蟲劑農藥,針對八種非目標生物,根據1591個急毒性臨界值,來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種植基改抗蟲玉米後,對水生無脊椎動物與陸地傳粉者而言,TAT都更為增加,其原因在前者乃是由於多用了擬除蟲菊精類農藥,後者則是歸咎於新類尼古丁農藥。見論文

也就是說,殺蟲農藥總量縱使有所減少,但新是的農藥卻有較高的殺蟲毒性。 Source

按,基改種子公司本身就是農藥公司,賣了抗蟲基改種子,殺蟲劑的銷售卻下降,這對公司而言不是是好事,因此在2003年開始在種子出售前先裹上一層新類尼古丁農藥,並提高其售價。數據指出,在美國該農藥主要都是用在基改種子,而這類農藥被認為是蜂群神秘消失的主要原因。

  • 歐洲人認為基編基改須標示   21-04-03.2

歐洲議會的綠黨/歐洲自由聯盟最近發表基改民意調查,

聽過基改作物者平均78% (各會員國從61-93%不等,以下同),沒聽過者18% (4-34%)

聽過基改作物者之中,認為其產品應該標示者平均86% (72-95%),認為不應標示者3% (1-7%),不置可否者9% (1-16%)

聽過基改作物者之中,認為餵食基改飼料的動物產品也應標示者,平均81% (63-90%),認為不應標示者4% (1-9%),不置可否者12% (3-23%)

聽過基因編輯作物者平均40% (29-56%),沒聽過者49% (23-56%)

聽過基因編輯作物者,認為其產品應審核其風險並且上市要標示為基改者,平均44% (28-65%),認為應標示為基改者平均23% (13-30%),認為應審核其風險者平均25% (11-39%),認為不需審核也不用標示者,平均3% (1-5%) Source

  • 外國勢力業配文推基編基改   21-04-03.3

在農業上,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說是第二代的基因改造,第一代是基因轉殖,第二代是基因轉殖再加上基因編輯,不過一般文章在談基因編輯時,大都不提前半段的基因轉殖。為了方便,我們可以說,第一代的是「基轉基改」,第二代是「基編基改」。

以下七則文章談的都是基因編輯在農業或食物上的好處,這是風傳媒(1-3)與食力 foodNEXT (4-7) 的網路文章,食力的登載於20196-11月,風傳媒的則都於本月密集出刊:

1.   一起享受科學帶來的好處!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讓你我的生活大大不同

2.   吃番茄就能放鬆又好眠?日本研究讓番茄也能成為保健食品

3.   基因編輯作物是什麼?能吃嗎?在未來的餐桌上將無所不在!

4.   基因編輯怎麼管? 快看這些國家贏在起跑點!

5.   這樣做讓農作物更健康!世界各國農業都在研究的「新興精準育種技術」

6.   用效率改變未來!讓作物育種不再曠日廢時的新興科技

7.   基因編輯作物可望填補國際種苗市場缺口,台灣種苗產業能否搶得先機?

很正常,新科技新產品推出時,當然會受到媒體的注目。不過,文章看到最後,才知道這分別是「美國黃豆出口協會」委託風傳媒、「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委託食力登載的隱性行銷文章(業配文),這不免讓人有所聯想。

為什麼美國黃豆出口協會要出資替日本公司鼓吹基編基改番茄呢?不難猜測吧。

透過基因編輯來改造食物,最早是2016年美國賓州大學研發的,不會褐化的蘑菇(洋菇),不過委託試驗的廠商Giorgio卻不想上市,怕會壞了公司有機蘑菇的市場。目前在美國上市的基編基改產品,一個是2018年出現的高油酸大豆,另一個是2019年上市的抗除草劑油菜籽。

針對基改農作物,美國的管理算是比較寬鬆,不過在2018年更進一步宣稱基因編輯產品不是基因改造,不需要管理。為了避免基因編輯產品在外國同樣受到基因改造法律的管理,因此在國際上推動「基因編輯不是基因改造」,標示不需審核、不用標示的觀念,對基改大國產品的外銷當然相當有利。

然而前述兩個產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不大,因此最近日本政府以不含外來基因為理由,宣告基因編輯作出來的高GABA番茄上市後不需標示為基因改造,美國黃豆出口協會就逮到機會,看上在台灣也有不少高GABA產品,對該基編基改番茄接受度可能較高,因此才會替日本公司出面,顯然是要到我國推展「基因編輯不是基因改造」的說法。

那麼,作物永續發展協會的目的何在?只要瞭解該協會的背後是誰,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作物永續發展協會CropLife International的前身是1967年成立的全球作物保護聯合會,屬於農業化學產品(農藥)製造商協會的國際組織,2001才改成現在的名稱。其成員目前包括全球最大的農藥/基改種子公司,包括拜耳(孟山都)、巴斯夫、先正達、科迪華(Corteva,即杜邦+道禮)…等。這個協會在一些國家都有分會,在台灣,其網址就是http://www.croplifetaiwanchina.org/,而在中國則是http://www.croplifechina.org/

很難讓人不會想到,那些跨國農藥/基改公司大概是要來台灣進行宣傳,讓大家接受「基因編輯不是基因改造」,企圖影響政府來鬆綁基因編輯吧。

問題是消費者能否擋得住大財團這一波的攻勢呢?在日本,是有消費者團體出面質疑基編基改番茄的安全,效果如何,仍有待觀察。

我國也是一樣,目前大概只有台灣無基改聯盟透過主婦聯盟,發出微薄的聲音,指陳基因編輯的缺失,這擋得住來勢洶洶的基編食品宣傳嗎?

這七篇基因編輯業配文顯然報喜不報憂,然而最近歐洲議會的的綠黨/歐洲自由聯盟發表報告,引用科學研究結果,點出基因編輯的虛言與真實。這樣的內容,如何讓我國國人也能充分接受到,而挺身要求政府把基因編輯產品納入基因改造規範,進行管理呢?

另參考: 之一之二

  • 基編基改的虛言與真實文章   21-04-03.4

歐洲議會的綠黨/歐洲自由聯盟最近發表報告,點出 #基因編輯 的虛言與真實,每章都列有引用文獻。

目錄 SUMMARY - Gene Editiing Myths and Reality Report

CHAPTER 1 - Gene editing is genetic engineering not breeding (基因編輯是遺傳工程不是農作物育種)

CHAPTER 2 - Gene editing is not precise and causes unpredictable genetic errors (基因編輯並不精準,會造成無可預期的遺傳錯誤)

CHAPTER 3 - Gene editing causes genetic change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that happen in nature (基因編輯所造成的遺傳改變與自然界所發生的並不相同) CHAPTER 4 - Gene editing is risky and its products can be unsafe (基因編輯有風險,其產品可能不安全)

CHAPTER 5 - Gene-edited products are detectable (基因編輯產品可以檢測出來) CHAPTER 6 - Gene-editing technology is owned and controlled by big corporations (基因編輯受到大財團的控制)

CHAPTER 7 - Gene editing is not a fast or reliable route to desired outcomes (基因編輯要得到期望的結果不是很快,也不見得可靠)

CHAPTER 8 - Gene editing is a risky and expensive distraction_from proven successful solutions to food and farming problems (基因編輯要解決食農問題乃是既貴又具風險)

 Source

  • 基編基改番茄想推到英國種   21-03-27.1

日本核准了第一件基編基改作物,即高GABA含量的番茄。研發者Sanatech創業公司在還沒販售其商業品種的種子前,先透過網路贈送原型的種子供消費者免費索取,據說已經給5000位申請者。

現在Sanatech看上罔顧民意,想推基因編輯農作物的英國政府,因此正在密切注意英國在法規上的改變,希望從英國開始,向國際進軍,來做為既成事實。 (我國政府需要密切注意,勿讓這類種子進入國門)

 GeneWatch指出,類似這樣免費贈送種子是基改公司長久以來推展基改種子的計謀,包括加拿大非法散播基改亞麻種子,該舉動導致加拿大亞麻外銷到歐洲受到阻擾。

日本人流行吃含有GABA的食品或保養品。不過這個基編基改番茄 新產品並沒有先經過動物試驗來檢驗其安全性,怪不得日本消費者團體會抗議 Source

不用基因編輯,除了番茄以外:發芽米、泡菜也都含有GABA,還沒算到佳寶茶葉

  • 歐盟主管機關審基改不夠嚴   21-03-27.2

歐洲議會在311日以多數票反對兩項基改作物產品,一個是混合型基改棉花GHB614 × T304-40 × GHB119,可以忍受嘉磷塞與固殺草兩種除草劑,以及產生兩種殺蟲毒蛋白;另一個是可忍受固殺草以及產生兩種殺蟲毒蛋白的基改玉米MZIR098(我國分別在20152019年核准)

歐洲議會認為歐盟主管機關的建議通過這兩種基改作物,其風險評估有所不足。例如進行毒蛋白風險評估時,是取用(細菌所製造)純化的毒蛋白來進行,可是已知同樣的基因,農作物做出來的毒蛋白,其毒性比細菌所製造出來的還要高。毒蛋白也可能引發過敏反應。

新的證據顯示嘉磷塞除草劑會干擾腸道菌叢,可忍受除草劑的基改作物其產品會有更多除草劑殘留,但如何影響到腸道菌叢,這也沒有作風險評估。

顯然,歐盟主管機關,即歐洲食品安全署面臨提高風險評估等級的壓力。Source

  • 小心新型基改殺蟲劑的風險   21-03-27.3

對抗武漢肺炎,有些藥廠採用mRNA來作為疫苗,這經過嚴格的動物與人體臨床試驗,證實安全後才實際開打,每個人所接受的劑量也相有限。

第一代基改科技使用基因轉殖,外源基因在農作物體內主要是產生蛋白質(酵素),來表現某些特性殺蟲毒蛋白。另一類則是外源基因會產生雙股RNA(dsRNA,稱為干擾RNA, RNAi),農作物全身的細胞都含有這特定的雙股RNA,害蟲吃了以後,雙股RNA會把體內某個重要的基因關掉,無法作用而導致死亡。基改玉米MON87411SmartStax Pro等都轉殖有這樣的基因。

但是雙股RNA風險實在還蠻大的

對動物如此,對人體的風險也不容忽視,畢竟與疫苗不同,把這類基改食物吃進肚子,攝取的量很多,也可能天天吃到,然而這個雙股RNA並沒有經過人體試驗!

現在,拜耳等公司直接透過工廠製造雙股RNA,拿來直接當農藥噴灑在田間,正等待美國農部的核准使用。設若通過,美國農田的生態也可能面臨另一波的危險,因為非害蟲的其他生物也可能受到影響。

例如2017年的報告就指出,蜜蜂可能受到影響

Food Tank的文章指出,這新型態的農藥還是遵循有問題的化學農藥路線。化學農藥用到現在,已經有540種害蟲與360種雜草對農藥產生抗性。雖然農藥的種類與數量越用越多,造成農家成本的提升,然而現在農家因害蟲導致的產量損失,比起農藥剛出現不久的40年代還要嚴重。坐實了1966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所預測:人類無情地殺死昆蟲,這個戰爭註定會敗於自然反撲。

文章最後呼籲,不要對抗害蟲,要改變心態,採用與自然共存的農法。Source

  • 基編基改的意外後果新發現   21-03-21.1

中國學者2019年發論文,利用引子延伸引導定序法(primer-extension-mediated sequencingPEM定序),發現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剪斷DNA時,可能會造成染色體片斷的轉座(translocation),甚至於一大段DNA的丟失,而不是所宣稱的很精準地只處理到一對或幾對鹼基。

最近他們的研究預報採用新的電腦程式,深度分析PEM定序的數據,證實基因編輯剪斷後,細胞的自行修護是難以精確地人為控制。這些意料外的後果包括小不一的丟失或插入片段、外來質體(構築體,即基因編輯工具)的鑲入DNA、或者染色體轉座。這是已知「脫靶」效應之外的意料外後果,對此,作者警告需要加以留意、避免。

前述的研究是針對動物細胞,但是英國國旺學院的專家,Dr. Michael Antoniou認為也可以比照到植物。他表示基因編輯農作物都需要採用前述新的技術,來加以審核。Source

  • 基編基改資訊與透明誰負責   21-03-21.2

美國去年五月公告新的基因改作物作物管理政策SECURE,預估99%的基因編輯作物在上市前不需要進行風險評估試驗。對此,北卡州立大學Jennifer Kuzma教授在SCIENCE期刊撰稿指出,這將會降低消費者對食物的信任與信心。她提倡民間建立一套透明化的規則,稱為CLEAR-GOV來處理基因編輯作物的資訊。

對此,加拿大主農業媒體The Western Producerd刊登文章加以支持。文章指出,Kuzma教授說育種者與公司希望大眾對基因編輯作物有信心,不少食品公司、農業與種子公司都主動與她連絡,支持她的提議。

不過GeneWatch還是認為,基因編輯作物的資訊與透明化,本來就是業者與政府應該負的責任。Source

  • 進口印度蘋果需貼無基改標   21-03-21.3

印度去年立法要求進口的蘋果、李子、甜瓜、番茄等水果需要貼非基改標示。實際上美國只有一家公司在生產基改蘋果,但印度新法使得美國華盛頓州果農相當緊張,因為美國農部並沒有在發行無基改標示。果農企圖聯合外國向印度施壓也沒有結果,幸好華盛頓州農業局著手規劃貼標方式,因此可望解套。Source

  • 英政府推基編基改民間反駁   21-03-14.1

英國政府罔顧民意,想推基因編輯農作物免於審核標示。 對此,民間團體紛紛提出諍言,之一之二

現在,GMWatch正式提出長達22頁的意見,說明何以基因編輯農產品需要事先審核上市也要標示的理由,引用文獻達60篇。

最近看到農藥/基改跨國大公司的傳聲筒,Genetic Literacy Project,攻擊8個網站,認為他們反基改就是反科學。然而,該傳聲筒卻不敢指責GMWatch,因為GMWatch文章的反基因編輯基因轉殖等基改農產品,篇篇都是基於科學研究報告,真是邪不勝正啊。Source

直接下載

  • 從我國種苗產業看基編基改   21-03-14.2

最近收到台灣種苗改進會轉來國際種子聯盟(ISF)的信函,函中所附的文件很清楚地,是在遊說大家接受新基因改造技術,即基因編輯,不應該視為基因改造,因此不需要政府的審核即應該可以上市,上市後也不需基改標示的說法。

 其實不但國際上從事基因改造/基因編輯的學者,以及基改企業都在大力推廣這樣的說法,這五年來,他們也同樣地在我國花很大的力氣在進行宣傳,企圖遊說政府同意;種子產業當然也是他們遊說的主要對象之一。

為了避免混淆視聽,導致我國種子產業的利益受到傷害,本文將從第一代基因改造作物談起,解釋為何基因編輯產品仍應視為基因改造,政府不宜花錢研發基因編輯作物的理由。詳: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210314.html 

  • 基改棉絮製品的產業鏈檢驗   21-03-14.3

由於消費者購買有機棉的風氣日勝,棉製品是否為混有基改棉絮就成了檢驗的重要項目。

上個月ISO/IWA32:2019 protocol發表一份概述,指出全球有14個檢驗實驗室可根據其檢驗準則來進行測試。其中包德國的Hohenstein

其測試包括使用機械與酵素分解棉絮,將DNA純化檢驗是否出現標示基因。Source

  • 關於基改孟山都有新書出版   21-03-07.1

食農記者Carey Gillam繼2017年出版Whitewash》之後,32日又有新力作要出爐:《The Monsanto Papers

Whitewash(漢譯本在我國於2019出版,書名是基改之王:孟山都的遺產)寫的是除草劑的科學,以及孟山都如何隱瞞嘉磷塞健康風險。2017年該書出版時,孟山都嘉磷塞致癌的官司還在進行中,就寫在書中第一章,當時拜耳也還沒有完成購併孟山都的程序。

拜耳於2018年正式吃了孟山都,同時也吞下孟山都輸掉的三件嘉磷塞官司,合計約2億美元的賠款,而這只是起步,還有數以萬計的罹癌者等著要討公道,迫使拜耳想用12億美元來擺平剩下的官司。

接續《基改之王》,Gillam的《孟山都檔案》重點就在描述嘉磷塞官司的內幕,特別是首案的苦主,Dewayne Johnson。很少人覺得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末期的這位校工可以撐到上證人席,然而畢竟他贏了官司。這當然是數十個律師群的功勞,書中描寫了這些律師所用的策略,以及在庭上的表現,也沒有漏掉重點律師的側寫,包括剛出道年輕律師的優異表現、廢食忘寢地準備官司甚至導致離婚的兩位律師、冒著財務危機的律師等。

作者由律師手上得到8萬多頁的諸多「密件」,率先將之上網,讓孟山都如何欺騙社會,如何壓迫講真話的科學家等惡行一一呈現。這些雖然在《基改之王》有所著墨,不過這幾年法庭攻防戰所顯現的就更為驚人、聳動,都會從書中跳出。 Source 

按,路透社記者Carey Gillam16年來秉持記者應有的態度,公平地報導基改議題。然而孟山都視為眼中之丁,欲去而後快,因此向路透社美國辦公室施壓。她現在是US Right to Know的研究部主任,該組織的網站有官司的許的資料: https://usrtk.org/about/

有電台訪問作者凱莉•吉拉姆Carey Gillam這本書,讓她娓娓道來如何開始食農記者生涯,如何而能揭發農大企業的不堪,又如何受到打擊。半個小時的錄音檔,又附有全部文字,很值得一聽一看。 

  • 英政府吹噓基編基改被吐槽   21-02-27.1

英國政府剛才脫歐,就準備要解除基因編輯產品的法律規範,年初立刻推出10週的公眾諮詢。(之一   之二)

該政府企圖誤導民眾,要讓民眾向政府提出有利於解禁的投書,來做解禁的背書,因此發行「大內宣」,只講基因編輯對農業的好處。或許那份宣傳品提供太多不實訊息,引發太多抗議,因此過了不久就下架。

GMWatch針對基因編輯的農業應用,提出若干駁斥的觀點如下:

*基因編輯並非模仿自然程序,而是在實驗室進行的人為操作,採用遺傳工程直接干擾整個基因組,來改變DNA

*基因編輯乃是基因改造的技術,根據歐洲法院在2018年對法律的解釋,基因編輯的產品就是基因改造生物(GMO)

*基因編輯可用來引入外源DNA或整個基因,基因編輯技術有時候也會意外地帶入外源DNA

*就算基因編輯沒有插入外源DNA,研究顯示其程序仍然帶有風險,會引發突變,可能改變農作物的蛋白質與生化組成分,有機會產生毒素或者致敏物。

*不將基因編輯產品視為基因改造而進行嚴格的管理,缺乏檢驗、可追溯性與標示,會降低食物與農耕的標準。

*英國若對基因編輯產品解除管理,可能導致歐盟禁止進口英國食品。

*尚未有基因編輯作物能夠抗病,然而許多傳統育種的品種已經可以(例如馬鈴薯)

*尚未有基因編輯作物能夠減少農藥使用,美國第一個上市的基編作物能忍受除草劑,反而會增加農藥用量。

*農作物抵抗病蟲害的特性都有很複雜的遺傳特性,基因編輯只能處理一個或若干個基因,不適合用來處理複雜的基因特性。

*對動物進行基因編輯,可能產生無生命或者畸形後代,會有動物倫理與福利的問題。

*減少農藥的使用,還可以維持作物與家畜的健康,最好的方法是選擇表現良好、能抵抗病蟲害與適應環境,而且是傳統育種出來的品種,並且採用良好的生態農法,配合自然法則來生產,而非對抗自然。

*基因編輯眾多技術,以及其產品都有專利保護,這些專利已被大公司掌控,如拜耳(孟山都)、科迪華(Corteva,即杜邦、道禮)。因此基因編輯技術會讓大農企業掌控種子、作物、與牲畜。

GMWatch還針對英國政府的大內宣,逐條給於反駁。Source

  • 英國超市拒賣基編基改產品   21-02-27.2

來自各國50多名食品、農業、學生、宗教、商業、民主改革、和學術團體的領導人已致函英國各超市,要求他們拒賣未經管例、沒有標示的基因編輯食品。

對此,英國著名連鎖超市CO-OP已簽署支持民團的呼籲,要政府針對基因編輯食物進行嚴格的管理。

該超市執行長Jo Whitfield表示,基因編輯等新技術或許有助於將來的食物供給,然而在新食品能廣泛採用之前,公民須要能確知該產品對食品安全,以及對環境與經濟的衝擊為何。對此,獨立科學家的督促,以及民團的參與乃是必要的。我們期望政府能清楚地表示要管理基編產品,以及提出販售標示的情況。本公司目前並沒有改變不賣基改產品的作法,包括基因編輯產品在內。Source

  • 基編基改產品應建立資料庫   21-02-27.3

企業與相關研究者說,基因編輯不是基因改造,不需審核也不用標示,理由之一是基因編輯難與自然突變分辨,市面上無法檢驗出來。不過只要研發者提供其基改資訊,已有論文指出是可以區分出來的。況且市場的管理不只依靠儀器的檢驗,還有其他可追溯規範可以採用。(例如基改大豆油已經沒有基改成分,但歐盟與我國仍然規定市面上的油品需要標視為基因改造。

奧地利與德國主管機關的學者最近發表論文,倡議組成國際平台,建立資料庫來收納基因編輯以及其他基因改造農產品的資訊,以有利於其市場上的管理。Source

  • 基改用嘉磷塞官司拜耳對策   21-02-27.4

拜耳買下孟山都,連帶也背上了嘉磷塞致癌官司,賠款的壓力很龐大,光是最先三個案件已經被罰近兩億美元,待審的還有數以萬計。去年六月拜耳與25家法律公司達成協議,要用12.5億把將來可能提出的新訴訟,涵蓋9.5萬個起訴人給予處理掉,條件是拜耳可以繼續販賣嘉磷塞除草劑,而且不要張貼可能致癌的標示。不過該項協議已被加州北區聯邦地方法院的Vince Chhabria法官否決。公司不死心,再請四家法律公司重新提案送進法院。

新的方案準備付錢給已經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癌(NHL)的嘉磷塞除草劑使用者,以及將來可能罹患NHL的使用者,也會出資研究NHL的診斷與治療。將來販售時也會在除草劑的標示上增加連接的方式,來讓使用者能接觸嘉磷塞安全性的科學研究。批評者對此表不滿,認為應該直接註明該農藥有致癌之虞。

然而已有數十家美國律師公司成立聯盟來反對此新的協議,全國黑人農夫聯盟(NBFA)也投訴法院,認為可能超過10萬的會員使用嘉磷塞除草劑,因此可能受到傷害,希望該農藥能夠下架,或者用甚麼方法來保護其會員。Source

  • 日本消費者反基編基改番茄   21-02-10.1

日本核准基因編輯番茄上市:消費者連盟的抗議

日本第一件基編基改作物已經核准上市,那是日本筑波大學江面 浩教授與Sanatech創業公司合作推出的高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番茄。

在人體內,γ-氨基丁酸會抑制神經傳遞,據說有降低血壓的功效,而在各類農作物中,番茄是有較高的GABA含量。他們拿番茄品種,透過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修改關鍵酵素的基因,所得到的番茄,其GABA的含量比原來的高出5-6倍。

Sanatech公司於去年12月提出申請,今年一月已經得到農林水產省與厚生勞動省的同意,可以上市供栽培,其產品也不需標示為基因改造。

原來的品種主要是供烹調用,所做出來的高GABA品種不會直接上市,而是要拿來當親本,做出雜交一代的鮮食用品種後,才會販售種子或幼苗。

Sanatech公司表示,由於該產品還在申請智慧財產權保護當中,因此目前還不會販賣種供生產,不過該公司已在招募志願種植者,要免費提供種子供家庭種植。

然而,這個高GABA番茄並沒有經過健康風險評估的試驗,沒有標示,不想吃到的消費者很可能無意中咬下去。

根據日本公民生計資訊中心(CBICCitizens'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Center),這個基編基改番茄問題還蠻多的。首先,在技術上其基因編輯技術仍然用到基因轉殖程序,首先將Cas9基因塞入農桿菌的DNA,再加上康黴素基因(一種抗生素)作為篩選基因,然後放進去嵌紋病毒內,做成構築體,用侵入性的技術打入番茄細胞內。這根本就是在進行基因改造,天然突變做不到。

由於在基因改造程序的後半段將這個構築體拿掉,高GABA番茄只有修飾特定基因,並沒有外來基因,因此厚生勞動省認為安全無虞,然而對於這幾年的科學研究結果卻視若無睹。(這大概是該項研究是日本政府出資的計畫有關嗎?)

近年的研究顯示基因編輯有四大意料外的風險,沒有經過風險評估試驗,怎麼會知道有沒有長期性的健康風險?公司還想透過免費種子,創造民間已普遍種基因編輯作物的既成事實,這會讓其擴散難以控制。 Source

日本消費者連盟已在去年12月中連同非基改食品運動,前往東京Sanatech公司抗議,並提出質詢書,抗議其散播基編基改番茄種子的動作:

首先,針對公司所說,該公司採用兩種方式,在通常可以發現「脫靶效應」的地方,探測是否真的有脫靶意料外的出現,結果並沒有發現有甚麼脫靶效應。

質詢書表示,這未免太窄化,應該針對整體基因組進行探測才對。而且公司的聲明中,在關於確定無過敏原的文字中,還提到「在脫靶與正靶中找到突變」,這明顯地與所謂沒找到脫靶效應有所矛盾。

在分析生物鹼(可能是過敏原)中,公司表示「因為番茄鹼含量沒有增加,因此認為各類的生物鹼也都沒有增加」,這顯然過度假設,公司需要公開所有的分析比較才對。

再者,所以認為基編番茄安全無虞,是基於所謂「實質等同」的觀念,不過由於前設的質疑尚未釐清,因此上不能稱為實質等同,未經試驗證明安全,就遽爾上市,無異是拿人類當實質等同的試驗品。

例如,抗生素基因與病毒基因等可能會導致突變,有沒有進行這類的試驗?有沒有計畫進行動物物餵食試驗,來證明此基編番茄的安全性?GAMA攝取量很高時,安全嗎?

關於基編番茄可以吃多少粒,公司表示會在上市時標示建議取食量。問題是該標示有沒有要考慮孕婦、患者、與神經系統還在發育中的兒童?

還有,該研發是政府的研究計畫,那麼政府花了多少納稅人的錢?還沒有社會共識前為何急於推出到市面?公司在申請智慧財產權上用了多少經費?

抗議書表示,在尚未確定其安全性之前,公司必須停止免費提供種子。Source

************************

按,基因編輯會產生意料外的改變,這方面的論文已層出不窮,需要視為基因改造,試驗證實無風險後才能上市,上市時也應標示,讓消費者有所選擇:其一其二其三其四其五

  • 基改作物與武肺疫苗沒關係   21-02-07.1

鼓吹基改作物的硬拗高手之一,媒體專欄記者Dominic Lawson最近在星期日泰晤士報刊登文章來消費「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他表示:輝瑞藥廠採用基因改造技術製造疫苗,可以保護人們免於武漢肺炎,阻礙基改技術會讓社會無法享受科技的突破,這包括更廣泛的科技應用。所謂更廣泛,指的當然是他一向談的基改作物。

首先,Lawson也在反對學術界所提的氣候變遷,那麼他是否也在反科學呢。再者,輝瑞疫苗的製造並沒有用到基改技術。

另一個硬拗高手是英國全國農盟的Paul Temple,他也說在農業上已有驚人好處的基改技術,現在還讓我們能夠克服武漢肺炎。或許AZ (AstraZeneca)與蘇俄的疫苗多少與基改技術有關,但那個技術早在1980年代就已經開始研發,與農業基改是兩條路,反而是農業基改技術在後,醫療基改技術在前。

其實醫療基改技術與農業者在應用上有很大的不同。醫療基改技術的應用很嚴格的法律管控,使用前必須經過好幾關的安全、效能試驗,上市使用後也有密切的監控。即便如此,意外的傷害仍然時有所聞。

更重要的是,通常醫療基改技術的使用常是針對需要的人,也須要得到當事人的事先同意書。但農業基改技術的產品大多是食物,人們可能天天吃到,其風險管控相對地寬鬆很多。

還有,基改技術在在農業上有驚人好處嗎?至少不種基改作物的歐洲國家,比起美國,產量並沒有更低,農藥的使用也沒有更高。(參考一參考二)   Source

  • 挪威基編學者違法吃基改鮭   21-02-07.2

挪威海洋研究所主持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研發不孕性基改鮭魚的Anna Wargelius與他同仁在研究室把研究中宰殺的試驗鮭魚煮來吃,被披露在挪威研究倫理委員會的網站上,涉嫌違反好幾條挪威的生物安全相關法律。

對此英國分子生物學學者Michael Antoniou表示,就算研究者自己認為安全,也不能夠做違法的事,應該接受處罰,研究所為何會發生這種事也需要調查。他表示,若是他的實驗室有同仁違反封閉性使用基改生物的規範,例如如何處置試驗材料,我本人就會被起訴,實驗室會暫時被關閉。Source

  • 美國愛瑪客宣告不賣基改鮭   21-02-07.3

美國頂尖的食品服務公司,愛瑪客(Aramark)宣告不採用基改鮭魚。

其他兩家大食品服務公司,Compass Group (OTCMKTS: CMPGY) Sodexo (SDXAY),以及若干美國最大的海產公司、雜貨零售商與餐廳也都表示不會出售基改鮭。 Source

  • 祕魯新法續禁基改產品進口   21-02-07.4

秘魯總統Ollanta Humala於去年年底簽署Nº31111法律,把禁止進口基改產品的期限由2021年延長到2035年。該新法已於二月初生效,觸法進口者罰金最高可達1400萬美元,基改產品會被銷毀。

該項法律旨在維護秘魯的生物多樣性,以及支持在地小農。不過據指出,現今國內食物中多少含有基改成份的比率仍高達70%Source  (墨西哥最近也立法將禁基改玉米)。

  • 歐人反對基偏基改技術滅蚊   21-01-30.1

基因改造技術用來滅絕某種生物,例如引發登革熱的埃及斑蚊,表面上看起來是很好,但是裡面隱藏著對生態平和的未知風險。

近年來採用 #基因編輯來進行消滅失誤的某族群,這技術就稱為 #基因偏向( gene drive,基因驅動)。不過此技術引發多方的反對

歐洲人從2020年一月開始發起「終止基因偏向」運動,要求歐盟執委會與會員國政府在今年秋季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時,提出針對基因偏向生物田間試驗、環境釋放的全球禁令。

這運動在歐洲已經獲得廣大支持,包括78個公民組織、26萬人的簽署,全球也有200個組織加入。

市調機構YouGov202012月開始進行民調,對象包括德、義、法、西、波、丹、瑞典與保加利亞巴國共計8,826位公民。

結果顯示贊成釋放基因偏向生物者僅有7-16%,高達46%-70%的受訪者反對,認為風險太高,14-27%尚未決定,也有1-24%表示不知如何回答。Source

  • 英國學者對編基改提出諍言   21-01-30.2

學者對英國政府偏向基編基改的態度提出諍言。

英國英國環境糧食暨鄉村事務部(DEFRA,過去的農部)17日開始舉行歷時10週的公眾諮詢,希望說服群眾同意基因編輯產品不要視為基因改造,免除上市的審核管理。

對此,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技術研究學系Jack Stilgoe副教授撰文警告,推動者不宜向群眾說教,應該多聽群眾的聲音,不然的話可能重蹈1990年代的前轍。

英國在1990年代就在辯論基改作物的各層面問題,政府在2003年提出三分研究報告(基改三論,頁149)並於2002-2003年間發起「基因改造國家?公共辯論」(The GM Nation? Debate),這是全國各界對於基改科技的大討論,然後在2003年夏天舉行基因改造食品全國辯論,其總結報告顯示,英國人普遍對基改食品表示對政府以及生技公司的信心缺乏及憂慮。(參考一)     (參考二)

Stilgoe2011年主持過去英國關於基改各種論戰的檢討,結果顯示1995年左右,英國人對基改食品的考慮,已經不侷限於食品安全,而是會擔憂誰擁有基改技術、誰會從中得到好處、基改作物對生態系統與財務結構會有甚麼影響,而當時的民眾已經在質疑「基改作物可以餵養全球」的說法。他指出,全國辯論若要玩真的,就不要把新科技強餵給民眾,也不能要人民甚麼可以講甚麼不要講。

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出現,特別是CRISPR/Cas9系統的問世,基改學者認為新技術不會出現外來的基因(其實可能會),而且能只動到一個本身的基因,因此可以不視為基因改造。

然而歐洲法院根據歐盟基改法規,認定基因編輯仍然是基因改造,這使得基改學者與企業大失所望。英國學者就把希望放到脫歐之後,而向來就想發展基改的DEFRA卻在公眾諮詢剛開始的時候,就在強力推銷基因編輯

對此,Stilgoe指出,新科技會有新的問題,與第一代基改同樣,對於基因編輯,人民會比較想要瞭解該技術,而不是要怎樣管理。推基編者若只想逃避監督,說不定政府還是會與第一代基改一樣的落空。 Source      另參考比利時學者

  • 基改大豆血紅素安全性可慮   21-01-30.3

美國食品安全中心(FSC) 在去年三月提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前天再昨向法院提交案件摘要,陳述食品藥物管理署在2019年核准使用基改大豆血紅素於「不可能漢堡」,然而該署並未依法要求廠商提供所需的試驗結果作為可信證據。該摘要全文

不可能漢堡的素肉(植物肉)咬下去,還會流出類似牛肉血的成分,那是基改大豆血紅素,是把大豆根部細胞基因,經過轉殖到酵母菌,培養該基改菌所提煉出來的基改成分。

依法,針對新的食品著色劑,主管機關須要有「令人信服」的證據,在合理的確定性下,證實其使用乃為無害。因此FDA應該要求獨立的(非廠商)研究證據來證明不會導致過敏或其他健康問題。那類證據依照FDA的準則應該進行90天的小動物試驗。但FDA只要求廠商提出28天餵養試驗的結果。

其實學者再2019年就提出來,基改大豆血紅素的可能健康風險,因此的確需要可靠的風險評估試驗。 Source

  • 美國基改食品標示方式說明   21-01-24.1

美國國會遲到20167月底才修法要求農部制定基改標示,農部須於20187月開始實施。不過美國農部歷時近兩年才提出規範的草案,在最後期限才公告,20201月開始逐步實施,小製造商更可慢一年開始,強制實施則是202211日。

Food Business News幾天前刊出文章加以解釋美國基改標示的注意事項。  

首先,官方的標示不採用「基因改造GMO」的文字,而是「生物工程 bioengineered」。再者,意料外混雜到基改成分,若低於5%,就不需要標示為基改,這與日本一樣,我國的標示門檻是3%,同韓國;歐盟則是0.9%,但絕不是零汙染!  

至於高層次加工食品如來自基改玉米的高果糖糖漿,有可能不納入基改標示的範疇,我國與歐盟則仍需要標示,但在我國在標示下可以聲明已不含基改成份。  

驗證有機產品當然是非基改產品,但非基改產品不一定是有機產品,可能是慣行非基改。產品標示為非基改,目前沒有法律規範,但標示非基改,可能會增加被抽驗的機會,這與我相同。 

文章沒有提到的是,基因編輯農產品在美國可能不被政府認為是基因改造產品,這樣的話就不用標示。在歐盟,目前是仍視為基因改造,對此,我國政府還沒有確立。 Source 

  • 義大利將基因編輯視為基改   21-01-24.2

義大利農業部在企業的強力遊說下,提出四個法案,要讓新的基改技術(即基因編輯,號稱新興育種技術)所做出來的農作物可以進行田間試驗,也能夠生產上市,更禁止農民種子的自由交換。

(這些法案若通過,義大利20年維持非基改種植的狀態會為之改變,也會違反2018年聯合國通過的小農等權利宣言中,對農民保種的維護。)

雖然參議院農業委員會在去年1228日通過該等法案,不過由於消費者團體、環保組織、農民組織與有機團體等26個單位的反對以及施壓,因此眾議院農業委員會在本月13日票決加以否決,將所有關於基因改造(含基因編輯)、禁止種子自由交換等條款都予以刪除。

按,根據維基,眾議院是義大利重要的立法機關,雖然權力與義大利參議院相等,但對總理的信任動議及權力基礎有更大的約束及影響力。

眾議院要求義大利政府:

1.     基於基因編輯產品對環境與人體健康的風險,以及歐洲法院的認定,禁止生產基改生物的命令應及於基因編輯生物。

2.     農民可以留種自用與交換。 Source

  • 英國政府基編基改需要勒馬   21-01-24.3

比利時學者撰文警告英國不要利用脫歐的機會,來解除基因編輯產品的管理。

四位學者指出,在英國與部分歐盟會員會,倡議解除基因編輯產品管理背後的動力,並非表面上冠冕堂皇所說的理由,如解決農業所面臨問題等,真正的使力的是藏在背後的企業遊說,以及國家競爭力的迷思。(原文是佛萊明語/荷蘭文,GMWatch以英文編譯)

文中認為,歐洲法院根據歐盟法規闡述基因改造的定義,很正確地裁決,基因編輯仍然屬於基因改造的範疇,仍應加以管理。

法院指出,基因編輯算是很新的技術,其安全性仍未好好地測試,況且此新技術可能會大量製造出新品種,釋放出去之後,有機會跨越國界並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宜採預警原則來對應。會員國若採用各種法令、行政措施來放寬,都是違法的。現行的基因編輯作物田間試驗,若是沒有依基改法規申請核准的,都不應繼續執行。

除非修改歐盟法規,否者法官依法的裁判就算數。

推動基因編輯免管理者若要達成修改法規,需要先得到公民多數的支持,怪不得這些推動者要藉英國脫歐之便,敦促英國政府展開說明。(按,英國政府的說法明顯一面倒)

在這裡「預警原則」是重要關鍵,本原則的目的在於儘量防止新科技所造成的傷害。

這些科技傷害仍歷歷在目:汽油含鉛、四氯乙烯(PCE)汙染、雙酚A (BPA)汙染、DDT、以及菸草企業的操縱科學….等。這些例子的共同點就是科技產品剛出來時,其風險都被(所謂科學)低估了。在此,預警原則給予人類時間與空間來先探討有沒有替代方案。

現行(歐盟的)預警原則其實還太過狹隘,只針對環境與健康課題,忽略對社會經濟的後果,以及政策上「要不要」的抉擇。政策上我們要的農業,很可能是基改企業所不喜歡的,如生態農業、種子自主權等。

此外政治上經常有個迷思:競爭力。去年比利時國會在討論基因編輯時,擁護方的理由就是「比利時在植物育種上需要具國際競爭力」,嚴格的管理對科技研發會有負面的影響。他們都一致提到比利時在植物育種上領先全球,應予以維持。

這些理由也就是現在英國政府的說詞。這將導致社會上對基因編輯討論可能淪為基因編輯擁護者的舞台。

文章最後提出嚴肅的問號:誰可以決定發展的方向?誰從該方向得到好處,而誰要付出代價?該發展可以提升多數的生活品質嗎?該發展能否促進生物多樣性與社會公平,或者反而會將生命交給私人企業?該發展會不會讓農人被迫變成科技創新的消費者?該發展有沒有替代方案?

GMWatch表示,文章主要是討論比利時的情況,但英國也是一樣。強生首相就說:「我們要跳脫反對基改的規則,發揚英國超強的生物科學;發展抗病作物來餵養全世界」。

為什麼特別提到抗病作物呢?那只是因為英國首屈一指的植物生技研究機構用基改技術研發抗病馬鈴薯好幾年了,因此認為是英國具競爭力的強項。然而,英國早就有傳統育種出來的馬鈴薯抗品種,表現也相當好。

鼓吹基因編輯者慣用的說詞就是:假如不鬆綁,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就會趕不上時代。

對此,GMWatch提到二十多年前加州大學教授Miguel Altieri的說法:「問題是公家機構的研究越來越反映私企業的利益,犧牲公共財方面的研發,如生物防治、有機生產、與農業生態技術等。公民團體必須要求大學等公家組織多研究基改生物技以外的課題」。 Source

  • 美國機構爭基改動物審核權   21-01-17.1

美國食藥署於2015年核准AquaBounty基改鮭的上市,也在2020年底核准醫療用基改豬(GalSafe豬)讓人類食用。

不過,業者與基因編輯公司一直認為食藥署的審查太過麻煩,認為農部對業界較友善,希望動物生技產品的把關轉移到美國農部。

就在過年前農部動植物防檢局提出法規修正草案,企圖將食用遺傳工程動物產品的審核由食藥署轉移給農部。

雖農部說該草案擬定時曾與食藥署磋商,不過食藥署署長表示不同意。 Source

  • 墨西哥將禁基改玉米嘉磷塞   21-01-17.2

墨西哥總統在去年年底宣布法律,為了配合糧食自足政策,將限制核准基改玉米,三年期逐漸減少基改玉米的進口,也將於2024年一月底之前禁用除草劑嘉磷塞。

目前墨西哥核准85項基改玉米,是作為食用/飼料用,墨西哥在2019年是美國玉米最大的進口國,主要是作為飼料,作為食用的玉米以非基改白玉米為主。禁令看起來是針對基改玉米的食用,是否也禁用基改飼料玉米尚待內閣官員開會決定。 Source

  • 我國進口非基改大豆新數據   21-01-17.3

我國大豆進口的海關資料,在2015年之前並沒有區分基改與非基改,在2008年左右,每年進口約250萬噸的大豆,其中約92.8%都是基改的,主要作為飼料,但業者從這些基改豆中選出約18萬噸,稱為選豆,作為黃豆加工品(豆乳、豆花、豆腐、豆干….),另外也有進口2萬噸的非基改豆,常為食品級的來加工。也就是說當年國人每年直接食用大豆中,九成都是基改的,非基改的約只有10%

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於2008年成立,加強非基改大豆的推展,台北市的豆漿店逐漸出現「非基改豆漿」的張貼,因此推想非基改豆的進口量開始上升。

不過要等到2014年修法管理基改產品,海關物品號列區分出基改大豆與非基改大豆,兩者的進口量才有準確的數字。在2015年進口非基改大豆粒已達到5.9萬噸,大豆粉1.3萬噸,在2020年,兩者分別是8.560.56萬噸,合併達9.1萬噸,已接近國人每年直接食用大豆約20萬噸的一半。

至於國產大豆,在2011年政府也開始推廣食用大豆的種植,當年面積還不到60公頃,目前已增加到三千多公頃。

  • 英國政府推基編基改有爭議   21-01-09.1

基因編輯的產品,在歐盟仍然歸類為基因改造,仍然需要事先審核,核准後上市時也應標示。英國政府向來對於基因改造科技較其他歐盟國家更有興趣,現在剛脫歐,11日起正式離開歐盟單一市場及關稅同盟,就急著要解除基因編輯產品的法律規範,因此16日通知各界,17日開始就要舉行歷時10週的公眾諮詢,對象包括消費者、農民與食物團體、環保團體與學術界,將來根據結果草擬法院,送交國會批准。

通知到開始只一天的時間,這當然令民團不高興,更糟糕的是,政府的說詞早已預設立場,只講基因編輯有甚麼好處,而這些好處都是早已被批評為不確實的,這與鼓吹若干基因編輯產品不需管理者如出一轍。這是有失官方的中立立場的。

下週GMWatch等民團將整理發布相關資訊,讓大家充分瞭解官方不講的真相, GMWatch建議大家下載官方說帖,好好地了解事實後,再來回應官方的問卷。Source

  • 我國基改議題去年兩項資訊   21-01-09.2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從2002年開始管理基因改造食物的進口,經過審核通過者才能上市供食用。 在2020年底,核准的轉殖項分別是玉米80項、棉花29項、黃豆28項、油菜13項。2020年只通過4項,油菜兩項,玉米與棉花各一項。到了2020年年底仍在審查當中的有13項,其中馬鈴薯與木瓜在2017年申請,歷經 三年多仍然還沒有通過。馬鈴薯三項都來自美國J.R. Simplot公司,他們採用RNA干擾術,進行基轉基改所研發的品項。 

GMO面面觀』網站連續17年編譯基因改造的全球訊息,從2005年到2015年,每年都在170230則之間。不過近年來發現國際上的基改新聞數量急速減少,今年編譯的數量只剩下100則。
 

  • 來自中國不明種子含有基改   21-01-09.3

2020年七、八月世界許多國家,包括台灣都收到來自中國的不明種子包裹

不過丹麥政府在1222日發布消息指出,所收到的種子,其中疑有基改種子在內,目前正進一步求證中。Source

******************

2020(下)  2020(上)  2019(下) 2019(上) 2018(下)  2018(上)  2017(下)  2017(上)  2016(下)  2016(上)  2015(下) 2015(上)  2014(下)  2014(上)  2013(下)  2013(上)   2012(下)  2012(上)  2011(下)  2011(上)  2010(下)   2010(上)   2009(下)   2009(上)   2008(下)   2008(上)  2007(下)  2007(上)  2006(下)  2006(上)   2005(下)   2005(上)   2004(下)   2004 (上)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