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O面面觀 訊息日日新
2019 (下)
今年德國第十屆Salus媒體大獎在10月10日分別由Angela
Lieber與Tatjana
Mischke獲得。
Mischke的作品是今年三月由Thurnfilm出品的紀錄片「如何實現農業轉型」,Angela
Lieber的作品是去年11月發表於Der
Freitag週報的文章「誰在框外思考?」
框外思考這樣的標題點出主流媒體對於農業基因編輯的偏差報導。
媒體常報導基改學者或者企業針對基因編輯所做的正面報導,諸如基因編輯很精準、沒有後遺症、改良時間短暫、可以增加營養、抵抗氣候變遷、提高產量等大家都很期望的好處;雖然指出基因編輯有所缺失的論文也不少,但主流媒體就很少批露。
Angela Lieber的得獎文章則是針對正反兩方面做了平衡的報導。以下只介紹她文中反方面的,「跳出框外」的意見。
針對基因編輯用來做抗病蘋果品種,有名蘋果和甜櫻桃專家Hans-Joachim
Bannier提出他的看法。他的果園種了350個蘋果的品種。
他表示,要用編輯一個基因來拯救一個物種,那是不對的方向。近八十年來蘋果生產只限於高產的五大品種及其後代,缺點是抗病性差,需要大量噴藥。是農藥的出現才導致這些品種的大規模種植。
Bannier指出,80年代那幾個蘋果開始大量種植不久就發現黑星病害嚴重。那時候解決的方式不是回去種傳統抗病的品種,而是求助於同為蘋果屬的日本花海棠(Japanese
crabapple tree,Malus
floribunda)。
日本花海棠抗病性強,因此用傳統雜(回)交育種方式,來將花海棠抗病基因引入高產品種。一開始效果好,可是後來病菌也進行演化,新抗病品種又開始染病,還是得噴藥。
他表示,單靠一個病基因是有問題的,因為整個基因組就是容易罹病,而基因編輯還是基於一個基因的改變,其抗病性不會持久,也不是解決之道。
他指出,明明他的果園就有高產的老品種,不但可以抵抗黑星病,連白粉病、樹癌都不怕,但是現代育種家大都不知道有這麼好的老品種。
有機組織的主席Felix
zu Löwenstein把基因編輯比喻成「管中窺基因組」,他認為不是基因編輯好不好的問題,而是基因編輯有沒有辦法創造生態穩定性統的問題,例如目前香蕉嚴重出現問題,真正根源是大量企業化單一種植,因此企圖用基因編輯改變一個基因是沒用的。
針對「基因編輯只改變一個基因,與天然突變無異,因此不需要管制」的說法,研究人體遺傳工程逾30年,倫敦國王學院的Michael
Antoniou認為此種論調很危險,並非基於科學,因為基因編輯還是會有目的外的、意料外的副作用;基因編輯號稱只切某個基因,事實上有可能影響旁邊的基因。這些都「可能」改變農作物的成分,「或許」是毒素、過敏原也說不定。
德國Testbiotech研究所的Christoph
Then也表示,雖然基因編輯產品或許沒害處,但該技術也可能用來產生大規模的基因改變,是過去傳統育種、突變育種所無法達到的。
Antoniou歐洲法院裁定基因編輯仍屬基因改造因此需要審核,通過後的上市也需要標示表示讚許,認為這樣才對消費者有所保障。
Then認為歐洲社會上對於基因編輯的討論太少,現在需要的是開始辯論了。Source
菲律賓農業主管部門終於核准基改黃金米GR2E的生產上市,理由是其安全性與一般稻米無異。但實際的情況並沒有做好健康風險評估。
論者認為,並沒有看過餵食基改黃金米的動物健康風險試驗,而所謂人體試驗,只是人體吸受白米中胡蘿蔔素的效能試驗,並非健康風險試驗,所以菲律賓當局所稱的食用安全,並沒有科學證據。Source
**********************
以下摘自「黃金米事件」﹕
瑞士與德國學者在2000年研發出基改黃金米,將胡蘿蔔素基因轉殖到水稻,號稱白米含黃金色胡蘿蔔素,可以讓貧窮國家兒童攝取,在體內轉化成維他命A,來保護眼睛。不過並未具商業價值,後來交給菲律賓國際稻米研究所繼續研發。
國際稻米研究所在2008年宣稱,基改黃金米可望在2011年以後讓農民種植。但該黃金米是否有健康風險,一直沒有研究來證實。倒是2012年尚未經過動物試驗,中國就傳出違法讓學童試吃,相關人員因此遭撤職。
而在2016年,一堆諾貝爾獎得主為黃金米簽名,被各方認為是遭受利用。
國際稻米研究所把基改黃金米送到印度試種,2017年試驗結果發現產量低。紐西蘭、澳洲、加拿大、美國相繼在2018年核准黃金米GR2E的進口當作食用。不過就加拿大核准文書的資料,該國審查方式無法保證該黃金米長期食用的安全,而美國FDA認為這個基改米GR2E的胡蘿蔔素含量不高,而且儲藏後含量下降,不具健康上的好處。
基改黃金米雖然得到紐澳美加的核准上市,但是美國FDA認為這個基改米GR2E的胡蘿蔔素含量不高,而且儲藏後含量下降。
南美洲廣種基改大豆,讓兩棲類動物數量大為降低。兩棲動物數量的減少與農藥有關,是許多研究論文的結論,不過多數的研究都是在實驗室進行,而且只針對特定農藥。這篇論文與農家合作,在農家種植基改大豆,實際施用農藥後監控池塘中蝌蚪的存活率,發現當農藥流入池塘,蝌蚪的存活率大幅下降,活下來的其活動力也低落。傷害蝌蚪的農藥除了殺蟲劑也包括嘉磷塞除草劑。Source
嘉磷塞影響腸道菌叢有新的直接證據。
孟山都在推出嘉磷塞除草劑時,表示嘉磷塞的作用機制是抑制EPSPS酵素的活性,使得莽草酸代謝過程無法進行,不能合成某些胺基酸,導致植物體逐漸死掉。由於動物不具莽草酸代謝,所以孟山都說嘉磷塞對動物、人類而言是安全的。
因為某類細菌也會進行莽草酸代謝路徑(shikimate
pathway),因此嘉磷塞會有害這類細菌,對於沒有進行莽草酸路徑的細菌就不會有影響。這可以解釋嘉磷塞除草劑會選擇性地抑制土壤某類細菌。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嘉磷塞除草劑還是會傷害動物,甚至於讓人類得癌。有學說認為可能是因為嘉磷塞改變腸道細菌種類的平衡,因此引發各類疾病,包括癌症等。
新的研究證實,嘉磷塞的確會影響大鼠腸道內某些細菌的莽草酸路徑,進而改變腸道細菌相。
該研究所採用的嘉磷塞最低處理量是每公斤體重每天給0.5
mg (歐盟所訂嘉磷塞每日容許攝取量ADI)、50
mg (歐盟未觀察到不良效應之劑量NOAEL)、與175
mg (美國NOAEL),經過90天發現50mg處理組大鼠的肝臟有病灶、脂肪肝、與組織壞死等情況,但對照組沒有。
進一步發現處理嘉磷塞後,腸道的莽草酸含量增加,顯示莽草酸代謝路徑受到抑制,但沒有給嘉磷塞的對照組大鼠,腸道內並沒有莽草酸,顯示莽草酸代謝路徑正常運作。証實嘉磷塞的確抑制腸道菌的莽草酸路徑。
嘉磷塞與含嘉磷塞除草劑會增加愛格士氏菌(Eggerthella)與Homeothermacea這兩類細菌的數目,而含嘉磷塞除草劑還會增加Shinella
zoogleoides的數目,證實賅除草劑的確會改變大鼠腸道菌叢。
由於莽草酸的累積有可能引發癌症,因此作者認為需要研究嘉磷塞是否會讓人體腸道內也會有莽草酸的出現。Source
1
Source 2
根據大紀元報導,中國研究者宣稱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實驗室中首次創造出「豬猴混合體」,而引起外國學者的批評,認為枉顧倫理。報導指出,從事這種研究就兩個目的,一個是發文章,另一個是賺錢,「一般科研人員就是想發文章,哪些東西方便發文章就做什麽研究,至於這個研究有沒有用,他們不管,這已經成為科研人員的謀生手段了。」
Source
-
暸解基編基改產品的另一面
19-12-08.1
有不少影片在鼓吹用基因編輯來改良農作物,大都是抱喜不報憂,也常過度樂觀。以下是從另一方面來理解基因編輯:
1.
提高產量、抵抗環境、氣候逆境,都牽涉到許多基因,屬於數量特性,不是轉殖若干外來基因就可做到,二十年來轉殖基改並沒有做出真正成功的案例。基因編輯只改變自身的若干基因,在這方面不會比轉殖基改更有希望。反而是傳統育種在這方面經常有好成績。
2. 基編基改對於某些特性的確可以做到改變,如改變顏色、增加或減少某些成分等,但這些傳統育種也作得到。之一、之二、之三
3. 基因編輯不等同傳統育種。
4. 基編基改還可能發生環境風險
5. 基編基改會有意料外風險,所以仍須事先審核,核准上市後也應標示。
-
基編基改產品需管理的理由
19-12-01.1
美、澳等若干國家政府認為基因編輯作出來的生物體並非基改,所以不需管理。但歐盟法院裁決,根據歐盟法律,基因編輯仍屬基因改造,上市前仍須審查核准,上市後也要標示追蹤。對此,歐洲基改產業界與學者醞釀修法,來追隨美國。他們提了若干理由,如1.
基因編輯很精準,沒有副作用,與傳統育種無異;2.
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對抗氣候變遷;3.
基因編輯研發經費較低,中小公司就可進行,若需要審核,會增加成本,大公司容易負擔,讓中小企業更難對抗大公司。
對此,Dr.
Claire Robinson提出反駁。首先,倡議基編基改者表示,基因編輯的生物不會含有外源基因,然而某個基編基改無角牛被美國FDA發現含有外源基因,而且是來自細菌的抗抗生素基因。
這樣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其他生物,包括農作物,若不加審查,讓抗抗生素基因有機會擴散,可能的風險不是基改公司能承擔的。
編輯技術可以對抗氣候變遷?這也是言過其實。基因轉殖的基改技術可以轉進去好幾個基因,二十年來基改學者都說此技術可以育出高產、抗旱、耐澇的品種來應付氣候變遷。然而迄今都沒有實現,這是因為高產、抗旱、耐澇等特性不是依兩個基因所能決定,決定的因素與基因相當複雜,基因轉殖當然無能為力。那麼,基因編輯只是處理農作物本身若干個基因,因此要達到那些目標,不會比轉殖技術更有希望。反而傳統育種經由作物特性的表現來雜交、選拔,成果早已都出現了。
再者,基因編輯不加以管理對中小公司有利,這種說法好樣有點道理,因為目前是有小公司研發一系列的基編基改作物。然而深究起來,這也有漏洞。Dr.
Claire Robinson引用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分子生物學學者Dr.
Michael Antoniou的說法來加以說明。
根據Dr.
Antoniou,基因編輯的整個程序會用到許多技術,大多數的技術都具有專利,而這些專利都被大農企業掌控,例如杜邦公司就擁有CRISPR/Cas技術所需的48種專利。
基因編輯技術的專利授權可分三種,即評估專利、研發專利、上市專利。前兩者的費用低,所以中小公司容易進行研發;但商業上市的專利會就會很高,因此將來中小企業要做研發比較沒問題,但是上市的話利潤還都是回到大公司手上。Source
設在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IFPRI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在孟加拉進行試驗,其報告指出種基改抗蟲茄子Bt
brinjal 4,比起非基改的對照品種ISD-006,基改品種每公頃產出13,914.3公斤,賣出122,865塔卡幣,而非基改品種分別為10,483.1公斤與96,138塔卡。基改品種勝出。
不過這告報告參考參考就好,因為孟加拉農民的傳統茄子品種產量比Bt
brinjal 4基改種還高,這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IFPRI的試驗是拿Bt
brinjal 4與其前身,ISD-006來做比較。這其實是標準的試驗方法,因為Bt
brinjal 4與ISD-006基本上除了抗蟲基因外,其他的特性都差不多,比較能夠比較出抗蟲基因的表現。
但是這樣的試驗結果就不能用來做推廣基改的理由,因為有農民種了地方品種Atghoria,結果是每公頃產出33,180
kg,賣出398,160塔卡,扣除成本後獲利310,565塔卡。而且ISD-006品種本身不抗蟲,所以需要噴較多的農藥,但Atghoria地方品種抗蟲力高,本來就少噴藥。
就算這個農民只是個例,其結果仍可以指出,IFPRI的試驗結果不能用來作為推廣基改茄子的好例證。Source
台大學生傳系邱玉蟬副教授最近撰文《科學、政治與權力:GMO管理與風險論述》,建議我國基因改造產品的風險管理需要採納新的思維。以下引自該文:
科學家被認為是獨立客觀,科學是可以被信任的,這種欠缺模式(deficit
model)是上對下的單向傳播。後來的發展證實,這樣的風險傳播模式明顯失敗。…….。政府以理性、控制掌管的方式管理風險,已經不適用。
一個公共政策如果要實施與被合理化,在特定的社會與科技不確定的情境下,公眾參與是必需的。
科學治理應該是開放競爭論述問題的定義,超越政府的視野,去處理社會的關注與優先次序。Source
基改陣營長期以來都說反基改是反科學,卻不去正視基改具有健康風險的科學研究論文一篇篇地出現;論文結論對該陣營具有殺傷力,還會想辦法來加以污衊,這都有記載可考。
基因編輯技術出現以後,基改陣營仍然像過去一樣,強調基編出來生物與傳統無異,所以不需要管制就可以上市,上市後也不需要標示。但實際上,基因編輯技術會有意料外風險的科學證據也是一篇篇地出現,所以基因編輯所做出來的基改生物仍需要管理。以下是GM
Watch所整理出來的若干科學證據(每篇論文還有簡介,這裡省略)。
A.
基因編輯的風險與管理
1)
Eckerstorfer MF et al (2019). An EU perspective on biosafety
considerations for plants developed by genome editing and other
new genetic modification techniques (nGMs). Front. Bioeng.
Biotechnol.
https://doi.org/10.3389/fbioe.2019.00031
2)
Kawall K (2019). New possibilities on the horizon: Genome
editing makes the whole genome accessible for changes.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10:525. doi: 10.3389/fpls.2019.00525.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
fpls.2019.00525/full
B.
人體細胞經基因編輯產生意料外影響
3)
Kosicki M et al (2018). Repair of double-strand breaks induced
by CRISPR–Cas9 leads to large deletions and complex
rearrangements. Nature Biotechnology 36:765–77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bt.4192
4)
4)
Mou H et al. (2017). CRISPR/Cas9-mediated genome editing induces
exon skipping by alternative splicing or exon deletion. Genome
Biology 18:108. DOI: 10.1186/s13059-017-1237-8.
5)
Tuladhar R et al (2019). CRISPR-Cas9-based mutagenesis
frequently provokes on-target mRNA misregul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 10, Article number: 4056, 6 Sept.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2028-5
C.
植物細胞經基因編輯產生意料外影響
6)
Wolt JD et al (2016). Achieving plant CRISPR targeting that
limits off-target effects. The Plant Genome 9: doi:
10.3835/plantgenome2016.05.0047.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902801
7)
Zhu C et al (2017). Characteristics of genome editing mutations
in cereal crops.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22:38–52.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645899
8)
Tang X et al (2018). A large-scale whole-genome sequencing
analysis reveals highly specific genome editing by both Cas9 and
Cpf1 (Cas12a) nucleases in rice. Genome Biology 19:84.
https://genomebi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
10.1186/s13059-018-1458-5
D.
基因編輯牛產生意料外影響
9)
Norris AL et al (2019). Template plasmid integration in germline
genome-edited cattle. BioRxiv.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biorxiv/early/
2019/07/28/715482.full.pdf
其他相關資料GMWatch,
“Gene-edited hornless cattle: Flaws in the genome overlooked”. 9
August 2019; Jonathan Latham, PhD, “Gene-editing unintentionally
adds bovine DNA, goat DNA, and bacterial DNA, mouse researchers
find”. Independent Science News, 23 September 2019.
E.
基因編輯鼠產生意料外影響
10)
Ono R et al (2019). Exosome-mediated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occurs in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 during genome editing.
Communications Biology 2: 5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19-0300-2.pdf?origin=ppub
其他相關資料Jonathan
Latham, PhD, “Gene-editing unintentionally adds bovine DNA, goat
DNA, and bacterial DNA, mouse researchers find”. Independent
Science News, 23 September 2019.
11)
Shin HY et al. (2017). CRISPR/Cas9 targeting events cause
complex deletions and insertions at 17 sites in the mouse
genome.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Article number: 15464.
doi:10.1038/ncomms15464.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561021
Source
《欺騙的種子》的作者Jeffrey
Smithy最近發起反基改新運動「保護自然在今朝Protect
Nature Now」,製作短片,指出包括新基改技術,基因編輯在內,都有著令人意外的副作用。農藥污染自然,但是越來越多的試驗單位在進行基改技術,這會取代自然。各國政府應該好好地把關。Source
採用基因編輯新技術來創造基改生物(基編基改生物),通常不會表現外源基因,因此常被說成無法檢驗出來,用這個理由來強調基編基改不需要管控。
這幾年的研究一直指出,基編基改生物還是會有意料外的表現,健康風險仍然不能忽視,因此管控還是需要的。但基編基改產品上市後,真的無法檢驗出來嗎?
其實凡走過路的必留痕跡,縱然沒有外源基因可以檢驗,但基因編輯所造成生物體本身的改變仍然存在,只要政府要求製造者提供充分資訊,並且提供經費來進行技術開發,檢驗當然是可能的。
歐洲政府雖然尚未有此決定,但是科學家們已經開始動起來了。
今年四月歐洲基改生物實驗室組織(European
Network of GMO Laboratories,ENGL)就提出報告,討論查驗的可行性,包所所謂的「數位PCR」(見下則),而明年將會展開工作小組的會議。這些檢驗的對象除了農作物,還包括動物、微生物,但動物、微生物的檢驗需要藉助ENGL以外的專家。Source
基因編輯的基改產物其查驗比過去基因轉殖的基改產物更困難,還好檢驗的技術也已有所突破,那就是「微滴式數位PCR
(Droplet Digital PCR, ddPCR)」技術。
該技術是將樣品分成數分後,在納升(nL)的乳化微滴中,以熱迴圈儀進行PCR反應,最後再放到微滴分析儀,逐個分析每個樣品中各液滴的螢光量,並做絕對定量。這第三代的DNA檢測技術不論在基因治療,或者是基改產品的檢驗,都可以更加精準,測出更微量的DNA。
這套技術在歐洲的領先者是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國立生物學研究所的Dr.
David Dobnik。Source
1
Source 2
基因改造公司Cibus透過基因編輯技術,研發三種基改油菜,卻在網站說這是「非基改」品種。
這三種「基編基改」油菜包括減少採收前的裂莢、增強抵抗菌核病、抗雜草等,都會獲得專利保護。其中抗裂莢品系已在溫室試驗成功,明年會進行田間試驗。Source
澳洲聯邦參議院繼任將修法,可能會將基編基改生物視為非基改,而免除其管控。此舉若通過,將害慘澳洲的有機農產業。
澳洲驗證有機農地面積世界第一(2017年有3,565萬公頃,主要是有機牧場,第二名阿根廷339萬公頃),目前成長率還高達15%。但澳洲成為有機食物領頭羊的機會可能會被聯邦參議院毀於一旦。
因為有機規範將不會容忍基編基改生物,若基編基改生物取消管控,其上市會無聲無息,讓有機產品很容易受到基改污染,難以外銷到其他國家。Source
最近的論文指出,在356種雙子葉植物中,有16種具有農桿菌(圖右)轉移過來的基因,顯示這種基因的「水平轉移」還蠻普遍的。
這讓基因改造的鼓吹者興奮莫名,再度寫文章大肆宣傳這是天然的基因改造,可以自然產生,因此與採用農桿菌做出來的基改作物沒什麼好怕的。
其實2015年也有類似的論文,當時是發現番薯中也有外來基因。不過各種論證再再顯示人為的水平轉移(稱為基因轉殖)與天然產生的水平轉移,其風險程度有天壤之別。
1.
所有的動植物,細胞內的粒線體都是細菌被吞進細胞後自然形成的,這是大自然的力量,是生物自然的形成。硬要說這也是天然的基因改造的話,那我們只能說,這與大家討論的,許多學者有疑慮的人為的基因改造,在定義上、過程上、以及危害上完全不同。
2.
天然水平轉移能夠傳下來機率很低,成功的都限於某小範圍,就算一開始略有毒性,若被當地人食用,千百年下來的人與作物的演化,已成為安全的食物,而逐漸擴散到其他方給其他人吃。具健康風險的人為基改作物一上市,馬上就讓很多地區的很多人吃到,風險顯著拉高。
3.
新文章指出,就算這16種植物水平轉移了農桿菌的基因,但也常同時帶入了終止
(stop codons),因此來自農桿菌的基因再轉譯成蛋白質時,會被這個密碼子中斷。但基改作物都會轉殖啟動子基因,讓外源基因大量製造出蛋白質。Source
1
Source
2 Source
3
近年來歐盟審議基改作物的進口食用飼用許可中,歐洲議會對其中的40件,認為應予以否決,理由大多是缺乏適當的風險評估,不過歐盟執委會最後還是放行。
現在國際研究計畫RAGES確認了歐洲議會的考慮。(RAGES,Risk
Assessment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Organisms in the EU and
Switzerland)
根據RAGES的簡報,歐盟現行基改風險評估的缺失還很多,包括:
-
針對殺蟲Bt基改作物所形成的毒素,忽略其作用機制的複雜與不確定性,也沒有檢討毒素與其他物質的交感作用。
-
忽略來自細菌的Bt基因在基改作物上所表現製造出來的毒蛋白會有些變化。(但廠商的評估是細菌的BT毒蛋白)
-
可忍受除草劑的基改基因,其產品會殘留較多除草劑,但評估時都不予以考慮。動物飼料試驗所用的基改作物材料在種植時沒有施用除草劑。
-
混合抗蟲與抗除草劑的基改品系在進行評估時都沒有採用該混合品系所長出的穀物。
-
基因轉殖若影響到農作物的代謝途徑,官方評估並沒有要求代謝途徑經改變化的可能影響。
-
官方評估缺乏基改產品對免疫、生殖、腸菌叢的影響評估。
-
……
Source
新的基改科技不斷推陳出新,但是其健康風險也持續受到質疑,最新文章「Transferring
the laboratory to the wild: An emerging era of environmental
genetic engineering」也點出環境方面的疑慮。
首先提到的是美國軍方推動的DARPA計畫下的「蟲蟲盟軍Insect
Allies」,拿昆蟲作為「水平環境基因轉變媒介horizontal
environmental genetic alteration agents,HEGAAs」,用蟲做為媒介,咬作物一口,把基因編輯過的病毒透傷口傳給農作物。這個計畫雖然說是希望讓農作物受自然災害的侵襲時可以豁免,但也可能帶來基編病毒的擴散與突變,環境後果難以預料,而且很可能用來製造生物武器。
文章也指出基因偏向(gene
drive)的環境風險。基因偏向企圖消滅某種生物中的某些族群,例如雌性瘧蚊,這樣的目的雖然有其正當性,但是基偏生物(Gene
drive organisms,GDOs)的預料外後果的難以控制則不可忽視,如可遺傳的脫靶作用、編輯目標預料外引入外源基因、基因編輯工具的毒性、對象生物的產生抗性等。
再者,農藥/基改公司先正達(Syngenta,已被中國化工併購)所研發的單倍體誘編技術(haploid
induction editing,Hi-Edit™)也需要留意。
傳統的單倍體育種是把花藥進行組織培養,長出單倍個體,然後用化學誘變方法來把單倍染色體還原成雙倍,培養出正常雙倍體植株。Hi-Edit™是把透過花粉來進行基因編輯。例如小麥與玉米雜交可以產生小麥單倍體,利用基編基改的玉米花粉可以讓不易進行基因編輯的小麥也可以進行編輯。這樣的基編花粉在田間有什麼意料外結果,也要小心。
基改馬鈴薯innate所轉殖的基因產生雙股RNA,透過RNA干擾素抑制褐化酵素的產生,但其風險可能很大,以致研發者稱之為潘朵拉的馬鈴薯。農藥/基改公司已將研發人工合成的雙股RNA,用來直接噴殺害蟲。這也算是環境的遺傳工程,可會改變生物的遺傳特性,而且遺傳到後代。
最後,有所謂「滲透」技術,可以容易地將雙股RNA、蛋白質、DNA滲入細胞中,造成各種效果,這些新技術都會造成以料外後果的難以掌握,也會增加政府管控上的困難。Source
科學美國人去年年中刊登兩篇文章,指出基因編輯技術(CRISPR)有嚴重的預料外結果,研究發現基編過的細胞可能會有長出癌細胞的風險。(另見)
今年美國食藥署研究員發現另一基編技術所做出的無角牛,會代有外來基因,包括三種來自細菌的抗抗生素基因,其他研究更發現基編基改老鼠居然含有牛的基因。類似的意外情況普遍發生於青鱂魚、大水蚤、果蠅、隱桿線蟲、老鼠、酵母菌、麴黴菌,以及各類植物。這些發現再再顯示基因編輯並不精準。或者有人說技術可以再進步,達到完全沒有意外的地步。然而基因編輯號稱較省經費與時間,因此將來從事的小公司會越來越多,難保這些小公司用目前更便宜的技術來製造基編基改生物,這樣的話市面上的產品勢必置消費者於未知的風險。
因此基因編輯仍應視為基因改造,納入基改的管理制度,才是合理的作法。Source
下水污泥中居然出現基改作物中的抗抗生素基因,這是華盛頓大學新的研究所發現。
抗生素是重要的治療用醫藥,然而近年來,抗生素再也殺不死一些病菌,這些病菌已經具有抵抗抗生素的能力。此問題若不趕快補救,人類將來可能面臨無抗生素可用的窘境。
抗抗生素細菌的產生,主要是抗生素用得頻繁,讓細菌面臨天擇壓力,因此演化出具有抗性的菌株。頻繁用抗生素的地點包括醫院以及高密度飼養的畜牧場,這類畜牧場的動物容易生病,因此常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
華盛頓大學的學者指出,美國廣種基改作物可能也是來源之一。基因改造的過程通常會加入抗抗生素基因,用來篩選改造成功的細胞,不論是過去的基因轉殖,或者新的基因編輯都一樣。
美國人吃了基改食品,其中含有許多抗抗生素基因,經消化後不會完全分解,因此就或落到下水污泥中,就算經過污水站可以消滅細菌的處理,這些基因仍然可以不受影響,所以學者才測得出來。而這些抗抗生素基因會被污泥中的細菌吸收,而加強其抵抗抗生素的能力。Source
新的基改棉花籽拿去軋棉絮,所剩下的種子還可以讓人吃,但是安全嗎?
196年開始,基改棉花就上市,通常都是可忍受除草劑、抗蟲,或者兩者兼具。不過申請許可時也都是申請作為人類食用或者動物飼料。
棉籽含有油份,所以棉籽油早就有人吃。只不過棉籽有一個成分叫做棉酚(gossypol),對人類與牲畜具毒性,所以製造棉籽油時都需要先抽離掉。
現在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做出不含棉酚的基改品系,美國食藥署已經核准作為人類食用,攝取種子內的蛋白質,預計五年後上市。研究者表示先從墨西哥開始,也要向外國提出申請。
不過這個新基改棉會產生雙股RNA,讓種子中製造棉酚的酵素無法形成。這樣子的雙股RNA人吃了也可能不會消化掉,若在人體內起作用,是會有健康風險的。Source
「氣候智慧型(climate
smart)農業」口號很響亮,在現今很能打動人心,不少新科技都用此來標榜。不過口號歸口號,效果好不好、能不能解決問題,那才是重點。
過去孟山都與比爾蓋茲的基金會聯合在南非、肯亞、烏干達與莫三鼻等國發動「非洲節水玉米計劃(WEMA)」,就以氣候智慧型農業為標榜,要推「耐旱」基改玉米。
「耐旱」基改玉米是3結合三個轉殖項的MON87460
x MON89034 x NK603,按照孟山都的說法,分別可以耐旱、殺蟲與忍受除草劑嘉磷塞,特別是其中的MON87460可以產生某種蛋白質,可以確保在缺水時細胞正常,因此具耐旱能力。
不過美國農部在2012年就發現這樣的基改玉米其實效果有限,今年初的報告也指出,基改抗旱玉米確定不如非基改耐旱玉米。其實去年南非政府就否決了該品系的申請生產,南非基改作物的主管機關表示e,2014-2018年間在四個地區的田間種植試驗結果,數據根本不顯示該基改玉米可以耐旱,某些地區其產量反而更低。能殺蟲的數據也不完整,因為只有一的地點有數據,種植試驗次數也不足。
後來孟山都將案子提到上訴委員會,委員會再度否決,日前南非農業部長Ms
Thoko Didiza表支持委員會的作法。
非洲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Mariam
Mayet表示,孟山都為了促銷種子,而扭曲與操控其數據,其基改技術研究基本上是化約(簡化)了複雜環境、社會、與經濟等複雜問題,難以對付氣候變遷與貧窮。Source
目前墨西哥仍大量進口激改玉米,雖然法規禁種基改玉米,但基改污染到原生品種的事件仍普遍發生。
在六月時,墨西哥科學家、農夫、原住民。學生與社團負責人等兩百多位人士上書總統Andrés
Manuel López Obrador,要求提出命令,以建立縝密的生物安全政策,來維護原生玉米品種與其他重要作物,如:不能種基改玉米,包括基編基改都不行;在全國26,000個貧困的鄉村社區銷售食品和其他基本生活物品的公營Diconsa連鎖商都要簽約,所販賣的玉米只能吃,不可以種;進口玉米加以輾碎;強化基改生物的監測能力;改進基改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的研究;環境部提出基改生物的法規等。
這是在回應López
Obrador總統去年就職演說時所提到的諸多承諾,包括基本糧食能自給、不開放種基改作物等。而NGO組織「生命的種子」、「無玉米就沒國家」的領導人Adelita
San Vicente Tello可望進入內閣工作。
「生命的種子」也要展開消費者宣導活動,讓國民了解原生品種在營養、文化與農村經濟上的重要性,願以用較高的價格來買,讓農民願意回來種原來的品種。
但是民間團體的呼籲仍面臨嚴重的考驗,因為商業團體根據新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仍舊陸續推動基改作物,包括放寬進口的基改污染標準等。Source
廣種基改黃豆做外銷是若干南美洲國家重要的外匯來源,在玻利維亞其比重佔了10%,阿根廷約25%,在巴拉圭則是過半。來這些國家投資種黃豆的外國大農企業卻毫關心其後遺症,他們在巴西還比較小心點,而全球的關注集中巴西森林,對此地的情況反而較少關心。
大查科(Gran
Chaco)森林62%在阿根廷,25%在巴拉圭,12%在波利維亞,剩下的1%在巴西,其中阿根廷國家公園就面臨大豆與畜牧業開發的危機,在1985-2016之間森林面積就減少20%,一塊塊正方形的開發區在衛星圖像上簡直怵目驚心,大型的食蟻獸、長毛的犰狳、貘、與巨嘴鳥、南美洲虎都受到滅絕的威脅。Source
歐盟執委會準備同意放行三件基改作物產品的進口使用,但歐洲議會予以以反對。歐洲議會同時也與執委會討論基改產品核准程序上的瑕疵,對此,議會是提過好幾次了。
議會表示,可以忍受除草劑的基改作物會提高除草劑的使用,可能導致其產品中除草劑的殘留增高。這些基改作物在南美洲廣泛種植是引起森林大火的關鍵致因。
最近全歐盟調查顯示,超過90%的受訪者認為,與全球去森林有關的產品,不應該在歐洲販買。Source
按,這三件基作物在我國都已經核准進口,包括MZHG0JG
(先正達:
耐除草劑基改玉米)、A2704-1
(巴斯夫:
耐固殺草基改黃豆)、與MON
89034 (孟山都:抗蟲基改玉米,但經常混搭耐除草劑的基改轉殖相,我國核准進口這樣的基改玉米就有25件)。
日本將跟隨美國的腳步,對於基編基改食品不進行強制性管理,上市時可能採取自願標示。內閣府消費者委員會的食品標示次委員會開會時,消費者廳一位官員表示,這是因為基因編輯出來的農產品,與一般的農產品之間無法用科學方法來檢驗區分,若強制要求規範,無法揪出違反者。
不過有委員表示,就算要採自願標示,也應該有方法提供消費者一些資訊。若干參與開會者要求厚生勞動省確保基編基改生物研發者事先報告其產品,該省官員表示會訂定程序,提供廠商預先諮詢並告知需要繳交報告,未能繳交者將公佈廠商名稱讓社會大眾知曉。若證實該基編基改食品的成分會引發過敏或其他有害健康者,也會要求廠商提供報告並改變其成分。
對此,每日新聞的社論認為日本消費者對於這個新的技術不清楚,容易引發混淆,就算如此,也有40%的民調受訪者表明不願吃基因編輯食品。就算採志願標示,政府也應該能夠讓不想買到、吃到消費者能夠避免。Source
1
Source 2
按,基因編輯食品並非無法檢驗,只要開發者提供足夠的資料,還是可以檢測得出來。
對於基因編輯技術處理出來的作物,研究者以及企業咸認為是很精準的處理,不會有意料外的後果與風險,因此不應視為基因改造生物。美國食藥署認同此說法,因此其政策乃為不需經過申請審核,就可以直接上市。
但歐盟認定基因編輯技術仍屬基因改造,上市前後都需要管控。(按,第一代的基改作物是進行基因轉殖,把人造的DNA「構築體」轉入農作物,能夠產生外源蛋白質,或者雙股RNA,可稱為『基轉基改』,第二代的基改作物是進行基因編輯,把構築體轉入農作物,可以處理特定基因,可稱為『基編基改』。)
歐盟的處理態度是正確的,因為基因編輯還是會發生意料外的後果,這其實一開始就不斷有研究論文指出來。Jonathan
Latham博士這篇文章報導了基因編輯處理出來的動物,其意料外的後果還蠻驚人的。
基因編輯的過程同樣將人造的外來DNA做成構築體,用等同基因轉殖的技術塞進去作物的染色體,所不同的是在『基轉基改』作物身上,外來的構築體一直存在,並且發揮其作用。不過在基因編輯程序上,當編輯的結果出現後,構築體的功能就結束,不需要再存在,因此後續的工作,會用傳統育種方式把構築體拿掉,所得到的『基編基改』作物染色體上照道理就不會有構築體。
但是上個月美國食藥署的研究者就發現,基因編輯作出來的無角牛,其染色體居然還存在來自構築體上,三個細菌的「抗抗生素」基因,顯然構築體沒能全部剃除,也就是說基編基改無角牛還是含有外來的基因,還是有基因轉殖的結果。
也就是說,這個基編基改無角牛將來生病,用來治病的安比西林、新黴素、卡纳霉素等抗生素,就可能無效。
根據Latham博士,基編基改生物還是含有轉殖來的外來基因,並不限於無角牛這個個例,這在青鱂魚、大水蚤、果蠅、隱桿線蟲、老鼠、酵母菌、麴黴菌,以及各類植物都可看到。
基編基改生物身上的外來基因,可能來自構築體本身,如前述無角牛的情況。但也可能來自遺傳工程的程序。例如基編基改老鼠居然發現含有牛的基因,追查結果,原因是在做老鼠細胞培養的時候,會用胎牛血清來培養細胞,而這個血清中就含有牛的DNA,而被老鼠細胞吸收,鑲入其染色體上。
所以Latham博士說,基因改造用的技術名詞「基因編輯」,編輯這個字與一般人說的「編輯」是不一樣的。
(延伸Latham博士的說法,一般的編輯是指把一句話中間特定的某個字刪掉,但基因編輯雖然刪掉那個特定的某個字,卻可能也會刪掉其他的字,或者塞進去不相關的字)
按,當然基因編輯技術可以更加精煉,農作物更可以用回交的方法,想辦法除掉外來的基因,但能否有百分之百除得去,那可不一定。比較嚴謹的公司,所做出來的基編基改生物或許問題較小,但是也會有公司是比較草率的。因此,基編基改生物當然也需要先經過審核,通過後上市時還是要貼基改標示。Source
Friends of
the Earth與Logos
Environmental發表新報告《Genetically
engineered animals from lab to factory farm》,指出基因編輯技術正在創造出基改動物,但基因編輯技術根本不精準,常帶有預料外風險,風險還蠻大的。而此技術也會讓農企業更有掌控能力,讓工業化飼養業更快引發氣候變遷。我們應該轉向生態漁畜業系統,還恢復、保持生物多樣性,確保民眾的健康。政府也需要預警原則來加以管理把關。
本報告共41頁,引用的文獻高達264篇,蒐集不少基編基改動物預料外後果的科學論文。
Source
英國Oxitec公司製造基改埃及雄性斑蚊,表示野放後可以把埃及斑蚊的族群降低到10%,避免發生登革熱。
其理論是基改雄蚊與野外雌蚊交配,後代會帶有轉殖基因,還沒長到可以成熟具交配能力之前就死掉,因此埃及斑蚊的數量會大幅度降低。
該公司先後在馬來西亞、巴拿馬、開曼群島等若干國家進行野放試驗,迄今都沒有成功。
實際的釋放發現,基改雄蚊與非基改雌蚊較配產生的後代,不一定會死掉,有3%的後代,仍然可以活下來。
自然雜誌的Science
Research期刊在9月10日登載一篇論文,指出那些後代不但可活到生殖年齡,與野生蚊交配後,後代還帶有部份轉殖基因。
這篇論文引起Oxitec公司極度不滿,要求期刊讓原作者改正,迫使期刊在論文上表示「這篇論文的結論引發批評,原作者會予以考慮」。
其實原作者只提到基改蚊後代與野生蚊交配後,可能因雜交優勢而長得更為強勢,因而強調在釋放基改蚊要進行調控,來檢驗有沒有預料外的後果。
但基改公司認為,該論文結論這樣寫,會引發外界認為「長得更為強勢」表示蚊子後代更能夠抵抗殺蟲劑,或更會傳染疾病。Source
兩則報導:之
一
之二
基改埃及斑蚊的過去報導:之一
之二
(我是覺得原作者的結論本來就是應該那麼寫,基改公司這樣過度反應,未免太超過了)
孟山都公司左手把可忍受嘉磷塞除草劑的基改種子賣給農民播種,右手把那個除草劑賣給農民用,種子出售時還要求農民簽契約,只准用孟山都的品牌年年春,不可以買其他廠商的嘉磷塞除草劑。兩手賺可說是相當成功的商業模式,但公司的經營策略卻也促成了前路透社食農記者Carey
Gillam寫出這本擲地有聲的書:
《基改之王孟山都的遺產》。
在假新聞充斥媒體、網路的時代,本書揭發孟山都的操控伎倆,讓讀者體會到資訊背後的真相,能夠得到2018年環境記者學會(SEJ)第17屆年度環境報導的「瑞秋•卡森專書獎」,可說名至實歸。
全文見: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190910.html
在本月底「加拿大海產展覽會」開幕之前,加美兩國民團呼籲漁類養殖、海產業界抵制AquaBounty的鮭魚卵,以避免愛德華王子島鮭魚養殖的基改污染,因為該公司生產一般鮭魚卵的設施,也是與生產基改鮭魚卵的場所。若在海洋鮭魚箱網飼養該公司的一般基改鮭,萬一發生基改污染,所長出的基改鮭會危及處境已經很慘的野生鮭魚。Source
《番茄一號》的作者談基編基改:無角牛居然帶有抗抗生素的基因。
Belinda Martineau
博士替基改公司Calgene做出,並在1994年率先推出全球第一個上市的基改作物,Flavr
Savr
番茄。在研發過程中她看到不少缺失,逐漸由遺傳工程的信仰者轉變成批評者;該基改番茄在上市後也不了了之。從她的大作《番茄一號》可以體會出為何有此轉折。現在她經營部落格Biotech
Salon,繼續討論生物技術。
本月初她刊登一篇文章:「基因編輯有額外DNA的問題:再一次的似曾相識」(Gene
editing’s
extra DNA problem: Déjà
Vu all over again)。這篇文章討論基因編輯產生的基改無角牛帶有抵抗抗生素的基因。
基改番茄Flavr
Savr
是用基因轉殖技術做出來的「基轉基改」植物,雖然Martineau在2001年出書,警告該技術有不可預料的風險,但是基改企業與其他研究者從1990年代開始,都一直堅持「基因轉殖比傳統育種更精準,沒有其他副作用」的一慣說詞,就算基改有風險的研究報告陸續出現,也面不改色。
直到基因編輯技術在2010年代開始有了產品,他們才改口承認基因轉殖較不精確,會有預料外風險,但是又把基因編輯捧上天,說這新技術像剪刀一樣精確,也沒有預料外風險,而且編輯過程所用掉的「工具」並不會留下來,根本像傳統育種一樣,所以基因編輯出來的產品不用管理。
美國政府就相信這樣的說法,因此官方的立塲是基因編輯不屬於基因改造,不需要信政府申請審核就可以直接上市。反之,歐洲法院解讀歐盟法律對基因改造的定義,宣判基因編輯就是基因改造,仍須經審核通過後才可上市,上市時也需標示。(因此可稱為「基編基改」生物。)
其實基因編輯產品還是有預料外結果,這方面的學術論文一篇一篇出現。最新的一篇是美國食藥署(FDA)研究者寫的,其內容尤其引起關切。
美國Recombinetics
基改公司用基因編輯技術TALENs
做出無角的牛,並於2016年發表相關學術論文於Nature
Biotechnology。FDA專家取得資料與材料後進行檢測,發現該基編基改無角牛除了被編輯的基因(因此不能長出牛角)外,一條染色體還帶有來自細菌的抗抗生素基因!
FDA專家已將結果寫成論文,先放到bioRxiv
供大家檢視。這引起高度重視。
其實基因編輯的技術過程與基因轉殖差異不大,在農作物都是(1)
用遺傳工程將若干DNA合成構築體、(2)
組織培養分離出細胞,做出原生質體、(3)
將構築體打入原生質體的DNA、(4)
將處理後的原生質體還原成基改植株。在動物當然直接拿細胞來進行。兩者的差別在於「基轉基改」個體的染色體會鑲上構築體,產生外源蛋白質;或者產生外源雙股RNA,該雙股TRNA會讓基改個體無法產生某種自身的蛋白質。
「基編基改」個體不會產生外源蛋白質或雙股RNA,但是會編輯特定基因,直接讓該基因不再能夠產生某種自身的蛋白質。而且鑲在染色體某個位置上的構築體在後代會被剔除掉。就是因為基因編輯技術針對特定位置作用,而且構築體將來可拿掉,所以基改企業或學者會說此新技術很精準,無後遺症。
但是,他(她)們錯了,不少證據已經指出基因編輯不但處理到特定基因,也會意外地「編輯」到其他基因。更嚴重的是,處理了特定基因,剪掉基因許列一小段密碼後,細胞會自動把剪斷的接起來。問題在於所謂自動接起來,完全看細胞本身怎麼做,科學家根本無法干預、控制。
前面所提美國FDA專家的發現,證實人類還無法掌控基因編輯技術。照道理,基編基改無角牛的染色體已經把構築體(圖a)拿掉,但FDA檢驗卻發現成對染色體中,有一條是看不到構築體,另有一條卻還有片段殘留在DNA上
(圖c),而且是可以抵抗康納黴素、新黴素、與青黴素等三種抗生素的基因。所以FDA專家在文章中提到,基因編輯技術還是有盲點、有待突破。
(番茄一號)
Martineau
指出,包括基因編輯在內,所有透過遺傳工程,在實驗室內做出來的產品,其管理都需要基於這個事實:我們都尚未透徹了解。她表示,這個研究應該可以讓FDA同意,生技企業用這些基因編輯新技術開法產品,須要更多的管理,不是Recombinetics公司說的少點管理。
「再一次的似曾相識」,Martineau
博士這樣寫出來,她的心中大概五味雜陳。基因轉殖時代的基改專家犯了錯誤,現在他們又犯了同樣的錯,真是似曾相識啊。Source
《基改之王孟山都的遺產》一書的副標題是:
因為基改種子賺大錢的除草劑、腐敗的科學,以及孟山都操縱政府炮製的致命謊言。本書翻譯自Carey
Gillam 2017年出版的《Whitewash:
The Story of a Weed Killer, Cancer, and the Corruption of
Science》。
我替本書寫5000字的導讀,包括背景知識與各章的簡介,後面還加上英文版2017年出書以來發生的重要事情。
各章的簡介如下:
第一章報導嘉磷塞致癌官司,也寫出醫界、流行病學界對於嘉磷塞健康風險的看法,以及孟山都面對司法案件的回應。
第二章詳述嘉磷塞除草劑發展、風行、被譽為百年難見且近乎完美產品的經過,也點出了美國環保署的輕忽其健康風險。
第三章進一步指出孟山都如何透過基因改造種子來推銷,創造嘉磷塞的業績。
第四章則從著眼於農業的角度轉移到消費者,敘述在美國農部、食藥署置之不理、消極以待的情況下,民間與若干政府單位進行各項食物、人體、與環境嘉磷塞殘留量的檢測,以及旅美學人呂陳生在內,若干流行病學者的擔憂。
除了人類健康,嘉磷塞對環境的影響還不小,造成超級雜草、危害土壤微生物、導致嚴重病害、以及讓帝王斑蝶消失等,都詳細寫在在第十章。
美國本土之外,Carey
Gillam還描述嘉磷塞分別在夏威夷(第七章)、阿根廷(第八章)、與歐洲(第九章)所引起的騷動。
第五、六兩章可說是本說書的核心,第五章揭發孟山都操控美國環保署的內幕,第六章分別描繪出被迫害的與被利用的科學家。
第十一章提到農業部與食品藥物管理署的施政也一樣偏重企業甚於消費者。還好作者在最後一章開了一門窗,點出了人類應該走的方向。翻譯書的資訊
倫敦在6月18日舉辦了大型的圓桌會議,邀集歐洲動物生技學者、倫理學者、獸醫師、其他學術界、宗教組織、決策者等聚集一堂,討論「基因編輯技術」在農業用動物的應用。討論主題包括1.
是否需要基編基改動物、2.
倫理與哲學考量、3.
基編基改以外的選項、4.
關於風險評估與監控。三十七頁會議的手冊也可下載。
由於參與者來自各方專家,所以討論的結果有許多處無法達到一致結論,但大家有共識的地方在於1.
基因編輯技術能夠用在農用動物之處可能相當有限、2.
不論現在或將來,對於消費者的健康保護以及信心建立而言,基編基改技術與產品的管控是很重要的。Source
南非政府正在考慮是否准許可忍受2,4-D除草劑基改玉米的種植上市。這個轉殖項是Corteva公司所提出。
杜邦(DuPont)與道禮(Dow,陶氏)在2018年合併,重組後再依產業分成DuPont、Dow、以及專供傳統與基改種子與農藥的Corteva等三家公司,原來的兩個招牌還是健在。
民間團體非洲生物多樣性中心(ACB)發表聲明,建議南非政府要謹慎從事,不要輕易就核准。理由是正式生產後會大幅增加2,4-D除草劑的用量,而該藥劑是具健康風險的。而且根據Corteva自己的比較試驗數據,非基改玉米的田間表現比這個抗2,4-D基改玉米轉殖項還更佳。他們要求政府好好執行尚未進行的環境風險評估。
Source
按,南非從2005年開始種基改玉米,2012年達最高峰290萬公頃,其後略降,2018年約270萬。
反對孟山都基改種子與農藥的美國婦女組織Mom
Across America (全美媽媽)在2013年寫公開信給當時任孟山都執行長的Hugh
Grant,列舉科學證據顯示嘉磷塞除草劑與癌症的關係,並且表示反對販賣可忍受嘉磷塞的基改種子。
現在因為嘉磷塞致癌官司的緣故,律師團取得相關秘密文件,過去孟山都等不堪的行為陸續曝光。新的資料顯示,孟山都針對「全美媽媽」的信函也有所反制動作。
任職孟山都的Dr.
Daniel Goldstein
就在電子信函中表示他連續七天把「全美媽媽」K得滿頭包。公司顧問,伊利諾大學的Bruce
Chassy教授也致力於攻擊全美媽媽,不過喬治亞大學的Wayne
Parrot則表示不要攻擊媽媽們,「就算她們很笨」。他表示應該去攻擊有機產業,他的攻擊方式是宣稱全球媽媽的信函是有機產業出錢的,這當然是謊言。Source
另參考:學術醜聞:孟山都的大勝利,代價是學術倫理的淪喪
基改企業出資的宣傳機器Genetic
Literacy Project最近指出,由於1996年開始上市的基改種子已經專利到期,所以農民可望買到便宜的基改種子。
這個GLP作為傳聲筒是很稱職,但真是一派胡言,擅用專利賺錢的大公司,怎可能允許不賺專利的錢?他們總是有辦法讓買者付出更多的錢,基改種子也不例外。
其實美國種了能忍受嘉磷塞除草劑基改作物,多用了嘉磷塞後,在十多年前有些雜草就逐漸產生抗性。當時有人預言基改種子會被淘汰。但是基改公司就推出可以忍受兩種除草劑的新基改種子,要農民噴兩種除草劑來有效地殺光雜草。這些新的基改種子當然會去申請新的專利,因此最早的基改種子喪失專利保護,基改公司根本沒在怕,因為種子失效,他們就推出新的,繼續享有新專利,而且還多賣了一種除草劑。
那麼可以忍受兩種除草劑的基改種子會不會也逐漸失效呢?當然也會,所以已經被拜耳併吞的孟山都做出最新的基改種子MON
87429,一口氣可以忍受四種除草劑,即2,4-D、固殺草(glufosinate)、汰克草(dicamba)、與快伏草(quizalofop),目前正向加拿大政府申請上市許可。
對此,民間團體呼籲政府要徹底的審查其風險評估,不只是各別農藥的風險,更應該合併考慮。(所謂雞尾酒效應吧)Source
歐州法院根據歐盟法規,確認基因編輯技術屬於基因改造,這引起基改企業與學者的不滿,發起修法運動,企圖從法律管道把基因編輯排除在基因改造之外。
根據倫敦郵報的報導,他們所用的策略之一是找歐盟以外的學者,他們找到的包括蘇俄的兩位,Alexander
Panchin與Mikhail
Gelfand。
Mikhail
Gelfand是蘇俄資訊傳播問題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Problems)的主任,Panchin是年輕的科學家兼部落客網紅,也任職於該研究所。這兩位在蘇俄是有名的基改鼓吹者。
蘇俄政府在2014年準備禁止基改種子時,他們兩位聯合其他學者寫信鼓吹發展基改科技。下議院(State
Duma)在2016年審查該法案時就面臨很大的壓力,輿論就引用美國學者以及這兩位所寫的文章來反對立法。不過「全國基因安全協會All-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netic Safety」也展開反擊,認為該研究所與Panchin的觀點偏差,所提供的資訊並不客觀。該年六月時國議終於通過法案,在境內全面禁止基改動植物的育種與生產,不過純研究是可以的。
但Panchin仍持續在歐洲發表支持基改的文章,而Gelfand更參與歐洲若干學術期刊的編輯任務,顯然基改企業繼續想讓他們在歐洲發揮作用。Source
基改公司的門面,ISAAA每年都會出版去年的全球基改作物種植情況。過去都在二三月就發表,這幾年基改面積增加有限,每年越拖越晚,今年直到八月才出爐。
基改作物全球栽培面積的地理分布。2018年全球基改作物種植面積為1.917億公頃,2018比2017只增加0.91%,增加幅度為歷年來第二低,僅次於2015年。近年來每年增加幅度分別是3.61%
(2014)、-1.03%
(2015)、3.00%
(2016)、2.56%
(2017)、0.91%
(2018)。
全球基改作物栽培的分布,88.54%在美洲,亞澳地區9.94%,而中東與非、歐洲僅佔1.52%。顯然都集中在大農制地區。
全球26個國家種基改作物,比2015年的28國少了兩國。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等基改
五強就佔了91.1%的面積。除了五強,面積較多的還有巴拉圭(2%)、中國(1.5%)、與巴基斯坦(1.5%)。五大國之外,其餘的21國是宏都拉斯、哥倫比亞、智利、巴拉圭、烏拉圭、玻利維亞、墨西哥、哥斯達黎加、中國、菲律賓、澳洲、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越南、印尼、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南非、蘇丹
、史瓦帝尼等。
主要基改作物全球栽培面積,依作物分,大豆、玉米、棉花、油菜五大基改作物各佔全球基改作物面積的50.1、30.7、12.9、5.3%。比契2017年,2018年大豆增加較多,油菜其次,玉米減少。
基改作物主要轉殖特性全球栽培面積,抗除草劑、抗蟲、多抗(除草劑與蟲)特性的全球基改作物面積,各約佔46、12、42%,其餘0.1%為轉殖其他特性的基改作物。圖見:http://gmo.agron.ntu.edu.tw/product/crop2018.htm
山都公司左手把可忍受嘉磷塞除草劑的基改種子賣給農民播種,右手把那個除草劑賣給農民用,種子出售時還要求農民簽契約,只准用孟山都的品牌年年春,不可以買其他廠商的嘉磷塞除草劑。兩手賺可說是相當成功的商業模式,但公司的經營策略卻也促成了前路透社食農記者Carey
Gillam在2017年出版擲地有聲的書《Whitewash:
The Story of a Weed Killer, Cancer, and the Corruption of
Science》。其翻譯本在九月就會在我國提早上市,據說因為書局端一直在問,出版後可能會暢銷吧。
這本書得到2018年環境記者學會(SEJ)第17屆年度環境報導獎項中,「瑞秋卡森專書獎」的首獎。
加州校工Dewayne
Johnson告孟山都的嘉磷塞讓他罹癌勝訴,2018年官司時間暴露出來許多孟山都的秘密文件,衛報最近指出,孟山都透過其「資訊整合中心」,花很大力氣與時間,設計20多個動作,來多方夾攻作者:
例如在出版前就計劃一系列的動作,例如撰寫「談話要點」,安排(看起來像不相干的)第三方來批評該書,並且要買孟山都產品的農企業與農民如何去張貼負面的評論。此外也付費給穀割,讓大家用孟山都、嘉磷塞、Carey
Gillam關鍵字搜尋時,會跳出批評該書的文章。孟山都公關內部也在討論對路透社施壓,派給Gillam其他工作。Source
沒錯,上網查一下Carey
Gillam, glyphosate, Monsanto這三個詞,除了對書的介紹,還可以看到許多批評她的文章。
有家電台訪問作者凱莉•吉拉姆Carey
Gillam這本書,讓她娓娓道來如何開始食農記者生涯,如何而能揭發農大企業的不堪,又如何受到打擊。半個小時的錄音檔,又附有全部文字,很值得一聽一看:
黑龍江是中國最大的非基改大豆生產基地,但是根據中國的食物主權網站,2015年9月,《中國經營報》報導黑龍江違反偷重基改大豆的情況嚴重,播種面積或已達10%。因此2016年12月,黑龍江省修改《黑龍江省食品安全條例》,禁止種植基改玉米、水稻、大豆等糧食作物,而從2017年5月1日起,全省就開始徹查基改濫種。過了3個月,該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進一步要求銷售基改食品設立專櫃,同時加強檢測食品中的基改成分。
根據2018年2月的《哈爾濱2018年農業基改生物安全監管工作方案》,今年哈市將加強種子監管,在備耕期間全面排查封堵非法銷售基改種子的地下管道。檢測玉米種子、大豆種植田,若發現基改立即剷除。綏化市政府有有類似工作。
農民偷種基改大豆,但根據該報,種子來源仍是謎。種子來源可能有兩個管道:一是跨國公司賄賂官員或商人,私下販售基改大豆給農家種,要不就是科研院所基改大豆研究人員有計劃地擴大種植面積。Source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高級專員辦事處根據「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一項任擇議定書」裁定,呼籲巴拉圭針對施用農藥而毒害人民與水源、土壤、食物的行為,需要展開有效的、全面的調查,然後起訴應該負責的人,全額賠償受害者,並在發行量高的日報刊印披露。
農企業在巴拉圭東部的卡寧德尤省(Canindeyú)廣種基改大豆,猛施農藥,導致當地小農家庭成員出現嚴重疾病,溪水無法使用,果園等作物嚴重遭殃,禽畜死掉。
巴拉圭法院曾認為環境部與農業部的種苗植物健康品質管理處沒能執行其保護農民健康權與環境權的任務,因此核發「權利保護上訴Recurso
de amparo」來進行補救,包括農藥施用處須要設置緩衝區來與居家與水道隔絕。可惜並未能執行,農藥傷及農家與環境的情況依舊如故。因此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認定巴拉圭違反人權。Source
政府給計畫研發基因編輯創造出來的基改作物(基編基改)前,要小心技術背後的專利問題。
由於技術專利的關係,基因改造產業這二三十年來集中於幾家大公司手上。不但過去的基因轉殖如此,新興的基因編輯也一樣。杜邦道禮兩公司合併後分出來的Corteva公司據說已經與CRISPR/Cas相關技術的專利擁有者簽下契約。根據歐盟執委會去年年底的一個會議,該公司已經將48個關鍵專利結合為一大的專利集管(patent
pool),各公司要以基因編輯來賺錢,非得用到這些專利不可。透過掌控,該公司將成為國際專利的壟斷者。
尋找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的資料庫,杜邦+道禮申請關於基因編輯的世界專利已高達約60件,拜耳(+孟山都)約30件,Calyxt約20件,其他如先正達、巴斯夫等大廠也都有在申請,連較小的Rijk
Zwaan、KWS也一樣。在動物方面,英國的GENUS也已在申請基因編輯的專利。Source
看起來,我國的研究策略最好是研發關鍵技術去申請專利,不需要做基編基改。
中國學者賀建奎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處理人類胚胎,希望長出能免疫於愛滋病的孩子,引起全球軒然大波,學術界指出其後遺症相當大,也違反學術倫理,以及牴觸其他40多個國家的法律,中國因此禁止再進行類似研究。
不過還是有若干鉅富支持此類研究,包括艾普斯坦(Jeffrey
Epstein)、Peter
Thiel、Sergey
Brin等在內,也有研究者說希望用基因編輯創造出合乎要求的下一代,包括身高、顏色、音樂能力、智力等。這簡直是納粹式的優生學了,不但物化兒童,還可能進一步加深社會不公。
作者認為,看起來,哪些基因編輯可以做,哪些不行,不能夠單獨依靠科學家的自律。Source
基因改造科技在基因轉殖時代(基轉基改),很多從事基改研發的人都說,傳統育種不精準,基因轉殖只轉特定基因,所以比較精準。雖然不少研究指出隨機插入外來基因的方式造成很多意料外結果,根本不精準,但是他們一再重複講基改很精準的話。
基因改造科技進入基因編輯時代(基編基改),這些人就改口,承認基因轉殖是有意料外結果。不過他們會說,基因編輯就好像剪刀,只剪掉DNA特定的位置,不會像基因轉殖那樣亂槍打鳥,所以就是很精準,還稱為是「新興精準育種」呢。
這次他們又錯了,因為科學證據指出,基編基改意料外結果還是不少。
其實基編基改動物的例子也不少,為了讓豬後腿長得壯大,賣得錢比較多,因此用基因編輯的方式,把控制肌肉的生長,讓後腿不要長太大的基因關掉,真的創造出「肌肉豬」來,不過,意料外的風險也出現了。
這篇報導直接證實基因編輯的確會造成意料外結果。
Recombinetics公司用基因編輯作出長不出牛角的乳牛,還申請專利。不過美國食藥署的研究員拿這無角年來進行試驗,發現除了目標的基因被編輯以外,還意料外地插進去一段構築體的基因。文章中指出,多數基因編輯的研究報告可能都忽略了這個意料外的現象。他們也搜尋了其他人的研究報告,發現不少文章都指出,在基因編輯的目標基因的位置,或者附近,都會出現複雜的基因組重新排列組合,包括一段序列的插入、剔除、倒置、以及一般標準分析方法測不出來的染色體易位。
所以不要再說基因編輯很精準了。Source
按,雖美國食藥署的研究員有這重要的發現與認知,問題是美國政府已經認定基因編輯很精準,所以不算基因改,其產品不用審查就可上市,上市時也不需標示。研究員的發現有足夠的力量來回天嗎?
看來。歐洲法院認定基因編輯還是基因改造,是比較正確的。基因編輯的產品不一定有問題,但也不排除有問題,所以仍需視為基因改造來管理。
那麼,動物是如此,農作物也應該一樣吧?
有意思的是,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基因表現與治療組(GETG)」主持人,Dr.
Michael Antoniou說,「在醫學研究社群內,大家都認為基因編輯技術就是基因改造技術,技術過程與產品都會有風險,需要進行嚴格的管控,但是農業研究者卻要求不要管控基因編輯」。Source
可耐受嘉磷塞除草劑的基改作物播種了之後,勢必更常使用除草劑,某些雜草會因此演化出嘉磷塞殺不死的特性,這其實也不足為奇。最厲害的抗性雜草就是長芒莧(Palmer
amaranth)。
抗嘉磷塞雜草出現,就意味著原來的基改技術失效。基改作物剛出現時,在中噴施嘉磷塞除草劑,會殺光所有雜草,但作物不會受影響。抗性長芒莧出現後,噴施嘉磷塞雖然作物無恙,雜草卻也殺不死。農民當然不會想要。
基改公司很利害,為了繼續賣基改種子,就轉殖入兩個基因,讓農作物可以同時忍受兩種除草劑,農民種下種子,只要噴施兩種除草劑,就可以有效地殺光所有雜草,包括不怕嘉磷塞的長芒莧,公司還比以前多賺一種除草劑。這另一種除草劑有的是用2,4-D,有的是用汰克草(Dicamba)。這兩種除草劑其實毒性比嘉磷塞還高,除草效果也較差。
不過,基改大企業還是贏不過大自然,現在已經有好幾個地區發現,長芒莧再度演化出兩種除草劑都殺不死的抗性個體了。面對這個新局面,將來的農民怎麼辦呢?
美國農藥公司FMC
Corporation的技術主管Drake
Copeland表示,可在除草劑之外,加上覆蓋作物的種植,以減少雜草的滋長。農藥基改公司巴斯夫(BASF)的技術銷售主管Daniel
Waldstein也同意覆蓋作物的作法,還加上建議用輪耕的方法減少雜草。Source
*************************
(唉啊,再生有機農法的重點中不就有種植覆蓋作物、輪作嗎?)
此外,多用了汰克草還產生另一問題,傷到鄰田引起許多法律糾紛:Source
面對長芒莧演化出可抵抗兩種除草劑,基改企業會不會一口氣製造出可以抵抗三種除草劑的基改作物呢?
最好不要,因為可產生三種殺蟲Bt毒蛋白的基改作物,種了以後,害蟲也已演化出可以抵抗那三種Bt毒蛋白的抗性個體出來:Source
殺蟲基改作物種了後,個體上會製造出Bt殺蟲毒蛋白,特定的害蟲吃了會死掉,稱不用在噴殺蟲劑。然而廣泛種殺蟲基改作物,整個田區好像篩選一樣,會對該Bt毒蛋白有抗性的害蟲就會出現,讓該殺蟲基改作物失效。
於是基改公司轉殖兩種Bt毒蛋白的基因,作物體內會產生兩種不一樣的毒蛋白。公司認為同時會產生兩個突變的機率相當低,所以害蟲就不會再產生抗性。沒有到2013年的學術論文就指出,已經出現抗性害蟲,不怕兩種毒蛋白同時出現了。
夜蛾科的Helicoverpa
zea會危害玉米與棉花,因此稱為玉米穗蟲、棉鈴蟲。基改公司不信邪,因此發展出可製造三種Bt殺蟲毒蛋白的基改玉米(Leptra、Trecepta)與棉花(Bollgard
3、TwinLink
Plus、Widestrike
3),但是最後抗性害蟲仍然演化出來。
業者想到另一種毒蛋白,是蘇力菌營養期分泌的毒蛋白(VIP),有別於Bt毒蛋白。有人說這是殺蟲毒蛋白的終極武器。先正達公司就做出了可產生Vip3A毒蛋白的基改棉花(Vipcot)
基改玉米(Viptera),但現在昆蟲學家也發現已經有抗性害蟲出現。
學者認為三種Bt毒蛋白或者Vip3A毒蛋白現在或許還有效,但裂縫已經出現,因此農人要特別小心。
先正達則表示,Vip基改玉米、棉花應該沒有問題。Source
美國有機驗證準則受到企業的影響太大,連農業部長官都表示,希望能讓有機準則把基改產品納入可用資材。
有機四大準則,健康、生態、公平、謹慎的最後一項謹慎,指的是對於新科技的採用要相當小心,因此尚無法排除健康環境風險的基改生物,在各國規範中,都是直接寫在規範內,不得使用的。
不但美國人反對,其他國家也需要發聲,來鞏固這個防線。Source
1
、Source
2
澳洲唯一的島州,叫做塔斯馬尼亞州。塔州從2001年開始就禁種基改作物,去年年底檢討的結果,認為值得繼續維持禁令。因此農業局長昨天已宣佈,禁令延長到2029年。
塔州農民組織TFGA對此表示歡迎,認為維持非基改農區的形象,有利於農產品外銷歐洲。Source
波多黎各是美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自治邦,經濟情況極差,85%的糧食來自美國本土,但是其南部的農業重鎮,胡安娜迪亞斯(Juana
Diaz)卻已經是孟山都(被拜耳吃掉的那一家)與其他基改企業的重要採種區,生產基改棉花、黃豆種子銷到其他國家。
根據國際媒體AJ+
的報導,孟山都雖然財力雄厚,但仍然與當地小農一樣,享受90%的免稅,灌溉水也免費外,竟然還拿到約300萬美金的工資補貼。然而當地人卻因為大面積種基改作物,而遭受農藥的傷害。Source
按,這不就是夏威夷的翻版嗎?之一、之二
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系統從今年開始,增列「飼料用基因改造大豆」的號列,可說不簡單,這要感謝蔡培慧、陳曼麗兩位立法委員的關心協調,以及農委會、食藥署、財政部關務署等單位的費心設計。
自從田秋堇以及林淑芬、尤美女等委員在立法上的努力,2014年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修法時將基因改造產品列入法律管理後,進一步要求海關將基改與非基改產品分別列號。總算於2014年底開始,首次可查到基改產品與非基改者個別的進口數兩與價值。過去我國進口多少基改、非基改的黃豆與玉米,都無從海關資料得知。
過去我國每年消費者吃下去的黃豆製品約20萬噸,其中約18噸都是由進口的「統豆」挑選出來完整的「選豆」加工而成,這些統豆都是裝進整個船艙,或者貨櫃的,作為飼料、油料的基因改造黃豆,黃豆處於相當高溫的環境,容易發霉,因此需要用抑菌劑處理,更不要說黃豆品質的劣化了。另外2萬公噸則是小包裝,放在船中較冷涼位置的所謂「食品級」非基改黃豆。
基改管理立法以及將基改與非基改分別列號之後,消費者可以查得到非基改黃豆的進口,可以看到,食用的非基改黃豆已經由過去的2萬公噸增加到去年的8萬公噸。增加的幅度算蠻大的,但是國人吃下去的20萬噸黃豆中,還是有12萬噸是基因改造的「選豆」,加工後貼上「基因改造」標示合法上市,還是失了很多基改黃豆,這在世界各國仍然是特殊的狀況。
因此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要求政府比照玉米,將飼料用黃豆獨立號列出來,這個困難的事情終於完成了。
所謂飼料用,就是不可以流入消費者的食物鏈,以就是說不能再由飼料用統豆挑選出選豆給人吃了。希望政府與民間多多傳播宣導此消息,以維護消費者吃的權利。
殺蟲基改作物種了後,個體上會製造出Bt殺蟲毒蛋白,特定的害蟲吃了會死掉,稱不用在噴殺蟲劑。然而廣泛種殺蟲基改作物,整個田區好像篩選一樣,會對該Bt毒蛋白有抗性的害蟲就會出現,讓該殺蟲基改作物失效。
於是基改公司轉殖兩種Bt毒蛋白的基因,作物體內會產生兩種不一樣的毒蛋白。公司認為同時會產生兩個突變的機率相當低,所以害蟲就不會再產生抗性。沒有到2013年的學術論文就指出,已經出現抗性害蟲,不怕兩種毒蛋白同時出現了。夜蛾科的Helicoverpa
zea會危害玉米與棉花,因此稱為玉米穗蟲、棉鈴蟲。基改公司不信邪,因此發展出可製造三種Bt殺蟲毒蛋白的基改玉米(Leptra、Trecepta)與棉花(Bollgard
3、TwinLink
Plus、Widestrike
3),但是最後抗性害蟲仍然演化出來。
業者想到另一種毒蛋白,是蘇力菌營養期分泌的毒蛋白(VIP),有別於Bt毒蛋白。有人說這是殺蟲毒蛋白的終極武器。先正達公司就做出了可產生Vip3A毒蛋白的基改棉花(Vipcot)
基改玉米(Viptera),但現在昆蟲學家也發現已經有抗性害蟲出現。學者認為三種Bt毒蛋白或者Vip3A毒蛋白現在或許還有效,但裂縫已經出現,因此農人要特別小心。
先正達則表示,Vip基改玉米、棉花應該沒有問題。Source
以色列新種子公司Equinom推出蛋白質含量高達58%的黃豆種子品種(一般35-40%),用來搶攻非基改以及有機黃豆的市
場,這兩類黃豆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公司表示,該品種育種過程對沒有使用到基因轉殖或基因編輯等基改技術。Source
Equinom公司的主力在於黃豆、豇豆、豌豆、綠豆、鷹嘴豆(雞豆)、藜粟等蛋白質作物。
基因轉殖技術創造的基改作物(簡稱為#基轉基改)開始問世後,美國就採取比較寬鬆的管理方式,但比較多國家基於預警原則,採取比較嚴格的法規,尤其歐盟為然。歐盟市
場很少看到含有基因改造標示的食品。對此美國經常透過外交官、貿易談判等管道,向各國進行遊說工作,希望能跟隨美國。
從2012年開始,用基因編輯技術來改造農作物的案例越來越多,美國進一步宣告基因編輯出來的不算基因改造生物,因此不需審核其風險評估,上市後也不需標示。歐洲方面則正、反兩面意見呈現拉鋸,不過去年7月25日歐洲法院仍根據歐盟法律對於基因改造生物的定義,判決基因編輯產品仍屬於基因改造。(我們可以可以簡稱為#基編基改,與基轉基改相提並論)。
對此美方深感「沮喪」,因此加強遊說力道。去年9月雙方官員會談後,雙方就表示「歐盟可望較能體會出要求改變法律的壓力」。除了外交方面的官方壓力,美國也從民間著手。
今年荷蘭舉辦的基因編輯技術研討會CRISPRcon
2019上,美方就提供所有參加費用、包括交通食宿花費等,不限名額,盡量「招募」歐洲各國記者參加。會前還找了12位對此議題不熟悉的記者,花一天的時間來「補習」,這個行程並沒有在議程上公開。
這個研討會雖然宣稱廣為邀集各方不同聲音,來一起討論CRISPR技術的未來,實際上持批評意見者被邀請上台的比例相當少,因此為CRISPR漂綠的味道甚濃。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提供經費的包括基改大廠拜耳/孟山都、Corteva(原杜邦/道禮),以及美國的生技產業組織(BIO)與聯合黃豆委員會等。
歐盟執委會除了美方的遊說,本身企業也予以施壓,企業遊說組織就提出說帖,要求針對基編基改要採用「實際可行以及基於科學」的方式,不要加以規範。
(又來了,只有他們才是基於科學,那些引用多篇科學論文說明基因編輯有安全疑慮的就不是科學)。Source
****************
1. 對基編基改採「中道」的方式來管理是最妥當的。
2.
台灣經濟研究院在0725舉辦「新興精準育種科技發展趨勢國際研討會」,也是專門為基因編輯量身訂作。
其實分子輔助選種才是最好的精準育種。
在研討會中,技術演講者完全不提基因編輯技術風險方面的研究,只是一再講基因編輯多好用多好用,這包括荷蘭一家種子公司的人。
其實他們所提的基因編輯應用,有很多都也是在基因編輯還沒有出現以前,他們針對基因轉殖的可能應用所講的,那些「預言」其實也大多沒有做出來,反而傳統育種做到了(有些是加上分子輔助選種的幫忙)。
美國基改作物的管理有其既有規範,各州政府也都予以遵行。不過佛蒙特州今年通過的法案卻要在州層級設立委員會,當有新的基改種子準備上市前,會召開委員會來加以審查是否在州內放行。
這是因為聯邦政府允許忍受除草劑汰克草(dicamba)基改種子上市後,農民在廣大基改田施用汰克草,經常飄到鄰田,傷害別人非基改作物引起許多糾紛。
這類混合型基改作物是孟山都(前)公司因應第一代基改種子失效的狀況所推出的。第一代可以忍受嘉磷塞,嘉磷塞用多了後雜草產生抗性,光噴嘉磷塞也無法殺死。因此第二代抗除草劑基改種子可以忍受兩種除草劑,農人種了後只要噴兩種除草劑,對嘉磷塞有抗性的雜草還是可以殺死。
但是沒想到孟山都用的汰克草太容易漂移,引起眾多糾紛,好幾個州都立法禁用汰克草。但佛蒙特州市第一個州要額外管理基改種子的。其他州會不會跟進值得注意。Source
汰克草引起的糾紛: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
川普政府放寬基因編技術,認定基編基改作物不再是基改作物,因此不用管理。這對於否認有氣候變遷這回事的川普,其實也料得到。上行下效的結果,現在連美國農部的次長Greg
Ibach也跟著在國會表示,國會可以開始討論基因編輯作物否要納入有機規範了。
這真的是「反了」。有機農業的真諦在於促進生物多樣性、集體資源、保存農業傳統,而政府只聽信基改業者的的話,根本沒有進行基改作物對環境與人體健康的影響。
(根據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有機農業四原則健康、生態、公平謹慎的謹慎原則,對於新科技要很小心,未能證實其安全救不宜使用,所以世界各國的有機規範一致反對基改作物)。
根據2017的年調查在美國購買有機食材的人,其理由高達70%的消費者是要避免買到基改食材。有機組織Cornucopia
Operations的理事長Melody
Morrell就表示:「若政府允許有機農業採用基因編輯的產品,基改標籤還活得下去嗎?那麼誰會得利,是農家還是生技公司?」Source
美國有機準則若干規定很奇怪:
之一、之二、之三
基因編輯作出來的品種在美加兩國已經逐漸上市。
Cibus推出可以忍受硫醯尿素類(sulfonylureas)除草劑的基改油菜,商品名是Falco,不過該公司認為透過基因編輯、寡核苷酸定點突變(oligonucleotide-directed
mutagenesis)所得到的植株並不算基因改造,美國政府也這樣認定,加拿大食品檢驗局則在2017年核准販售,因此今年二月公司已在美、加等地推出32K、40K、68K等三個品種供種植。Source
不過在生物安全議定書網站上,該公司有再基因改造名冊中加以註冊(圖),根據議定書,寡核苷酸定點突變是視為基因改造技術的。Source
另外今年四月該公司也將類似技術育出的高油酸油菜授權給Valley
Oil 公司種植。Source
更快的是Calyxt公司推出基因編輯過的大豆BNF
No. 164,美國中西部某些餐廳已經用其大豆油來炸食物,但該公司拒絕透露那些餐廳的店名或地址。Source
#基轉基改與基編基改
基轉基改:取材外來基因透過遺傳工程加以轉殖而成。
基編基改:針對自身基因透過遺傳工程加以編輯而成。
基改公司與研究者極力遊說歐盟,認為基因編輯不是基因改造,所以不需審查,上市也不用標示。他們故意曲解歐盟2001年對於基因改造生物的定義,但是歐洲法院審視該法律後,裁定基因編輯仍然是基因改造。
不過民間團體透過資訊公開法取得資料,發現歐盟執委會並沒有認真執行法律,對於基因編輯產品形同放任。
依法歐盟針對進口的基改產品需要加以管理,第一步就需要先建立產品的檢驗方法。不過英法奧西等11個國家已經通知歐盟執委會,各國都沒有基編基改的檢驗方法,因此尚不能針對進口產品展開抽驗。歐盟聯合研究中心研究者表示,透過專利申請等資訊,可以做出檢驗方法。
歐盟健康暨食品安全總署本來就應該應各國要求,趕快研發基編基改產品的檢驗方法,然而該署的機構DG
SANTE卻被發現,阻止了該項研發,顯然歐盟官方涉陽奉陰違。Source
按,美加已在生產上市少數基編基改大豆、油菜了。
基改微生物用在做啤酒、麵包,其產品依法不需要標示,不過去年歐洲發生一個個事件,讓這個問題浮現。
去年歐洲禁賣約一百萬噸的飼料。原因是含維生素B₂的添加物遭基改菌KCCM-1045的污染。Source
該飼料添加物是中國一家公司出品的維生素B₂
(riboflavin核黃素),核黃素本身沒問題,只是該產品是用基改枯草桿菌生產分離出來的,核黃素分離出來照道理應該不會含有基改菌,但進口產品卻被檢查出來有基改菌。該基改菌含有抵抗抗生素的基因,因此對目標物種、使用者、消費者、與環境都具有風險。雖然掺料量不多,但歐盟食品安全局還是下令禁賣。問題是因為依法該飼料添加物不需標示,因此歐盟花不少時間才能找到被污染的最終產品:飼料。
奇怪的是歐盟連基改成分都難以檢查出來的基改黃豆油都需要標示了,為何基改飼料添物不需要呢﹖
理由在於該核黃素是「用」基改微生物(協助)做出來的,不是「由」基改微生物做出來的。遠在2004年,經過一翻辯論,歐盟才規定在密閉空間,用基改微生物來進行發酵,所製造出來的食品或飼料添加物、維生素等產品,若不含基改微生物,就不需加以標示。Source
按,就算「用」基改微生物做出來的,那就絕對安全嗎﹖
昭和電工公司出品的口服液在美國上市,1989年引起服用者罹患嗜酸細胞過多症(Eosinophilia
myalgia syndrome EMS),約1,500人長期癱瘓、37人死亡。追查後發現該產品所含色氨酸(tryptophan)是用基改菌製造的,但0.1%的色氨酸被基改菌轉換成有毒的1,1'-ethylidene-bis-L-tryptophan。這可算是「用」基改菌做出來的產品還是有可能具健康風險的案例。Source
基因編輯技術這樣用多此一舉。中國研究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要來「修理」大豆兩個控制開花的基因,讓北方的品種可以種在中國南方低緯度地區。那些北方品種拿到南方種,常會提早開花,導致產量低落。
發表在期刊的論文顯示,該技術創造出來的突變體(其實應該稱為基因改造大豆),果真慢開花,所以長得比較高,因此莢數也較多,可以做為進一步育種用。Source
這有點可笑,因為適合亞熱帶地區的大豆品種,其實是蠻多的。研究經費這樣用可真浪費啊。
台灣經濟研究院要在月底舉辦「新興精準育種科技發展趨勢國際研討會」,議程看得出來,在技術方面只談基因編輯在農業的應用,沒有分子輔助選種方面的,因此用了「新興」兩字。
基因編輯技術的確是新興科技。去年年底中國科學家採用基因編輯來處理人類胚胎,養出對部分愛滋病具免疫力的嬰兒。消息一出,全球為之震驚,紛紛譴責,廣東省調查組認定為犯罪行為,中央因此於六月公佈人類遺傳資源的管理條例來加以約束。
農業部門比較幸運,不但已有產品問世,美日等國還認定基因編輯技術產品不屬於基因改造產品,不適用基改產品的管理辦法。
基改企業與學者還不斷指出,過去的基因轉殖的確比較不精準,無法控制轉殖在DNA上的位置,會有意料外的後果,但基因編輯「很精準」,就像用剪刀一樣,能在DNA特定的位置加以處理。(他們五年前還一直批評傳統育種不精準,強調基因轉殖很精準,沒有健康風險,一有新技術,就忘掉之前講的話了)
對此,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基因表現與治療組(GETG)」主持人,Dr.
Michael Antoniou在文章中指出,「在醫學研究社群內,大家都認為基因編輯技術就是基因改造技術,技術過程與產品都會有風險,需要進行嚴格的管控,但是農業部門卻要求不要管控基因編輯」。
Dr. Antoniou的研究過去做過基因轉殖,現在也做基因編輯,因此對這兩種技術都很內行。他為文呼籲歐盟不要鬆綁基因編輯的管理。
與美、日等國不同,歐盟對於基因編輯採取較為謹慎的態度。雖然基改學者與企業不斷透過各種管道進行遊說,但是去年7月25日歐洲法院仍根據歐盟法律對於基因改造生物的定義,判決基因編輯產品仍屬於基因改造。
基改陣營對此深表不滿,他們的對策是要釜底抽薪,希望透過歐盟執委會的重新選舉,由新的執委會修改法律,重新定義基因改造生物這個名詞,企圖讓基因編輯脫鉤,那就可以不受基改法規的控制了。
不過Dr.
Antoniou一針見血地指出,關鍵不在定義,而在於基因編輯技術仍然很不完美,因為研究論文顯示,基因編輯還是產生許多意料外的後果,不但是編輯目標以外的地方,就連編輯目標也會出現意外。
他指出,剪刀剪一下DNA,或許剪到正確的地方,但是剪了以後細胞會自行修復DNA,這個自行修復我們仍然無法控制,許多意料外的情況就在此時發生。
Dr. Antoniou建議歐盟採取「中道」的立場,不需要禁止基因編輯,但也不要放鬆對基因編輯的管理。加以管理不但有科學根據,也是把民眾與環境的健康擺在產業利益的前面。Source
Dr. Michael
Antoniou從2003年就參與英國政府基改科學審查委員會。他與Dr
John Fagan合作,在2012年發表《GMO
Myths and Truths基改迷思與真相》網路版,並於2014年再版。第三版於2018年以紙本問世,內容加入基因編輯。
作了三十多年的遺傳工程,Dr.
Antoniou的演講功力也相當精采,可以用淺顯的語言介紹基因編輯。
其他影片:1.
The Lies Behind GMO Foods ;2.
Health risks from GMO foods and glyphosate based herbicides;3.
Sources & Mechanisms of health risks - GMO foods & glyphosate;4.
Dr Seralini's Report on toxicity of GMOs and Roundup
美國農地今年再度出現違法基改小麥種子,美國農部表示,迄今這類基改種子有兩個品系,MON71300與MON71800。根據ISAAA的資料庫,目前只有MON71800在2004獲得食用許可,不過卻沒有得到種植許可。MON71300則全未獲准。
從2013年開始,美國本土舊出現過好幾次的違法基改小麥種子在田間長出的事件,但迄今,其來由官方都說找不到。Source
根據美國農部的統計數字,在2011/12年度,夏威夷基改玉米種子生產面積為2,796公頃,產值2.5億美元。而2018/2019年度面積只剩1,024公頃,產值1.06億美元,萎縮了一大半。
論者認為可能是民間的力量,加上法律訴訟,帶動州立法,迫使基改企業決定部分離開夏威夷。
基改面積的減半,絕對有助於夏威夷承受的農藥量,特別是除草劑。
此外,透過立法,夏威夷州也於去年禁用殺蟲劑陶斯松,學校外圍設置環衝區,區內不准使用任何限用農藥。教育局最近也通令所有公立學校禁用除草劑。Source
前007探員的貢獻不知有多少?
亞馬遜森林素有地球之肺的美譽,但巴西總統Jair
Messias Bolsonaro (雅伊爾·梅西亞斯·波索納洛)在今年上任後,亞馬遜森林再度陷入大危機,五月時以每分鐘消失ㄧ座足球場(1公頃)的速度,砍伐改種基改大豆。
巴西在1998年核准種基改作物,但爭議不斷,政府隨即下禁種令,但由阿根廷走私黑市基改豆種子,農民偷種之下,政府於2003年暫時取消禁令,到了2004年,亞馬遜森林已砍伐了270萬公頃改種基改豆。不過巴西政府一直努力阻擋,因此到了2018年7月,亞馬遜森林的基改大豆種植面積只剩下不到80萬公頃。
然而波索納洛政權為了拼經濟,置森林保護於不顧,反而鼓勵砍伐森林成農地。一位國安顧問表示,不能接受亞馬遜森林乃世界遺產的說法,亞馬遜森林為巴西所有,其管理需要以巴西利益為目的。
但國際上關注亞馬遜森林的力道依然不斷,挪威仍撥鉅款以高解析度的人造衛星來監控森林。Source
巴西廣種殺蟲基改大豆,含有Bt毒素可以殺死鱗翅目的大豆夜蛾(Anticarsia
gemmatalis)、大豆尺蠖(Chrysodeixis
includes)等害蟲。
不過主要的害蟲控制了,現在卻發現新的大豆害蟲,Bt毒素殺不死的新害蟲疆夜蛾(Peridroma
saucia),這種新害蟲還是鱗翅目的。真是山中無老虎……。Source
按,我國中海拔山區也有疆夜蛾,據說不常見。
******************
到
2019(上)
2018(下)
2018(上)
2017(下)
2017(上)
2016(下)
2016(上)
2015(下) 2015(上)
2014(下)
2014(上)
2013(下)
2013(上)
2012(下)
2012(上)
2011(下)
2011(上) 2010(下)
2010(上)
2009(下)
2009(上)
2008(下)
2008(上)
2007(下)
2007(上)
2006(下)
2006(上)
2005(下)
2005(上)
2004(下)
2004 (上)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