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O面面觀網站   GMO面面觀 訊息日日新 2020 (上)

  • 德國綠黨基說編基改是基改   20-06-28.1

基因編輯在歐盟法規中,仍然屬於基因改造技術,因此其產品需要先經審查,核准後才能進口上市,上市時也須標示為基改產品。

不過業界與科技界用盡各種方法,企圖將基因編輯解禁,不用審核不需貼標。最近德國綠黨若干國會議員也這樣提議。不過馬上被綠黨打臉。

歐盟議會與德國國會兩位綠黨重量級人物已發表措辭強硬的聲明,重申綠黨的政策是要維持強有力的管理。

這份聲明在綠黨的集會中經過投票獲得大多數的同意,贊成管理基因編輯。

綠黨政策聲明中指出,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指出基改作物有助於改善全球食物狀況,相反地許多案例顯示出農企業的冰山一角,其影響反而危及糧食安全與糧食自主。

對於基因編輯,聲明也指出,該技術用精準手術、最低侵入來告訴大眾,並非事實,近年許多報告指指出基因編輯仍有不少脫靶等意料外改變,學術界已在討論這些改變的可能後果。Source

  • 可抗五種除草劑的基改玉米   20-06-28.2

經過約一年的審核,美國官方準備核准新的抗除草劑基改玉米,目前正在徵詢各方意見中,預計77日前截止。這個MON 87429很有來頭,可以忍受五種不同的除草劑

美國種了能忍受嘉磷塞除草劑基改作物,多用了嘉磷塞後,在十多年前有些雜草就逐漸產生抗性。當時有人預言基改種子會被淘汰。但是基改公司就推出可以忍受兩種除草劑的新基改種子,要農民噴兩種除草劑來有效地殺光雜草。這些新的基改種子當然會去申請新的專利,因此最早的基改種子喪失專利保護,基改公司根本沒在怕,因為種子失效,他們就推出新的,繼續享有新專利,而且還多賣了一種除草劑。那麼可以忍受兩種除草劑的基改種子會不會也逐漸失效呢?當然也會,所以才有MON 87429的出現。Source 1   Source 2

  • 基編基改創始者籲需要管理   20-06-14.1

針對基因編輯基改技術的開始流行,美國農部於五月中修訂管理規則,將於2021年四月開始實施。

將來基因編輯若目標只是基因微小的修飾,就(視為非基因改造)不用管理,即使插入外來DNA片段,只要農部認為新產品不是帶有病蟲害基因,也不用管理。

再者,基因編輯產品是否需要管理,其認定由研發者自行決定。研發者若自己不確定其產品是否可以不用管理,可以先與主管機關諮商。但農部認為需要管理的基編產品應該只有1%

新規則預告後,眾多回饋意見中只有25%贊成,反對的高達75%,但農部仍然堅持其看法。

創新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的Jennifer Doudna對此就表達憂慮。她的大作《基因編輯大革命》中文譯本已在2018年出版,她也在加州大學創辦了Innovative Genomics InstituteDoudna在反對意見中指出,農部開放的理由是要促進研發,然而不予公開的方式喪失透明性,會降低消費者的信任感,實行後可能會有拖遲研發的反效果。

全國家庭農場聯盟、農藥行動網、地球之友會等民間組織也聯合反對讓研發者自行決定,指出新規則傷害農家生計、農地與農村的健康,讓農家無法建立基於生物多樣性、對環境具韌性、以及良好收入的務農體系。Source

  • 基編基改用在水稻並不精確   20-06-14.2

基因編輯用在水稻上並不精確

台灣水稻在提高全球稻米產量的業績上,最大的貢獻是台中在來一號、低腳烏尖這兩個具半矮性基因的品種。此品種經國際稻米研究所育種家拿去作為品種改良的親本,育成高產的「奇蹟米」。目前全球稻米品種約四分之三都帶有台灣品種的半矮性基因。

低腳烏尖的半矮性基因是天然突變後被我國農夫保留下來的。現在學者利用基因編輯CRISPR-Cas9技術,希望能人為創造出半矮性水稻。他們選了三個長得較高的品種來進行基因編輯的改造,結果真的創造出矮化的後代,不過產量大都比原來長得高的更差。更麻煩的是學者發現基編基改出來的水稻,脫靶(off-target)與正靶(on-target)的突變很大。本來學者都認為基因編輯(SDN-1)只會針對一個基因加以改變,相當「精準」。但這個新研究顯示並不是這樣,其他地方的DNA也發生較大的重新組合、嵌入、脫失等,因此很可能其他基因有被改變了,甚至還帶有外來基因。

因此該等學者在論文中指出,在水稻CRISPR並不像大家期望的那麼地精準,若要確立這個新技術的管理政策,需要先了解基因編輯的不確定性及其風險。

看起來,若干國家將基因編輯(SDN-1)視為非基因改造,顯然是大錯特錯了。 Source

  • 基編基改不管理是不負責任   20-06-14.3

英國研發基因編輯作物者希望英國能夠把SDN1這類基因編輯品認定並非基因改造。不過他們不敢走修改《環境保護法》中對基因改造生物的定義,反而走偏門,想在新的農業法案(Agriculture Bill)中授權環境食物與鄉村事務部授權可以直接更改基因改造的定義,至少讓SDN1可以不用接受基改法律的管理。

現在有兩位基因編輯專家寫信給環境糧食與鄉村事務部部長George Eustice,呼籲當局不要這樣做。其中一位是北愛爾蘭Ulster大學的Vyvyan Howard名譽教授,另一位是英國國王學院ReaderMichael Antoniou博士。

信中指出基因編輯並不精準,意料外、脫靶的效應仍多,其技術仍在進展中,因此若不納入管理,是不負責任的,對環境與人類可能有不能接受的風險,與其他國家的農產貿易也會發生問題。Source

按,Dr. Antoniou本業是基因治療,對於基因改造課題涉入極深,是英國政府基因改造生物課題的重要委員,經常為文討論基因改造/基因編輯的風險,近來也研究嘉磷塞危害健康的理論基礎。

Dr Michael Antoniou基本資料:

1. Reader of Molecular Genetics,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 Head of the Gene Expression & Therapy Group (GETG), Kings College, UCL.

3. Specialised in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 structure.

4. Member of the UK Government’s GM Science Review Panel. The GM Science Review formed part of the “GM Nation?” public consultation. (2003~)

5. Co-author of: GMO Myths and Truths: A Citizen’s Guide to the Evidence on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and Foods, 3rd Edition.

6.  Research interests: Characterisation of dominant chromatin remodelling transcriptional control elements and their use in expression vectors for 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Molecular profiling (“omics”) tools a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endocrine disruptive capability of low,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doses of key pesticides and other chemical pollutants. 

若干演講影片:

1. Health risks from GMO foods and glyphosate based herbicid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7xNFfvZUZA&t=946s

2. Sources & Mechanisms of health risks - GMO foods & glyphosat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ckTJUXVbJM

3. Dr Seralini's Report on toxicity of GMOs and Roundu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aAdtEsVjhg

4. Introduction to new GM technologi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zemz8sbiK4&t=35s

  • 歐盟消費者仍不睬基改食品  20-06-07.1

素肉有個新潮名詞叫做植物肉,但還是講素肉比較容易懂。

在美國目前較有名的有兩家,未來(Beyond)與不可能(Impossible)兩家, 未來漢堡用的豆類蛋白質來自豌豆當然是非基改。不可能華堡用的是基改大豆蛋白,以及基改微生物生產出來的血紅素

歐洲與我國目前只有未來這一家上市。

根據新民調,歐洲人應該比較能接受未來素肉,較不會喜歡不可能素。

這是歐洲消費者組織(BEUC)針對歐洲消費者轉乃更永續食品的態度加以調查,於六月初提出詳盡的報告。該報告指出最多消費者認對環境少衝擊的食物較為永續,也希望避免吃到農藥與基改食品,再者也支持在地食材。

對於動促肉類的取代性,消費者不喜歡昆蟲與細胞培養出來的肉。有43.6%的消費者不想改吃素食肉,有36.5%可以接受或者非基改豆類做出來的速食肉,但問到基改豆做出來的素食肉,只剩下13.6%的消費者可接受。Source

按,各類素肉其實也是高度加工食品,能夠的話可直接攝取豆子。

  • 英國基編基改定義要走旁門  20-06-07.2

基因編輯可以說是第二代的基因改造,第一代是基因轉殖。不過,這不是說基因編輯沒有用到基因轉殖技術。

基因編輯本身的過程比較複雜,包括四個步驟,1. 轉殖、2. 選切、3. 修補、4.去轉殖。所以基因編輯也用了基因轉殖,只不過結果是轉殖過來的外源基因不見了。因此不少從事基因編輯研發者就說,因為基因編輯的結果不含外源基因,因此不是基因改造。

不過基因編輯是個籠統的稱呼,技術上包括TALENZFNCRISPR…等,而在處理結果又可分成SDN1SDN2、與SDN3。根據基因編輯研究者的說法,SDN3會產生新的蛋白質,所以是基因改造無疑;SDN2或許會產生新的蛋白質,或許不會;SDN1不會產生新的蛋白質,只是特定基因某個遺傳密碼被剪掉,自然突變也會產生,所以不應視為基因改造。(但很多論文指出,SDN1~3都會發生意料外後果,所以也可能產生新的蛋白質)

包括日本、澳洲、阿根廷等國,是把SDN1認定不是基因改造。

但是歐盟法院表示,依照歐盟法律對於基因改造的定義,各種基因編輯的技術,其產出全部都仍然算是基因改造。

英國已經脫歐,因此給了基因編輯研發者一個靈感,希望英國也能夠把SDN1認定並非基因改造。 不過他們不敢走修改《環境保護法》中對基因改造生物的定義,反而走偏門,想在新的農業法案(Agriculture Bill)中另立新定義,至少讓SDN1可以不用接受基改法律的管理。他們的理由是,只要農業法案中對於基因改造,不要用歐盟法律,改用《卡塔黑納生物安全議定書》的定義即可。

不過,這些研發者真是一廂情願,還在那邊煞有介事地大談特談,搞不清楚議定書對基因改造的定義,其實是與歐盟者大同小異的。

根據議定書,基改生物活體的定義是:只要是透過近代生物技術,得到具有新組合遺傳物質的個體,就算是有基因改造過了。(”Living modified organism” means any living organism that possesses a novel combination of genetic material obtained through the use of modern biotechnology.) 根據Beyond GM 這篇文章,SDN1雖然只改了一個基因密碼,畢竟也是改了,也算是新的個體,當然也是基因改造。

研發者若用自己的錢做研究,別人管不著,但是若研究的成果要放到市場上販賣,那就得考慮到許多層面的問題,包括消費者的態度。因此,基因編輯是否可以脫離基因改造的範疇,應該走正途,透過公共辯論,堂堂正正地修改法律才對。Source

  • 中國曾研發基改的肺炎病毒  20-05-24.1

    造成武漢肺炎的病毒SARS-CoV-2與武漢實驗室的關係,有三個問題仍有待解決,

    1. 該病毒是否來自武漢的實驗室?

    2. 若是的話,是自然突變,或者是基因改造?

    3. 若是的話,是管理不當而外洩,或者故意外洩?

     是人為的或是自然突變的,仍有待確定,但美國 Rutgers 大學的Dr Richard Ebright指出,該實驗室在2017年發表的文章,就是用人為組裝的技術來測試冠狀病毒對人體的感染力。而採用的技術之一是seamless ligation (無縫連接),無法偵測出來。Source  Paper  另一   另二

  • 研究說基改用新除草劑致癌  20-05-10.1

孟山都為了因應第一代抗除草劑嘉磷塞基改作物失效(雜草產生抗性而殺不死),而推出可以忍受嘉磷塞與汰克草(dicamba)兩種除草劑的第二代抗性基改作物。

這個除草劑會飄移,傷害鄰田作物,在美國引發噴農藥傷及鄰田的保險責任問題,也引起相當多的官司訴訟

再者,廠商說除草劑Dicamba無害人體,但研究顯示廠商說謊。

最新研究發現,除草劑Dicamba提升施用者罹癌的機率,包括肝癌、膽管癌、急性或慢性血癌、被套細胞淋巴瘤等。

該研究是分析近20年來,美國愛荷華、北卡兩州約五萬施用者的癌症發生率,所得到的結果。Source 1 ; Source 2

按,我國尚未有廠商登記,所以國內不會賣。但是進口農產品可能會有殘留。目前只有大豆、大麥、小麥、玉米、甘蔗、高粱、棉籽列有殘留容許量標準。

  • 武漢肺炎冠狀病毒是基改嗎  20-05-03.1

導致武漢肺炎的冠狀病毒SARS-CoV-2到底是天然演化出來或者是人為造成的,迄今仍未定論。 

學者K.G. Andersen等在Nature Medicine發表論文 ,指出該病毒不太可能從實驗室產生。

SARS-CoV-2所以會侵犯人體,是因為其外圍一根一根的棘狀蛋白質很能夠結合人類細胞外面的蛋白質受體ACE2,讓病毒得以順利進入細胞,開始發揮作用而致病。 

棘狀蛋白質只有某個地方能夠結合ACE2,那個地方的形狀與其組成物有關,也就是說與構成那個地方的「氨基酸種類、數量與排序」有關。 

該文章用數學模式推演,確定出「那個地方的氨基酸種類、數量與排序」的最佳答案,所謂最佳答案就是能夠與ACE2結合的最佳「氨基酸種類、數量與排序」組合。 

作者進一步說,假設科學家要在實驗室做出人造的SARS-CoV-2,那麼就會把「那個地方」的氨基酸種類、數量與排序做到接近他們數學模式預測出來的。但實際上冠狀病毒「那個地方的氨基酸種類、數量與排序」卻與作者預測出來的最佳組合很不同,因此作者認為SARS-CoV-2很不可能是拿既有的冠狀病毒在實驗室做出來的。

 **************
對此,倫敦國王學院的遺傳工程學者Dr. Michael Antoniou提出質疑。

 他指出,數學模式的預測就只是預測,並非定論。影響與ACE2結合的環境因素相當多而複雜,很難全都納入去進行預測,預測不準也是可能的。

 他進一步指出,要由實驗室創造出可以與人類ACE2結合的人造病毒,那是可能。

 他引用2014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Frances H. Arnold的研究成果,「定向演化 directed evolution」來說明,就是可以將病毒與人類細胞混在一起培養,讓病毒產生突變,透過「定向反覆演化式的選擇程序」,就可能選出可以與人類ACE2結合的新病毒出來。

 不過自然突變的速度慢,實驗室中應該會用遺傳工程的方式來大量改造病毒,加速突變的速度就可能在短期內創造出可以感染人類的新的冠狀病毒。

當然,真相如何,還是需要透過詳細的調查,那麼,SARS-CoV-2到底是自然變異或是基因改造,才能有定論。Source

*********
按,Dr. Antoniou本業是基因治療,對於基因改造課題涉入極深,是英國政府基因改造生物課題的重要委員,經常為文討論基因改造/基因編輯的風險,近來也研究嘉磷塞危害健康的理論基礎。他的相關著作是《GMO Myths and Truths》。

 他這方面的演講也很深入淺出,若干演講影片:

1.      Health risks from GMO foods and glyphosate based herbicid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7xNFfvZUZA&t=946s

2.      Sources & Mechanisms of health risks - GMO foods & glyphosat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ckTJUXVbJM

3.   Dr Seralini's Report on toxicity of GMOs and Roundu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aAdtEsVjhg

3.      Introduction to new GM technologi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zemz8sbiK4&t=35s

  • 德國非基改飼料畜產品大增   20-04-26.1

德國貼「無基改」(Ohne GenTechnik)標章的食品,其生產者與加工業者營業額在2019年已高達88億歐元,佔德國食品總銷售額的5%。這一年消費者在商店購買類食品的花費高達113億,比2018年成長15%,預期今年可達118億歐元。製造生營業額中,這類產品中以牛乳與乳製品的60.2億為主,佔69%,豬肉食品有15.9(18%),而蛋類有8.5(9.7%)。不過德國畜產品仍以基改飼料為主流。

德國於2009年依法統一制定無基改標章,並於2010年授權由民間組織VLOG(無基改食品協會)管理。該協會由750多個製造商、零售商、與上游與下游食物生產者組成,目前已有14,500多類食品張貼無基改標章。 Source

按,我國並沒有「無基改」標章的作法,不過業者會在包裝上註明非基因改造的文字。同樣的我國畜產品的生產也是以基改飼料為主。主婦聯盟2014年開始推非基改飼料,不過進度仍然有限。Art1Art2Art3Art4Art5

  • 美民調基改食品不安全者多   20-04-26.2

根據Pew Research Center的民調,越來越多美國人認為基改食品不安全。認為基改食品較不好的比率,由2016年的39%增加到2019年的51%,增幅達30.8%。認為基改食品較好的比率,由2016年的10%下降到2019年的7%,降幅達30%。認為基改食品無關好壞的比率,由2016年的48%下降到2019年的41%,降幅達15%

2019年,74%受訪者認為基改食品可增加全球糧食供應,62%認為基改食物可以提供較便宜的食物,57%認為基改食物對人類產生健康上的問題,53%認為基改食物的生產有害於環境。Source

**********

按,基改食品可增加糧食生產,是多年來基改公司透過公關公司、民間科學倡議團體,以及主流媒體,灌輸給社會大眾的錯誤訊息,多年來的研究報告已經戳穿這個謊言(GMO Myths and Truth這本書第15章所列舉的眾多科學文獻)

基改作物的產量或許比20年前還沒有基改作物的年代時還要高,那不是轉殖了甚麼可以增產的基因,因為到目前為止,已在廣泛種植生產的基改作物,並沒有轉殖號稱可以增產的基因。

糧食有較便宜嗎? 1999年,世界糧食價格指數約98,幾年後一路漲價,現在已超過200了。

  • 反基改農藥瑞士遊行虛擬化   20-04-26.3

疫情下,群眾抗議活動可採實境的虛擬化。2020/04/25晚上8-10點,瑞士March against Bayer & Syngenta將採網路的方式進行。

源自美國的「反孟山都遊行March against Monsanto」活動全球都在每年五月舉行,在瑞士也於2015年開始舉辦。由於瑞士的巴塞爾是農藥/基改大公司,先正達的世界總部,也是拜耳的歐洲總部所在地,因此他們的活動稱為March against Bayer & Syngenta

去年因為孟山都被拜耳併吞,因此美國方面宣布停止舉辦,但瑞士則仍持續舉行,每年約一兩千人參與盛會。

由於今年五月要舉辦全國性的氣候罷工活動,因此March against Bayer & Syngenta提早於今天辦理。然而因武漢肺炎肆虐,瑞士疫情嚴重(今天確診28,677人,死亡1,589),當局限制群眾活動最多不得超過五人,因此改採網路的方式如期出發。

舉辦單位計畫透過數位管道來「轟炸」先正達與拜耳,並透過Google Maps在巴塞爾室內舉行虛擬遊行,並且讓來自瑞士、巴西、夏威夷、波多黎各、得國等地來進行網路演講,當然音樂與影片是少不了,透過社群媒體讓大家參與。

雖然網站的語言是德文,但也會過Google Translate提供英文、法文與西班牙文資訊。網頁提供這兩家公司在臉書、推特….等社群媒體網址來供大家發揮,也可以事先提供相關圖片給舉辦單位。 Source 1   Source 2

  • 防基改墨西哥立法標示玉米   20-04-19.1

墨西哥參議院通過立法,要求玉米產品需要標示玉米的特性,即原生玉米、雜交玉米、基改玉米。

 墨西哥是栽培玉米的起源地,擁有相當多的地方品種,相當珍貴。但是目前種的面積相當有限,種的大多是雜交品種。從美國進口的玉米則都是基因改造玉米。 

按,標示立法要能保障地方品種,前提是消費者買單,標示為原生玉米的才買。 

墨西哥目前仍不開放基改玉米的種植,國內種的都是非基改雜交品種。原生在地品種面臨的危機是栽培面積縮小,以及受到花粉汙染,汙染源有兩種,一個是大量栽培的非基改雜交品種,另一個是進口做為飼料/食用的基改玉米粒,在搬運的途中掉出而自己長出來。Source1   Source 2 

  • 基改嘉磷塞與武漢肺炎假說   20-04-19.2

許多學者在嘗試探討武漢肺炎的總總,擅長大數據分析的Stephanie Seneff 博士匯集各方面的數據與論文,提出一個假設: 美國、歐洲等國的武漢肺炎很嚴重,可能與除草劑嘉磷塞有關。

Seneff 博士七年前與SamselS. Seneff蒐集研判了286篇研究論文,指出嘉磷塞與現代人諸多疾病間接關聯性的可能

她也提出了一些嘉磷塞可能的作用機制,雖然受到若干批評,但至少各類疾病與嘉磷塞有關的證據越來越多了。

五年前她也來台北參加「基改爭議與糧食的未來」研討會,講述她的理論。四年前應台達電子文教基金之邀,作這個議題的通俗演講。她這項研究有得到該基金會的資助。

目前醫學界的理論是感染SARS-CoV-2的患者若免疫系統出現「防禦過當」的行為,引發白血球產生過多發炎性Cytokine物質,造成免疫風暴(cytokine storm)而致死。

Stephanie指出,是有2014年的動物研究指出嘉磷塞會讓大鼠含有較多量的各類Cytokine,而美國由基改玉米稈提煉生質能源,歐洲不少國家也由阿根廷進口基改大豆來提煉生質柴油。這兩類生植能源的來源都是基改作物,其生產用了較多的嘉磷塞,因此是有可能含有較多的嘉磷塞。

文中有更多從地理關係來說明為何嘉磷塞與武漢肺炎致命有關係的相關證據。

她承認這只是個假說,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佐證。 Source

  • 抗蟲基改作物危害水域石蛾   20-04-12.1

抗蟲基改作物的根、莖、葉、花、果實每個細胞都存在毒蛋白,某類害蟲吃了就會死掉,然而許多科學論文指出來,這些毒蛋白也會傷害許多益蟲。

GMO Myths and Truths》這本書收就收錄了若干科學論文,其中危害到非目標昆蟲的有兩篇,會吃害蟲的益蟲有六篇,蜂類一篇,水生生物兩篇,土壤有益微生物一篇。

現在又出現一篇,抗蟲基改作物的毒蛋白也會傷害到毛翅目石蛾 (Caddisflies)的水生幼蟲。這類幼蟲以水中動植物殘骸為食物,有助於其分解。當抗蟲基改作物收成後,其殘骸若流入水域,可能不利於水域的生態。Source

  • 科學咖啡再點基改共存問題   20-04-12.2

基改作物從1996年在美國開始大規模生產後,基改污染的事件經常出現,有網站 The GM Contamination Register紀錄全球基改汙染案件,到了2013年收錄了63個國家396個案件,包括我國基改木瓜事件都有在內。

可惜現在該網站好像已經不在,但至少還可以看到綠色和平組織整理出來的報告,如2005年、2007年的:PDF 01PDF 02,以及2014年發表於學術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Contamination 的論文

GMO面面觀網站也整理了一些重大的基改汙染案件

 由於汙染事件的衝擊到一般作物,造成農民的損失,這問題可說相當嚴重,因此不少國家都提出法規,希望在妥善的防止基改汙染下,讓基改作物可以持續生產,特別是歐洲國家與日本。不過基本上這些國家都沒在種(除了西班牙與葡萄牙)

我國農委會再2006年委託進行基改共存法規的彙整

看起來,基改共存是難上加難的,因此後來較少有人再談。在不種基改作物的國家,基改共存是個假議題,不過鑒於基因編輯技術的興起,有機農業要不要接受這樣的作物,又成為討論的焦點。

去年九月英國民間團體Beyond GM 就與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聯合邀集各方人馬,包括育種家,共同舉辦為期一天的科學咖啡館來集思廣益

科學咖啡館Café Scientifique,或Science Café,起源於英國,是受到法國哲學咖啡館(Café Philosophique)的啟發於1998年首辦,目前全球應該已有近百個城鎮舉辦過。我國是於2006年七月在台北葡萄藤書屋首辦,第一場就談基改改造作物的全球狀況。

Beyond GMIFOAM舉辦的科學咖啡館討論會中,好像不少人認為基改是應該與有機或一般作物共存,大家能生產而不妨礙別人,然而基改共存是否可行,根本沒有人在討論。

奢望基改作物可以共存的人不應該就要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嗎?

討論許多基改汙染事件,認為基改存不可行的GMWatch提出正向的建議,歡迎投稿,舉出基改作物生產與有機或一般作物可以共存不互相干擾的具體例子,將予以登出。Source

  • 基編基改有問題剪刀變菜刀   20-04-05.1

基因編輯技術再度出現問題。

基改技術推陳出新,美國賓州大學在2016年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來做出基因改造的蘑菇(洋菇),掀開新基改食物的序幕。基改公司與研究者認為基因編輯比起基因轉殖更為「精確」,只會動到特定的某個基因,不會有意料外後果,因此常用剪刀來比喻其精確的特點。

其實剪刀只負責剪開DNA的特定位置,但剪開後的後續修補工作如何進行,都是細胞自己進行,研發者根本無從操控,談不上精確。隨之越來多的學術論文指出,基因編輯的利器,CRISPR- Cas9還是會造成不少的意料外後果,包括目標外的位置也會被修理到。

2018年,新一代的基因編輯利器出現,那就是CRISPR- Cas12a,被認為比Cas9還更精準。研究者說CRISPR- Cas9若是強力膠,CRISPR- Cas12a就是魔術貼

不過,現在有研究論文指出,CRISPR- Cas12a還是不精準,還是切到不少非目標區。更麻煩的是,操作CRISPR- Cas12a的研究員無法用其電腦程式來察覺被切到的非目標區,需要使用整個基因組的定序或特殊的檢測方法才能找出。Source

  • 基改大豆要注意含新除草劑   20-04-05.2

政府可能要考慮對進口大豆檢測Isoxaflutole含量了。

可忍受嘉磷塞除草劑的基改作物在美國廣為種植後,因為除草劑用得很兇,使得雜草產生抗性,嘉磷塞無法有效控制,成為超級雜草。

基改公司沒在怕,推出可以忍受兩種除草劑的基改作物,叫農民多買一種除草劑來噴,就能夠殺死超級雜草。不過可忍受除草劑與汰克草(Dicamba)的基改作物上市後,由於廣噴具揮發性的汰克草,使得許多種非基改作物的鄰農紛紛告上法院,說汰克草飛過來傷害到農作物。

另一種雙抗基改作物用的是Isoxaflutole這種除草劑(異惡唑草酮)。這種除草劑只殺闊葉雜草,對玉米無害。雖然美國環保署曾表示說可能對人類致癌、傷肝,畢竟還是准許使用,目前已有33州可以使用於玉米田。

巴斯夫公司在2012年推出可以忍受嘉磷塞與Isoxaflutole的基改大豆FG72,美國於2013年核准種植生產上市。不過美國好像沒有實際種植,可能是尚未核准大豆田使用Isoxaflutole

日前美國環保署已經同意Isoxaflutole除草劑可以用在大豆田,然而這個決策並沒有照規矩來,並沒有開放公眾提供意見,只秀出54件農民所提供的,當然一面倒地贊成環保署的開放做法。

目前美國已經有25州特定的郡可以在大豆田使用Isoxaflutole除草劑,大豆生產重鎮的伊利諾與愛荷華兩州尚未開放。

我國也早在於2013年就核准基改大豆FG72的進口食用,這幾年也公告Isoxaflutole在大豆的殘留容許值為0.05 ppm。有趣的是,相對於許多作物都設有嘉磷塞的殘留容許值,但Isoxaflutole卻只有大豆一項,連其中文名稱都付之闕如,顯然這個除草劑並沒有在我國使用,Isoxaflutole的大豆殘留容許值只是為了方便進口而已。

政府可能要考慮對進口大豆檢測Isoxaflutole含量了。Source 1  Source 2

  • 基編基改無角牛多一排睫毛   20-03-22.1

基編基改無角牛發現了第二個意外,那就是長出兩排睫毛。產乳的荷蘭牛(Holstein)會長出角,肉用的安格斯(Angus)就沒牛角。

美國基改公司Recombinetics2016年採用基因編輯技術,把荷蘭牛長出角的基因破壞關閉,用安格斯的無角基因來替換,因此培育出來無角荷蘭牛。他們說無角牛是百分百的牛,沒有其他外來的基因,因為根據基因編輯的技術流程,原先轉殖進去的構築體會被拿掉,不復存在,因此呼籲政府不需要審核,就可直接上市。

該公司曾經向美國農部做簡報,表示公司有進軍全球的計畫,先選擇四個國家來試車:阿根廷、巴西、加拿大與澳洲。因為這幾個國家對於基因編輯的管理較寬鬆,可能會將基因編輯產品視為非基改。

然而去年美國食藥署的研究員發現,該無角牛居然帶了三個來自細菌,可以抵抗抗生素的基因,顯然與基因編輯不會具有外源基因的說法不符。

美國食藥署的生物資訊研究員Alexis Norris去年研發新的電腦程式,希望更能夠處理DNA的龐大數據。她完成後要找一套高品質的數據來試車,找到的居然是基因編輯無角牛的整套基因組數據。

她把整套數據放入新程式去跑,意外發現有若干數據不符乳牛的基因組數據,反而與細菌的契合。 她嚇一跳,以為程式有錯,因為做出基因編輯無角牛的Recombinetics公司說,那是百分百的乳牛,並沒有存留細菌的基因。

與該公司合作的加州大學Alison Van Eenennaam也說,她們額外進行了全面性的基因組定序,沒有發現甚麼問題。

Alexis Norris花了好幾天檢查程式,沒發現甚麼地方出錯,後來與同仁合作,確定基編無角牛的確含有來自細菌的三個抗抗生素基因,這個發現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ngy,讓Recombinetics公司的要求基編無角牛不需審核就可上市的希望為之破滅。

這發現對Recombinetics而言是重大的一擊,連在巴西的育種計畫都已取消了。

不過澳洲廣播電台(ABC)記者發現,這個有問題的無角牛居然還在澳洲繼續進行試驗當中。


圖來源:    

在美國食藥署發現基編無角荷蘭牛帶有細菌基因前,Recombinetics就把其冷凍精液寄到澳洲Total Livestock Genetics公司,對有角的荷蘭牛做人工授精,生下11頭小牛。事件曝光後,Recombinetics針對這11頭犢牛做基因檢測,把6頭帶有細菌基因的小牛殺死,留下5頭沒有的,繼續培養。他們認為留下來的沒有外來細菌基因,因此不算基因改造。

其實留下來的犢牛仍然有另一個意料外的改變,就是雙排的睫毛。

荷蘭牛眼睛只有一排睫毛,安格斯牛則有兩排。長出睫毛的基因當然與長出牛角的基因是不同的,Recombinetics公司在做基因編輯,用的材料是不長出牛角的基因,並沒有把長兩排睫毛的基因納進去。然而,不知道為什麼,基編無角荷蘭牛除了不長牛角,卻也長出兩排睫毛,顯然這是基編基改無角牛目前已知的,第二個意外後果。

(無角或者多一排睫毛都是肉眼可看到,那麼,眼睛看不出來的意料外改變到底有多少,沒人知道,除非詳細檢驗)

先不要講我們吃了Recombinetics公司的基編基改無角牛之後,會不會生病,重點是基因編輯具有意料外風險,所以上市前需審核,上市後也需要標示。也就是說,基因編輯出來的生物仍然要視為基因改造生物,其上市仍然需要依照基因改造的法規辦理。Source

  • 基改植物肉美國食藥署挨告   20-03-22.2

植物肉就是素肉,也可以說是「洋素肉」,這樣的食品少不了各色各樣的添加劑,買來吃前最好了解一下那些是甚麼?

有一款洋素肉,號稱「不可能漢堡(Impossible Burger)」的,就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被民間團體告到法院,只因為其中一種添加劑並沒有經過妥當的安全評估,置人民健康於不顧。

不可能漢堡的素肉咬下去,還會流出類似牛肉血的成分,那是基改大豆血紅素,是把大豆根部細胞基因,經過轉殖到酵母菌,培養該基改菌所提煉出來的基改成分。(基改大豆血紅素的健康風險)

美國食品安全中心(Center for Food SafetyCFS)告狀到法院,理由是FDA對於該新的食品添加劑並沒有經過法定的方式來審查,就核准其上市。

依法,針對新的食品著色劑,主管機關須要有「令人信服」的證據,在合理的確定性下,證實其使用乃為無害。因此FDA應該要求獨立的(非廠商)研究證據來證明不會導致過敏或其他健康問題。那類證據依照FDA的準則應該進行90天的小動物試驗。但FDA只要求廠商提出28天餵養試驗的結果。Source

  • 印度基改棉無增產多用農藥   20-03-15.1

()孟山都從2003年開始在印度販售抗蟲Bt基改棉花,宣稱提高產量,減少農藥用量,有些研究報告也支持這樣的說法。不過也有不少論文指出並沒有這回事,2020-03-13出爐的文章結論就剛好相反;印度種基改棉花並沒有增產效果,殺蟲劑農藥用量反而增加。

這是美國華盛頓大學Glenn Davis Stone教授與印度棉花中央研究所K.R. Kranthi前主任聯合發表在 Nature Plants上的論文。他們採用過去20年的數據來進行分析,認為是研究相關問題所採用的數據,時間拉得最長的報告。

論文指出,印度棉花的增產與肥料用量增加的關係很密切,與基改棉種子的使用關係不大。基改棉開始種植的時候的確會殺死棉鈴蟲、棉紅鈴蟲,因此殺蟲劑農藥用量以所減少,不過Bt基改棉花對蚜蟲無效,2007年以後刺吸式口器類害蟲(蚜蟲)危害增加,因此殺蚜蟲農藥用量大幅增加。抗Bt的棉紅鈴蟲於2009年出現,2016年開始擴張,因此殺棉紅鈴蟲農藥的用量有開始略微上升。

現在印度農民種棉花,花在殺蟲劑農藥的錢已是2003年的兩倍。Source

按,基改棉花無關印度棉花增產,早在2013年也有報告: 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10153274800121008

  • 慈善機構非洲推基改有問題   20-03-08.1

全球首富比爾蓋茲與夫人在2000年以486億美元籌設了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蓋茲基金會以慈善事業聞名,在2015年捐贈給WHO的金額就占該組織收入的11%。除了資助健康事業,基金會也投入農業,理由是幫助落後地區提升農業生產力,來解決飢餓問題,投入的方式之一就是參與成立聯合國的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Consultative Group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CGIAR」。

然而蓋茲基金會的投入農業援助卻充滿了爭議。

根據全球研究中心登載的文章,該基金會影響力很大,然而對於「慈善」兩字的看法,主要的著眼點是美國大企業的價值觀,其影響力是如何操作的,卻缺乏監督,外界無從究責,因此所致力推展的各項行動,如工業化農業、健私部門健康產業與教育等,都與大企業有關,反而讓貧窮問題更加嚴重,當地人更無法取得基本資源。

例如基因會與大穀商Cargill (嘉吉)合作,花了800萬美元在非洲南部國家推出「大豆價值鏈」發展計畫。然而嘉吉公司早在南美洲鉅額投資大豆的超大面積生產,雖然種子公司、農藥公司與穀商大賺其錢,卻賠上了鄉村小農的生計與健康。現在「大豆價值鏈」又在非洲重蹈覆轍,企圖引入杜邦、先政達與拜耳(孟山都)的基改種子,會嚴重衝擊當地的小型種子生產業。Source

  • 法傳統香蕉品種新打敗基改   20-03-08.2

打敗基改技術: 法國有機香蕉新品種「伴佇肚」。

媒體偶而提到由於病害的關係,全球香蕉就要絕跡,因為全球主要香蕉的產區過大半都是大面積栽培同一品種,Cavendish(卡文迪許),而這個品種受到香蕉葉斑病(Black sigatoka)與香蕉黃葉病(Panama disease)這兩種植物病蟲害的嚴重威脅,產量減少很多。然而香蕉雜交育種又特別困難,因為栽培品種很難得找到種子,萬一沒有抗病新品種出現,那可不得了。

因此做基因改造的研究者或公司就經常說,基因改造是拯救香蕉危機的妙方。問題是喊到今天,也沒看到成功的例子。

然而。法國用傳統育種育成了抗香蕉葉斑病的新品種,而且已在法國家樂福上架了,還是有機生產的,法國家樂福門市的蔬果已有10%是有機栽培的,而香蕉則高達30%的是有機。

這個新品種名叫做‘Pointe d'Or’,台語音譯可叫做「伴佇肚」(puan-ti -do),據說口感更好,長度約14-19公分。。(好像也長得比較矮,看圖片,香蕉花序垂到腹肚邊,叫伴佇肚剛剛好)

不過與一般Cavendish品種相比,這個品種催熟所需的時間較短,因此整個儲運上市的過程要調整,也要好好的讓消費者習慣。

目前「伴佇肚」是種在法國於加勒比海的領土,馬丁尼克(Martinique)與瓜德羅普(Guadeloupe),這品種是當地業者與法國國際發展農業研究中心(CIRAD)合作透過育成,而採用生態農業的方法來種植管理,不需要噴農藥。Source1  Source 2  Source 3

******************

按,香蕉黃葉病一樣令香蕉產業為之色變。我國過去廣泛種植的老北蕉也是屬於卡文迪許品系,當然也難以阻擋黃葉病。幸好屏東九如鄉的香蕉研究所用非基改的方式育成GCTCV-218,俗稱新北蕉(寶島蕉)的,抗病的能力較強,因此成為現行的主流品種。據說另一個品種GCTCV-219的抗病性更強。

新北蕉抗病性強,不過吃起來還是略遜老北蕉一籌,幸好在台大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擺攤的浚騰農園還有少量種植,每次買到品嚐,總是讚口不絕。

若能讓有機生態,與多品系種植全面推廣,不用怕沒有香蕉可吃。

  • 基改作物環境風險評估問題   20-03-08.3

基改作物環境風險:連歐盟都有改進空間。

基改作物的審核除了健康風險,還有環境風險。環境風險包括在田間該基改作物會不會在非人為種植下持續出現田間野外,成為入侵種?基改作物的基因會不會傳到野生近源種、微生物?基改作物會不會影響到非目標生物等。

基改作物在田間種植,可能把花粉傳到野生近源種,讓那個野生植物也帶有基改特性。我國迄今沒有核准種植基改作物,但大量進口基改玉米與大豆,在運輸的過程種子會掉到路旁,好像雜草一樣自行長出來

這有甚麼風險呢?其中之一就是可能造成新的入侵種。

舉例來說,抗除草劑的基改作物可能會透過花粉,把該基因傳到野生近源種,使得該野生種也有忍受除草劑的能力,成為頑強的雜草。若該野生種成為基改植物而提高環境適應力,就可能繁殖蓋過其他植物,成為入侵種。

Bauer-Panskus等人剛發表的論文指出,歐盟對於基改作物將基因轉到野生近源種的風險評估,有嚴重的不足,應該加以改進。

文中有提到玉米。歐盟核准MON810T25這兩種基改玉米可以種植,但目前歐洲只有西班牙與葡萄牙兩國有在種,九成都在西班牙。

玉米起源於中美洲,其前身是大芻草(teosinte),大芻草是野生雜草,但可以與玉米雜交,而產生具有繁殖能力的後代。由於歐盟境內也有大芻草的出現,因此歐盟主管機關,歐洲食品安全署(EFSA)就需要針對大芻草受到汙染的風險加以評估,所謂汙染,學術上稱為基因布流。

食品安全署評估的結論是沒有風險,所以就核准種植。不過文章指出,其評估方法有重大缺失。

首先其評估大芻草所用的數據是在來自墨西哥原產地的大芻草,安全署假設歐洲的大芻草與墨西哥的很相像,但已有論文指出兩者有重大的差異,因此用墨西哥的數據來計算在西班牙的基因布流,可能會有落差。

其次安全署假設基改玉米與大芻草雜交所產生的後代,其新的特性也與基改玉米的特性一樣,只是增加抗蟲能力,沒有其他新特性。實際上也可能不是如此,因為有許多證據顯現,抗蟲外的新特性也可能產生。

文章中就列舉了九篇學術論文,指出這樣的新特性在水稻是很普遍的。

例如拿中國所研發出來的抗蟲基改水稻來與雜草型水稻交配,所得到後代發芽率更高,長出更多穗,種子也較大。這是可以提升其後代競爭力的。

另一個抗除草劑基改稻與雜草型水稻交配的後代,在繁殖能力上也更強。

文章認為,引進基改作物種植,若可能自行繁殖,或透過雜交後代自行繁殖,都應該考慮不宜放行。Source

  • 基編基改的異常變異不易查   20-03-01.1

新論文再指出基因編輯重大缺失。基因編輯技術,例如CRISPR-CAS9,號稱很精準,「編輯」這個兩字讓人聯想從一篇文章挑掉唯一的錯字,然後換上正確的字。

遺傳學者用這個詞是有點誇大其詞,因為該技術實際上只在DNA的特定點切一刀(挑掉錯字),然而切斷後的黏合修補却不是該技術可以控制的,而是細胞自行去做,而且每次修補的結果可能不一樣,就好像錯字是挑掉了,但換上的字不一定是正確的。

有趣的是,在做圖解時,都把基因編輯畫成一把剪刀,却沒人把象徵修補的針線給描出了,因為作圖的人知道該技術並沒有包括修補吧。

這幾年不少論文紛紛指出基因編輯技術沒有想像的精準,意料外的結果還不少,如基編無角牛居然含有來自細菌的抗抗生素基因

最新的論文指,基因編輯其實會導致相當多異常的DNA改變,更要命的是那些異常的改變用標準的PCR檢測程序是找不出來的。意思就是說之前生物技術論文說基因編輯結果很精準,其實是沒有能夠測到那些異常而巳! Source  Report

  • 斯洛伐克要推非基改的標示   20-03-01.2

斯洛伐克共和國農業與鄉村發展部Gabriela Matecna部長宣稱該國要禁種基改作物。

斯洛伐克曾在2006-2016年少量種基改玉米,2017年以後就停種,目前歐洲國家有在生產基改玉米的只剩下西班牙與葡萄牙兩國,28國都已宣告禁種。

歐洲國家都只要求基改要標示,在經過兩年沒種之後,斯洛伐克不但宣告禁種,而且進一步要推出「無基改」的自願標示制度。主要是要種植非基改的牧草來提供飼料蛋白質來源,希望能達到自足的地步。 Source

  • 美國學者呼籲審核基編基改   20-02-23.1
    《番茄一號》的作者再度呼籲美國食藥署:要認真的審查基編基改與基轉基改。

Belinda Martineau博士舉的例子是無角牛(基編基改)與黃金米(基轉基改)

基改學者與基改公司表示新興的基因編輯是很「精準」的科技,只會改變DNA上特定位置的基因,不會有其他副作用,因此與傳統育種一樣安全,政府不需管理就可上市。美國食藥署居然就這樣買單。

有公司採用基因編輯技術,把乳牛長出角的基因破壞,替換成安格斯無角肉牛的基因,因此培育出來無角乳牛,不需用「不人道」的方法把牛角切割來避免牛隻因互鬥而受傷。他們說無角牛是百分百的牛,沒有其他外來的基因,因為根據基因編輯的技術流程,原先傳殖進去的構築體會被拿掉,不復存在。

沒想到美國食藥署的研究員拿該公司的無角牛進行分析,卻發現除了牛本身的基因外,無角牛的身上還帶有三個可抵抗抗生素的基因,都是從細菌來的。

做基因編輯的過程,先要把外源基因轉殖到牛細胞,做完編輯的程序後,把細胞放在含有高濃度抗生素的培養基去培養細胞進行篩選,活下來的細胞之所以不會被抗生素殺死,是因為外源基因中包括了抗抗生素基因,該細胞不怕抗生素,也保證了有基因編輯的工具轉殖到該細胞。

基因編輯的後段工作是把外源基因剔除,使得所製造出來的基因編輯生物不帶外源基因,這就是基因編輯很大的賣點。然而,美國食藥署研究員的發現卻把這個假象給戳穿,外源基因可能沒會剔除乾淨,讓無角牛帶有會讓抗生素無效的基因。

研究院的發現在去年預先披露時,做出第一個上市基改番茄的Belinda Martineau博士馬上在部落格為文,表示包括基因編輯在內,所有透過遺傳工程,在實驗室內做出來的產品,其管理都需要基於這個事實:我們都尚未透徹了解。

今年,該研究正式在期刊發表,美國食藥署也不得不承認,基因編輯動物的確會有副作用(意料外風險)

對此,Belinda Martineau博士再次為文,重申基因編輯應該經過審查,通過才能上市。她指出,研究者說基因編輯產品很精準,不會有意料外改變,只是個「假說」,科學家應該都知道,假說是需要經過資料的,才能證實,或者否證的,但基改學者自己的假說還沒驗證,就去要求食藥署接受「基編產品不需管理」的說法,這是不行的。無角牛的案例告訴我們,就算基因編輯,還是有出現副作用的可能,因此還是需要事先審查。

除了基編基改無角牛。她在該文也指出,透過基因轉殖技術的基改黃金米也有類似的問題。

基轉基改黃金米假「人道」之名,作為宣傳基改科技的「樣板」,經過20餘年,仍然無法實現,已有研究顯示,並非反對基改的綠色和平所致,而是基改黃金米本身的缺陷所致。

Belinda Martineau博士指出,若干研究顯示基改黃金米除了可以製造胡蘿蔔素,其實也發生了突變,可能造成了黃金米本身的缺陷。這些缺陷是否具有健康風險也須進一步瞭解,不能光看製造出來多少胡蘿蔔素。

針對黃金米,她指出研發者的缺失,認為當初先正達公司要把做出來的基改黃金米材料轉給Golden Rice Humanitarian Board繼續工作時,就不該給個有其他突變的材料;國際稻米研究所接手後,也應該先檢驗材料的遺傳訊息才對;而決策單位也應該瞭解發生突變所涉及意涵。(另見)

Belinda Martineau博士指出,不是說基因編輯或基因轉殖的基改產品一定有健康風險,但是至少由這兩個例子可以知道,就是會有研發者忽略其意料外風險,這就是為什麼需要針對每個產品進行審查,就算基因編輯也一樣。Source

  • 澳洲無基改組織推基改地圖   20-02-23.2

澳洲從2005年開放種植基改作物,目前有在種基改油菜與棉花,在去年維持80公頃,但有有若干州政府禁種。

民間澳洲無基改組織Gene Ethics2008年開始製作google地圖(),目前約點出三百家種基改作物的農場,以及50多家宣稱為不種基改的農場。此外還有宣告無基改的經銷商、餐廳、種苗商等。Source

我國也推出宣稱無基改的農場地圖:Source

  • 美國體認基編基改動物風險   20-02-16.1                

基因編輯的動物需要嚴格的把關,以確保大眾的健康。這是美國食藥署剛提出來的強烈聲明,呼應了若干民間組織向來的主張。

食藥署的聲明令人眼睛一亮,因為基改公司、基改研究者一直遊說美國官方,說基因編輯相當精準,不會有副作用,因此也不需管理,做出來就可以上市,上市時也不需標示。美國食藥署因此也就採取這樣的態度來行政。

不過去年該署的科學家在Biorxiv公開研究預報,專家取得基因編輯無角牛資料與材料後進行檢測,發現除了被編輯的基因(因此不能長出牛角)外,一條染色體還帶有來自細菌的抗抗生素基因 顯然表示基因編輯也可能會有副作用。

現在,該研究預報已正式發表在Nature

美國食藥署也跟著發表聲明,引用其研究員的說法,指出基編動物的確具有意料外後果,該無角牛還是有外源基因的進入。雖然意料外的基因組改變不見得就不安全,卻也指出研究者與執法者需要警覺有無這樣的意料外結果。 Source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該署的宣告另指出,以上僅限於動物,而不及於植物或其他生物,也就是說,基因編輯出來的植物仍舊不納入管理,可直接上市。

這就很矛盾了,因為基因編輯會發生在動物上的情況,沒有理由說在植物就不會。

GMWatch表示,已經有若干報告指出基編植物也具有意料外後果,而基轉的第一代基改植物作為飼料,也有研究指出會具有毒性,因此基編植物仍有可能具有健康風險。

食藥署研究者的發現很精準地顯示,問題出現在「步驟」,因此管理需要放在步驟上(process-based),而非產品上(product-based)。歐盟的管理策略顯然是比較正確的。Source

  • 斯洛伐克準備立法禁種基改   20-02-16.2                

斯洛伐克共和國農業部長Gabriela Matečná宣稱,為了減少糧食進口,有計畫要立法禁種基改作物,並且促進在地食物生產,包括要求校園與社會機臭的供餐至少要有一半以上是國產的。

按,斯洛伐克在2006年就有種10萬公頃基改玉米的紀錄,2010-2011年減為5萬公頃,2012年剩下1萬公頃,2013-16年只有零星生產,2017年以後就不見種植紀錄。Source 

  • 基改用嘉磷塞其審核有破口   20-02-16.3                

歐盟食品安全署與許多國家的主管機構一樣,在審查新化學物質的健康風險,都仰賴業界提供的研究報告,這些研究報告不是廠商自己的實驗室進行,就是委託外界的實驗室。

為了謹慎,住關機關都會要求那些試驗都需要在有執照的實驗室進行˙通常都採取OECD制定的Good Laboratory Practices (GLP) - 優良實驗室操作來考核,具有GLP執照的才算。

不過,歐盟食品安全署在2017年開始重新評估除草劑嘉磷塞的健康風險,所採用的企業報告中,來自德國一家GLP實驗室的報告涉嫌造假,那家是位於漢堡的Laboratory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LPT) GmbH & Co. KG

這家實驗室被發現把死掉的實驗動物拿掉,換進去活的;也把腫瘤的出現寫成發炎;還會變造數據來「取悅客戶」。該公司目前已被控犯刑事罪。

歐洲農藥行動網Pesticide Action Network (PAN)已經要求歐盟執委會將該公司的報告剃除於審查資料之外。

主管機關只相信GLP,外界許多獨立研究登發表於具有審查制度的國際期刊,卻因為研究室沒有GLP的執照,而不被主管機關接受。Source

***************

按,德國這家GLP實驗室所呈現的問題,指出迷信GLP是不智的,因為,沒經調查,有多少GLP實驗室會有類似問題,其實只是還不知道而已。

科學造假的事件總是有的,不論是大學或者營利的公司都會,GLP實驗室當然不會例外。

因為取得執照所費不貲,大學或獨立研究機構的實驗室要花力氣才能取得政府研究計畫經費,當然不會有餘錢去拿到GLP執造。但就算沒有GLP執造,其研究仍然基於邏輯推理,各種儀器、材料、研究方法、操作都有其可靠的根基,重點在於其實驗結果的發表論文,會經過審查委員的把關,減少錯誤出現的機會。一兩百年來,科學的進展都不是GLP來的。

因此,官方的審查不宜只看GLP執造,畢竟那些研究報告通常沒有經過學術獨立專家審核,沒有公開發表讓全世界相關學者檢視,空有GLP執造,其可信度仍然是有問題的,更不用說也有造假的可能了。

除歐盟主管機關,美國主管機關EPA在嘉磷塞的風險審核,同樣不採用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只仰賴企業的報告,而這些報告幾乎都認為嘉磷塞是安全的,然而大量的期刊論文卻只出不一樣的結論。見: Source

  • 法國應將基編基改視為基改   20-02-09.1          

法國最高行政法院下令政府在半年內修改法令,將基因編輯作物納入基因改造作物加以管理。

法國是歐洲最大農業國,同時也禁種基改作物。

這是繼2018歐洲法院裁決後的動作。歐洲法院解釋歐盟基因改造法規,認為基因編輯乃屬於基因改造。Source

  • 中國學基改者涉貪汙罪判刑   20-02-09.2

中國這波武漢肺炎,其病毒被懷疑是透過基因改造製造出來的人造病毒。真相如何有待進一步追查,不過新聞透露,武漢試驗人員將基改試驗後的動物偷帶出販賣圖利。
這個新聞讓中國吉林省松原市中級人民法院在1月2日的一項判決書廣為流傳。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素有「最年輕院士」之稱,在2008年7月至2012年2月期間,涉嫌與他的手下,負責基改試驗的張磊特聘副研究員請示他,將研究過程中淘汰的實驗受體豬、牛、牛奶販賣,累計金額為人民幣10179201.86元,款項進入李寧指派的報帳員私人帳戶。 

一審判決被告人李寧犯貪污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三百萬元。被告人張磊犯貪污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八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二十萬元。Source

新科技的採用與否乃為選擇的問題,並非必要的定論。

印度去年躍昇全球最大的棉絮生產國,年產577萬噸,然而,以單位面積生產量來說,印度卻只每公頃約500公斤(還低於全球平均的約700公斤),遠低於澳洲的約2,000公斤、土耳其與中國的約1,500公斤。

印度細胞與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心的已退休學者Imran Siddiqi分析其原因,指出核心問題在於印度種的都是棉花雜交一代品種。

一般而言,雜交一代品種透過肥料與農藥的使用,其產量會比常規品種高,因此位農民所樂於使用,種子公司因農民需要每年重新購買,所以也儘量只供應雜交品種。

然而在棉花,經過歷年的研究,各主要生產國都採用高密度種植,種的是長得較緊湊的常規品種,這樣的品種其產量反而高於雜交一代品種。

不過印度卻仍使用雜交一代棉花品種。

在印度,其實密植緊湊常規品種有其優點,即少用肥料、生長期短。生長期短的好處是受到蟲害侵襲的機會比較低,在缺水期來臨前就可採收。較不怕缺水,對印度農民相當重要,因為棉花產區經常只能靠雨水灌溉,棉絮產期拖到乾旱期間,會嚴重減產。

19802000年,其他國家紛紛採用密植緊湊常規品種來種植棉花,印度的研究單位卻仍受到雜交品種較好的觀念所束縛,一昧地發展雜交品種。

2002年印度開始考慮採用基改棉花品種,這個時候其實有機會參考國外的雜交常規品種,然而當印度卻沒有趁這個機會,透過農法–經濟的影響評估,好好地檢討棉花雜交品種體制,反而讓商業化的基改Bt雜交品種有機會充斥整個棉花產區,排斥掉公家品種,使得印度棉農無選擇餘地,只能種基改Bt雜交品種。

基改Bt棉花與其他新科技一樣,其採用與否是選擇的問題,並不是必要的定論。例如,土耳其這個棉花高產國到現在仍然採用非基改常規品種以及IPM的害蟲防治方法。

基改科技的管理就是要透過本益比、社會經濟的分析,來慎重決定是否要加以採用。Source

  • 印度基編基改管理草案出爐   20-02-01.2

印度生物技術主管機關最近公開基因編輯的管理草案,內容涵蓋其管理架構以及風險評估準則,並提供各界一個月的回饋意見。

該草案將基因編輯產品分成三組,即SDN1~3

SDN-1 透過遺傳工程,針對目標生物的細胞進行一個或幾個(2-3)鹼基進行剪裁。這類基因編輯產品的風險評估要確認只有目標位置受到改變,未有顯著的非目標改變。經編輯的植物也需要進行性狀評估,確定只有目標性狀改變。本組的管理較輕鬆,只要研究單位內部評估即可。

SDN-2這組,受到剪裁處理的鹼基由幾個到若干個(5-6),其植物需要連同相類似品種,進行特性評估試驗,看看有沒有目標特性以外的相異處。

SDN-3這組基編基改,基因編輯造成DNA較大的改變,也可能轉殖外來基因,其風險評估的需求等同基因轉殖的基改作物(基轉基改)。需要在特定田間進行試驗,來進行各環境、人類與動物等各項風險評估,然後經由各主管機管加以審核。

SDN-1這組基編基改植物只要通過生物安全委員會(IBSCInstitutional Biosafety Committee)的審核即可,但SDN-23除了IBSC。還得通過基因操控審議委員會(RCGMReview Committee on Genetic Manipulation)與遺傳工程評估委員會(GEACGenetic Engineering Appraisal Committee)這兩關。Source

  • 基改大豆的審核歐盟有缺陷   20-01-18.1

基改大豆以抗除草劑為主,特別是嘉磷塞。美國嘉磷塞在大豆田的用量從19962017增加了約7倍,用了幾年雜草長出抗性後,其他除草劑也用多了,在20172.4-D已增到約3.6倍,汰克草(Dicamba)12倍。

巴西與阿根廷的嘉磷塞用量在開花期後大增,因此所採收的豆子,其嘉磷塞殘留增加約10-20倍。

德國與挪威、英國與挪威的學者分別發表論文,指出官方的基改審核方法,都是採用廠商所提供的試驗結果。然而廠商的抗嘉磷塞基改大豆田間試驗,所採用的種植方法,嘉磷塞的施用次數與用量都遠低於農民生產時真正的用法,因此歐盟的風險評估可能低估基改大豆的風險。

這些未能有效評估的風險包括大豆嘉磷塞殘留濃度的增加,以及嘉磷塞引起的大豆成分改變。許多研究都指出,基改大豆以及嘉磷塞的使用,都會改變豆子的化學組成,如礦物質的減少,或者蛋白質、異黃酮等的改變,這些改變是否引發不一樣的過敏原效應,都沒有被評估。

可以忍受兩種以上除草劑的基改大豆,會增加大豆殘留農藥的種類,其加乘效果也沒有評估。

此外現在已知嘉磷塞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相,高量的嘉磷塞殘留對此有何影響,同樣沒有評估。

可忍受異惡唑草酮(isoxaflutole)除草劑的基改大豆,歐盟根本沒有設定大豆的異惡唑草酮殘留容許量標準,只因為藥廠所供資料不足無法計算所致,當然這的基改大豆在審查時也沒有針對異惡唑草酮的殘留加以考慮。然而這個除草劑是歐盟食品安全局認定或許對人類會致癌的。

再者,在審查可忍受除草劑2.4-D基改大豆時,只注意2.4-D的殘留,卻沒有考慮2.4-D2,4-DCP,然而2,4-DCP的毒性卻是比2.4-D還高。歐盟雖然核准可忍受固殺草除草劑基改大豆的進口,然而在歐盟這個除草劑已經禁止使用,因為具有生殖毒性的關係。

作者們都認為歐盟抗除草劑基改大豆的審核應該改進。Source    Report 1   Report 2

按,我國的審核是否也有與歐盟類似的缺失,應該重新檢討。

  • 學界民團對基編基改提諍言   20-01-18.2

針對新興遺傳工程技術,基因編輯,雖然研發者認為很精準,並非基因改造,但來是不少學者與民間團體都不認同這樣的說法。

加拿大生物技術行動網(Canadian Biotechnology Action Network)Lucy Sharratt專員就表示,基因編輯也是遺傳工程技術,都是透過入侵性的技術在分子層次直接改變基因組的內涵,雖然可以創造新特性,但可能引發許多意料外改變。

然而加拿大政府主管機關似乎認為基因編輯產品不需要加以管理,這會有意外風險未經審核的隱憂。

她表示過去支持基因轉殖(基轉基改)者處的承諾,如減少農藥使用、增加抗旱性等,都沒有兌現,因此對支持基因編輯(基編基改)者所講的好處也需要加以保留。

美國北卡州立大學遺傳工程與社會中心的Jennifer Kuzma副主任也認為具有較低風險的基因編輯產品也應加以管理。

她表示過去做基因轉殖者對於該技術的好處過度吹噓,而對其風險卻加以低估。

她相信進行基因編輯者應該會避免過去的錯誤才對,因為過去在民眾信心上並沒有好好地處理,而現在的學者應該會更透明、更公開地分享資訊,來做好溝通的工作。Source

  • 基編基改需管理的最新理由   20-01-12.1

    基因改造食品需要做食品安全管理,已經是各國共識,許多國家也都透過法規來管理,上市前要審核,核准後上市時也須標示。

    過去的基改作物多是透過基因轉殖來進行,都含有外源基因。從2016開始,透過基因編輯技術所做出來的植物開始問世,基改公司說基因編輯很精準,只會改變特定基因,也不會帶有外源基因,因此與傳統育種無異,沒有安全問題,因此不需要政府的管理。美國府相信這樣的說詞,所以表示基因編輯作物不需管理,可以像傳統育種一樣,做出品種來就可以上市。

    其實基因編輯的技術有好幾類,包括TALENsZFNs、以及最被看好的CRISPR-CAS9等,就是CRISPR-CAS9,在剪掉某個基因序列的某些密碼後,DNA的修補還有所謂SDN1SDN2SDN3的區別。

    SDN1直接產生點突變,點突變所在的基因被編輯而無法作用,不會產生蛋白質(酵素)。但SDN2SDN3會較多的鹼基塞進去,因此可能成為原來所沒有的基因。(片於225秒之後)

    所以有些國家如日本,就表示SDN2SDN3的需要管理,但很單純的SDN1就不需要。

    然而最新的學術論文指出,連SDN1後被處理的基因也可能會產生新的蛋白貿。Nature Methods volume 16, pages10871093(2019)

    該研究發現,用CRISPR-CAS9針對細胞做了136個不一樣地方的點突變,照基改公司的說法,那136個基因都會被關掉都不會再產生蛋白質,因此也就沒有基因的作用。然而,研究的結果卻發現,那136個被編輯過的基因,居然還有約三分之一的基因會產生蛋白質,不少這些蛋白質來仍有部分的作用!

    也就是說,被CRISPR-CAS9剪掉一個鹽基,在修補後,那個基因1. 有可能真的無法作用,不會再產生蛋白質(酵素),但也可能2. 會產生略有瑕疵的蛋白質,作用沒有原來強,3. 也可能產生一個完全不同的、沒有原來作用的蛋白質。

    2016年用基因編輯做出來的蘑菇來說明。那個基編基改蘑菇是用CRISPR-CAS9來處理六個基因,因此無法產生褐化酵素蘑菇切了後不會變黑。研發者說這個蘑菇只是六個蛋白質不見,沒有其他新的蛋白質,所以很安全。

    根據倫敦國王學院的Michael Antoniou博士的說法,這個蘑菇的六個基因被編輯之後,也可能產生六個不會讓蘑菇褐化的新蛋白質(前二段的3.),但原研究者並沒有排除這樣的可能性。若真的產生了新蛋白質,沒有經過風險評估,怎麼確定新蛋白質不會長為過敏原?

    很清楚了,最「安全」的基因編輯仍然會有意料外的後果與可能的健康風險,因此任何基因編輯產品都需要加以管理。 Source

  • 基編基改意外後果快速偵測   20-01-12.2

    許多基因科技學者,或者基因科技公司都說:基因編輯這個新的基改技術像剪刀一樣,很精準地處理對象生物的目標基因,不會動到其他基因,也沒有轉移進去其他物種的基因,所以與過去「基因轉殖」的基改技術不同,沒有預料外的後果,相當安全,政府不需要管制,做出來應該就可以上市。

    目前美國政府就採取這樣的觀點來看待基因編輯農作物,認為不是基因改造作物,不需用對基改的規範來對待基因編輯,日本、澳洲等若干國家也表示相同的態度。不過歐盟透過法院的解釋認為基因編輯仍然屬於基因改造的範疇,仍須用同樣的方法來管理節上市前須經審核,核准上市後也要標示。

    另一方面,學術界逐漸發現,基因編輯技術並沒有想像地那麼精準,除了處理到目標基因,仍然會動到非目標的基因,而可能產生意料外風險。更有甚者,某個基因編輯出來的無角牛居然帶有三個來自微生物的抗抗生素基因https://www.facebook.com/w

    不過要偵測基編生物到底有多少個目標外基因也被編輯到,需要花相當多的時間與金錢,現在有學者開發新技術,用來檢測CRISPR基編技術的成果,可在兩天內完成偵測意料外編輯,研究果真發現意料外的基編情況還蠻多的。(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Biology)  Source

  • 基改玉米產量較傳統品種差   20-01-05.1

誰說基改玉米產量高過非基改玉米?

這樣的說法來自基改企業,但實況如何呢?

美國「農民獨立間技術試驗Farmers’ Independent Research of Field Technologies」今年的試驗指出,在愛荷華田間試驗,非基改品種’44-98’產量高過其他29個品種,其中就有22個基改品種。在南明尼蘇達州的田間試驗,另一個非基改品種’51-04’ 產量也高過24個基改品種。

田納西大學的比較試驗指出, ‘6416’非基改品種的產量最高,也勝過其他許多基改品種。肯達基州大學的試驗也有類似的結果。

四個幾年前的大學試驗也都有同樣的結論。連美國農部在2014年的報告都說基改品種並沒有更高產。Source

但是大眾已經聽了20年「基改產量較高」的訊息了,怎麼辦?

  • 中國通過基改前先預告週知   20-01-05.2

中國政府在去年年底發布預告,擬批准核發192個基改植物品種的生物安全證書。各告期間15天,自20191230日至2020120日止,可讓有異議者向農業農村部反映,異議人需用真實姓名,並提供手機號碼、電子郵件等聯繫方式;異議單位書面材料需加蓋單位公章。

本次預告的192個植物品種中,包括189個棉花品種、2個玉米品種和1個大豆品種。Source

中國過去也核發過過玉米、基改品種的生物安全證書,但迄今仍未核准生產上市,雖然違法偷重的案件不少。水稻木瓜

******************

2019(下) 2019(上) 2018(下)  2018(上)  2017(下)  2017(上)  2016(下)  2016(上)  2015(下) 2015(上)  2014(下)  2014(上)  2013(下)  2013(上)   2012(下)  2012(上)  2011(下)  2011(上)  2010(下)   2010(上)   2009(下)   2009(上)   2008(下)   2008(上)  2007(下)  2007(上)  2006(下)  2006(上)   2005(下)   2005(上)   2004(下)   2004 (上)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