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O面面觀 訊息日日新
2023
-
中國准基改玉米與大豆種子
23-12-31.1
中國農業農村事務部首次批准發放基改玉米、大豆種子的生產經營許可證,由26家企業獲得,包括北京大北農科技、袁隆平高科技農業的子公司、以及中國國家種子公司(先正達集團擁有)等,其他則是在河北、遼寧、吉林和內蒙古等省份的公司。不過其種植依然限定在這些省份。(農家何時真正量產仍然未知)
Source
按,我國近三年並未由中國輸入玉米及其產品(僅2020年輸入非基改玉米粉不到1公噸,合7千台元)。大豆或大豆蛋白質調製品約在1-22公噸,每年變化大。大豆油約180-380噸。
-
兒童食品須留意基改嘉磷塞
23-12-16.1
美國兒科學會(AAP)的營養委員會和環境健康及氣候變化委員會即將出版新的臨床報告,「兒童的攝取基改食品」。
美國基改作物中有85%是可以忍受除草劑的,因此會增加除草劑的使用,這導致這二十年來嘉磷塞的用量增加很多,因此提升了食品中的嘉磷塞含量。
由於世衛組織指出嘉磷塞很可能致癌,因此文章認為兒科醫生需要讓一般家庭理解基改食品,因為大多數嬰兒配方奶粉中可能包含一些玉米糖漿、大豆或其他可能由基因改造成分製成的產品。
報告建議兒科醫生要讓家庭瞭解,兒童需要多攝取水果和蔬菜、堅果和種子、豆類或豆類、香草和香料、健康脂肪來源以及非基改全穀物,並減少過度加工食品,例如包裝點心、薯片和其他高卡路里食品等。
Source
-
歐執委會不宜放寬基編基改
23-12-16.2
針對基因編輯(或稱為新基因組技術NGT)所製造出來的農作物品種,歐盟執委會想放寬管理,即不再需要經過風險評估即可上市,上市時也不需標示。此提議若通過,基改種子公司將能夠在歐洲銷售消費者不想購買的食品。
執委會的理由是基編技術可以「開發出具有氣候抵抗力、抗蟲性、需要較少肥料和農藥的植物品種,確保高產,有助於將化學農藥的使用和風險減半,並降低歐盟對農產品進口的依賴」。
不過德國綠黨的國會議員Karl
Bär 指出這些號稱的優點並站不住腳,基編技術無法實現這些目標。執委會用錯方法了。
他表示,美國、阿根廷或巴西早已放寬基編技術的管理,但十年來只做出幾個品種上市,其中有可耐除草劑的,只會增加農藥的用量。殺蟲的品項用了一陣子,害蟲產生抗性,仍然需要噴農藥。目前仍舊沒有抗病菌的基編品種,不過就算出來,同樣的病菌也會發展抗性出來。
因此他認為在可預見的將來,基編技術不會有助於減少歐盟對殺真菌劑的使用,更不用說達到2030年農藥減半的政策了。反之,生態農法調生物多樣性,透過輪作、種植樹籬、增進土壤有機質等可以提高農業對極端氣候的韌性,減少農藥的使用,這才是正途。
Source
-
歐擬放寬基編基改多國反對
23-12-16.3
歐盟執委會建議放寬基編基改(NGT)的審核,在基改生物中設置了不受監管的「第1類」基編基改作物,其基因組只進行了有限的調整,而支持者認為這些調整可能是自然發生的,過傳統育種也可能得到,因此不需風險評估,上市時也不用標示。
不過歐盟理事會在12月11日布魯塞爾的峰會上,一些政府部長持續對放寬的程度表達了擔憂,認為社會接受度不高。
對此,西班牙提出修正意見,即第1類基編基改作物不得用於有機農法,抗除草劑的基編基改作物也不得納入第1類。法國政府支持西班牙的意見。但德國農業部長Cem
Özdemir予以反對,認為消費者有權知道任何形式的基改產品,準備將在辯論之後棄權。
其他一些國家,包括波蘭和歐盟東部的鄰國,也表示反對。羅馬尼亞部長Florin
Ionut Barbu列舉了一些「決不放棄」的要求,認為任何基編基改作物都需要單獨進行全面風險分析,整個產銷鏈都需要標示等。
不過雖然多數國家不同意,但據說西班牙堅持將其意見列入議程。
德國非政府組織TestBiotech的政策顧問Astrid
Österreicher對理事會的僵局感到欣慰,認為理事會沒有達成共同的方法是好事,維持住了預警原則。
Source
-
基改美國栗抗病效果並不佳
23-12-16.4
原本在美國、加拿大很普遍的美國栗(Castanea
dentata)在20世紀前半葉受到來自日本的栗枝枯病菌嚴重威脅。紐約州立大學環境科學與林業學院在2013年與美國栗子基金會(TACF)合作,將小麥基因轉殖到美國栗,並於2018年向農部申請基改栗
'Darling
58'免管理而可種於森林。此基改栗被廣泛宣傳為復育美國栗的靈丹妙藥。'
不過鑒於
'Darling
58'的效果出現問題,因此栗子基金會(TACF)於本月初宣布不支持
'Darling
58'的野外種植,因此其他民間團體呼籲農部撤銷該項申請。
科學家發現
'Darling
58'長得比較慢、比較矮,抗栗枝枯病菌的效果也不好。該基改栗的風險評估僅限於溫室,無法反映自然狀態,而管理單位的能力仍然無法審核其在野外的天然授粉問題。
Source 1
Source 2
-
歐洲學者呼籲嚴審基編基改
23-12-10.1
歐洲17位學者分別來自農業生態學、農學、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生態學、環境生物安全、環境科學、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和毒理學、植物生理學、植物族群遺傳學、土壤微生物學、技術評估以及獸醫學等領域,他們共同發表宣言,呼籲歐盟執委會依法行政,針對新基改產品進行獨立風險評估,包括田間釋放或者上市等,所涉及的潛在風險進行系統性和獨立的研究。法規包括歐洲議會和理事會2001/18/EC指令(第21條)中所規定者。
這些學者都代表相關的民間團體,針對執委會想開放若干新基改(如基因編輯)產品,給予低強度的審核。
宣言
Source
上個月也有73位學者發表類似的文件
-
基編基改與傳統育種大不同
23-12-02.1
在歐盟官方準備把基因編輯(主要是CRISPR/Cas)當作「新基因體技術」(NGTs)來管理,以別於過去的基因轉殖技術(基因轉殖)之際,德國學者發表新論文,登載於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指出該新技術的產品有別於傳統育種(包括誘變育種》,需要詳盡的分子技術來進行風險評估,以確保其安全。
文章羅列近年來許多研究成果,指出差別所在可分為五項:
1.
基因編輯的前半段也用到基因轉殖,所帶入的外源基因可能導致目標外的非預期基因改變。
2.
前述基因轉殖可能導致外源基因仍存在基因編輯個體。
3.
就算外源基因不存在基因編輯個體,基編後仍可能出現目標外的DNA剪切、重複單元的刪除、各種大小的插入/缺失(indels),以及在目標基因組區域中的較大結構變化。
4.
基編個體可能出現數百次集中的染色體重新排列,導致重大改變。
5.
就算不存在外源基因,基編個體仍可能因預料外突變而產生預料外的特殊表現。Source
paper
-
法國民團要總統管基編基改
23-12-02.2
法國13個民間團體聯名要求馬克宏總統和法國總理處理基因編產品的管理立法。
歐盟執委會在今年7月5日提出基因編輯產品的新管理方式草案,歐洲農業部長將於12月10~11日開會討論,預計歐洲議會將在一月多的時間內進行投票。
信函中表示,歐盟執委員的提案遭到50,000位公民的簽署反對,這是因為草案違反預警原則、消費者將喪失知的權利,無從避免買到基編食品、無基改農區與有機農區會受到汙染,因此影響到歐洲的食農系統、會員國不再有糧食自主權。
Source
-
基編基改昆蟲專家敦促小心
23-11-11.1
加拿大健康部委託的專家小組完成報告,敦促對於用來控制害蟲的基因編輯(基改)昆蟲要保持謹慎,環保團體則呼籲禁止野外釋放。
加拿大健康部的農藥管理監管署(Pesticide
Management Regulatory Agency)委託加拿大科學院委員會(CCA)進行基因編輯昆蟲用於害蟲控制的規範研究,該委員會已發布了專家小組報告。
該報告重點在於釋放基因編輯昆蟲所造成的基因偏向(
gene drive,基因驅動),基因偏向可能在野外替換或改變整個昆蟲族群。專家的結論是,使用這種基改昆蟲作為大規模野外實驗,是無法控制的,深具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政府需要認真關注。
專家認為,基因偏向的實施和目標生物的多樣性的不確定性致各種潛在風險,難以確定何時以及是否應該使用這些技術,人類應該如何干預自然也值得探討。
據此,民間團體要求政府確保不會批准將任何基改生物釋放到野外,無論是為了害蟲控制還是其他目的。這些團體還呼籲政府加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下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協議,依據該協議改管理基改生物。
幾個月前媒體報導,基改、農藥企業向監管部門進行遊說。
Source
報告
魯凱族霧台部落到現在仍(少數)維持傳統農耕方式來種小米,同一塊田約十個品系的種子混在一起撒播,採收時不同品系分開採收,下一季種植時種子又混在一起,顯示我國原住民傳統農耕強調基因多樣性。
其實農學家在1930年代就知道如何避免基因過於單純,學者曾提出多系品種、混合品種、與合成品種等概念,犧牲一點點均質性,而達到抵抗逆境的作用。現在更發展出「演化植物育種
Evolutionary plant breeding」,就看農業專家與農家能否改變思維,不要再以單一優良品種作為唯一選擇了。畢竟,生態農業的第一個原則就是多樣性。
不要以為霧台部落的小米混種是過時的作法,法國為了減少農藥的使用而採用生態農法,目前小麥產區已有10%在種混合品種,目的在於農藥減半。學者還為此作試驗,以科學來佐證在小麥與水稻田間,混合品種的確具有抗病優點。
他們針對小麥與水稻,各選取一組優良品種與一組具由高度多樣化族群而來的品系,使用真菌病原體進行葉面接種,然後比較種植同一品種與不同品種混種的罹病率。
結果發現某些混種的組合,其罹病率降低近90%。這表示不論稻米或小麥,其抗病性不只受到品系本身基因型的影響,個體植物與鄰株之間也會互相影響。在某些情況下,植物之間的交互作用可以降低罹病率,若能找到正確的組合,就可以降低作物病害。對付作物病害,除了抗病育種以外,也可以採用混合品種來達到目標。
就其他許多作物,透過傳統育種已經育成相當多的抗病品種了,此外,耐旱、耐澇、耐鹽、高產…等品種的育成也都屢有斬獲,可以說傳統雜交育種完勝基因改造;多年來研究基因改造的學者或者企業,有許多(沒有兌現的)共同的說法,之一是:基因改造可以做出抵抗病害的品種,然而至今並沒有田間推廣的紀錄。
以最廣為全球媒體流傳的香蕉的黃葉病為例,此病被稱為香蕉殺手,會讓香蕉絕種,將來來類再也沒香蕉可吃…等。用「banana
disease, genetically modified」在google查詢1996年到2012年,可以發現一大堆採用基因轉殖來解決香蕉病害的研究,不過迄今仍然無解。用「banana
disease, gene editing」查詢2012年到現在,同樣地也是一大堆基因編輯如何挽救香蕉黃葉病的研究,會不會有終極解決的成果呢?我很懷疑。基因轉殖是向外面討救兵(外源基因)都沒用了,修飾本身幾個基因的基因編輯大概就更難了吧。
倒是台灣的農業研究者最近發現,只要改善土壤,並且搭配微生物製劑,香蕉罹病率就可以降到10%,而且香蕉品質更好。真的完勝基因改造。
克服氣候變遷根本不需要基因改造,前面所提的傳統育種與種植管理方法的改進都可以達到目標。
Source
禽流感H5N1病毒從1996年開始在中國廣東出現後陸續擴散到全球,造成養禽場的重大損失,甚至還導致人和若干動物,如雞和火雞的死亡。
該病毒入侵雞隻後,需要仰賴雞細胞中的蛋白質ANP32A,才能複製,然後造成雞隻病亡。現在英國學者透過基因編輯,改變ANP32A的兩個胺基酸,企圖讓H5N1病毒無法複製。
他們產出了10隻具有變異ANP32A的雞,然後將基編雞暴露在自然劑量的H9N2病毒(致病力小於H5N1)中,另外也將10隻未經編輯的雞暴露在同樣的病毒中作為對照組。七天後所有未經編輯的雞都感染了病毒,但基編雞只有一隻生病。
他們進一步將雞隻暴露在高劑量的H9N2病毒,結果10隻基編雞中有5隻受到感染,不過體內病毒量遠低於對照雞。
接著,研究者將受感染的基編雞分離出H9N2病毒,發現基編雞所以會感病,是因為病毒本身已經發生突變,這突變病毒可以藉由其他兩種蛋白質(ANP32B和ANP32E)來複製。若把這三種蛋白質都經過基因編輯,那麼雞的細胞就都不會感染,但目前仍未作出三種蛋白質都經過基因編輯的雞來供試。Source
看起來,要用基因編輯來克服禽流感,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更不要說有什甚麼後遺症了,特別是病毒的容易突變點出了基因編輯的局限和潛在風險。研究者甚至找到仍然可以藉由基編ANP32A蛋白質來複製的突變病毒,這樣的突變病毒有可能更容易在人類細胞中複製!
GmWatch指出,「如果基編雞商業化,可能會使禽流感更容易傳播到人類宿主,甚至引發另一次大流行」。「讓類似流感的病毒進化,會帶來變種出現的風險,這些變種可以跨越物種,包括那些現在能夠感染人類的病毒。這以前也發生過」。
就算可以做出同時編輯三個蛋白質的基編雞,這些雞的存活力也可能不高,因為其生存所需的基本生物功能被干擾得較厲害了。
那麼,若不採用基因編輯,有辦法能夠克服禽流感嗎?
其實,科學家已經找到若干雞的品系對於禽流感是免疫的,可惜研究者並未予以重視。或許是因為由這些品系來作(傳統育種的)開發,無法取得專利賺錢吧。
禽流感病例爆發後,官方通常會撲殺整場的雞,可是這樣一來,卻也破壞了家禽發展天然免疫的可能性,會把具有抵抗力的少數雞隻也殺死。而這少數雞隻本應可以用來培育對這種疾病具有天然抵抗力的家禽。野鳥雖然可以傳播禽流感,然而證據顯示,禽流感的傳播與突變主因是高密度飼養環境。禽流感病毒H5N1從中國傳播到歐洲、非洲和中東,與主要的道路和鐵路路線相關,而不是鳥類遷徙路線或季節。因此解方在於改變高密度飼養方法。
Source
ISAAA(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網)是由農業基改種子農藥公司出資成立,過去每都會發表全球基改作物種植狀況。不過最後一期是2019年的數據。
實際上2014年以後,基改作物面積的成長就急速降低,2019年反而比2018年還少,因此ISAAA停止刊登年報是可以理解的。
最近ISAAA報導美國基改作物的近況,這次不是面積,而是各基改作物的占比。同樣地,從2014年以後占比的增加就趨緩。
美國基改作物以玉米、棉花和大豆為主,佔比都超過90%,絕大多數只有兩大性狀,抗除草劑(Ht),以及抗蟲(Bt),大多是雙抗品系。
Ht大豆佔95%、Ht棉花94%、Ht玉米91%。Bt玉米佔85%、Bt棉花89%。雙抗基改品系在棉花佔86%,在玉米為82%。
Source
目前歐洲尚未核准基改畜牧動物的上市,不過由於牲畜經常會吃到基改玉米或者大豆的飼料,因此這些畜產品都不可以稱為非基改。
德國在2013年高達90%的牛奶都是吃基改飼料產出來的,不過其後業者逐漸提高非基改飼料的比率,因此標明為「無基因改造」的牛乳越來越多,去年(2022)已高達73.4%,再加上有機牛乳的4.3%,因此基改飼料所產出牛乳的比率由10年前的90%降到去年的22.3%,大多做為外銷用。
其他非基改肉品、蛋類的比率也都有上升。
Source
美國與加拿大都對基因編輯放鬆管理,針對若干產品,都不需要經過審查,上市也不用標示。
在加拿大本來官方要求最低標的管理,就是要求基改公司把上市的新基改產品(基因編輯)公告週知,以求資訊透明,不過最後的定案是由公司自行決定要不要公告。
加拿大政府為何要放寬?民間團體透過資訊公開法取的相關資料,才知道原來是業的的強力介入。加國健康部、農部一開始就與「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加拿大分會共組委員會來討論基因編輯產品的管理,而該協會就是基改大公司出資成立的。
加拿大民間團體要求政府懸崖勒馬,加強基因編輯產品的管理,民調也顯示超過半數受訪者有同樣的要求。Source
荷蘭農業研究機構研發出抗黴蘋果新品種,’Pia41’,完勝基因改造。
荷蘭著名農業大學從2011年開始研發基改蘋果,目標在於抗黴菌,不過一直沒有成績,因此該計畫已在2022年終止。
而’Pia41’是透過傳統雜交育種,選拔的目標不是針對某一個特定的抗菌基因,而是選拔多重抗性基因,避免黴菌針對某特定基因產生抗性。
傳統育種的優點是,在選拔的過程同步挑出風味較好的品系,來加強市場競爭力。Source
英國食品添加劑公司Moolec宣成研發出含豬肉蛋白質的基改大豆Piggy
Sooy,該大豆轉殖了豬的基因,可以讓大豆種子蛋白質中約有26.6%都是豬肉蛋白質。
由於歐盟、英國的基改審核較為嚴格,因此該公司先到較為寬鬆的美國申請,但何時能夠上市目前尚未得知。
Source
或許可以炒熱一陣子,但基改就是基改,健康與環境風險還得先顧好。
素食者覺得基改大豆Piggy
Sooy做出來的食品還可以稱素、稱蔬嗎?
基改論文充斥著少數幾個基因就可以增產的結論,近三年每年都超過600篇。這些研究都是在試驗田小規模進行,也常不講求實驗設計,與實際生產上基改作物並未增產的事實相違背。
實則影響產量的基因數以千計,這些基因來自歷史悠久的栽培馴化以及百年來近代傳統育種慢慢累積起來的。基因改造若干個基因是很難看出來產量提升的。
作者提出五點比較試驗的建議:1.產量的測量需要用單位面積的收穫量,而氁是論文中常見的穀粒大小;2.
比較試驗的重複需要擴充到不同地區與年代;3.
品種、種植密度和其他生產管理的操作應與農場實際情況密切配合,必且留意不要把邊行的作物算進去;4.
慎重選擇對照品種;5.
對象基因需要是傳統育種者所沒有留意過的。Source
日本消費者聯盟在今年五月底表示,根據某南韓民間組織四月時的通知,指出韓國市面上流通了未經批准的基因改造櫛瓜,政府已啟動清理的行動。
該違法基改櫛瓜2015年就開始在韓國種植和販售,獲得美國批准的基改櫛瓜種子是由一家韓國公司進口並販售。(不過根據南韓友人表示,是由種子公司引進美國基改櫛瓜種子,經南韓育種者進一步育種成新品種販買。是政府在例行種子抽驗中檢查出來的)
日本消費者聯盟於4月11日向農林水產省發函詢問日本是否在進口時檢查基改櫛瓜,以及從美國進口多少櫛瓜和種子等相關問題。
Source
歐洲合作社聯盟(Euro
Coop)是歐洲第二大零售組織,針對歐盟執委會所提,部分基因編輯產品的管理要予於鬆綁,合作社聯盟發表立場聲明,提出四點批評,認為歐盟執委會的決策:
一、忽略科學證據;
二、缺乏可追溯性與監測機制,可能危及有機生產;
三、限制食品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選擇自由;
四、剝奪會員國禁種的權利。(針對第一代基改作物,即基因轉殖,就算歐盟允許種植某項基改品種但會員國仍可以境內禁種。若鬆綁基因編輯不加監管,就無從禁種)
合作社聯盟表示,新的基改生物應接受系統性的健康、環境風險評估,並呼籲歐洲議會不要鬆綁,以確保維持預警原則,用作大的力氣來保護消費者。
聯盟還補充說:新的基因編輯產品上市後也需要標示,更可以附加QR碼系統作為補充。
目前歐洲合作社聯盟有20個國家會員,包括英國與俄羅斯。光是英國就代表了數千家獨立合作社企業。根據聯盟的內部調查,除了英國,其他19個國家合作社組織都要求對新的基改產品進行風險評估,並且都要求對這些產品進行可追溯性和標示。英國會員則表示不需要風險評估,但上市需要進行可追溯性和標示。註:對於基因編輯,歐盟採用新的稱呼,New
Genomic Techniques,新基因組技術(NGTs)。
Source
無基改歐洲第10屆年會上,大家都對歐盟執委會的基因編輯政策提出批判。該年會是由無基改網絡(GMO-Free
Network)和歐洲綠黨議會團體(Green
European Parliament group)共同舉辦。參與者200多人,包括歐洲各國的國家和地區政府、市政當局、農民、食品業者以及非政府組織。
歐盟執委會準備把若干基因編輯產品歸類於「新基因組技術New
Genomic Techniques (NGTs)」,可以不用基因改造產品的方式來管理,而是採用相當寬鬆的方式。
德國綠黨/EFA的歐洲議會議員,兼該黨農業委員會的農業發言人Martin
Häusling譴責歐盟執委會放棄了歐洲根深蒂固的預警原則,認為NGT品種的宣稱可適應氣候和減少農藥使用,根本站不住腳,而所提出的NGT新規範有顯著的缺陷與漏洞,讓基改公司引入未公開的專利產品,從而鞏固其對糧食生產的控制。
奧地利綠黨的歐洲議會議員Sarah
Wiener支持Martin
Häusling的說法,也認為對NGT不進行嚴格的風險評估或適當的標簽標識是錯誤的,可能反而會增加除草劑的用量,會對有機農法造成基改污染的大威脅。
由於2024年即將舉行選舉,前綠色協議委員Timmermans現在轉向了其他事務,比較沒有時間與精力來處理這個問題,歐盟綠色協議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不過保種組織“Save
Our Seeds”的Benny
Haerlin認為,GMO的辯論常在公眾廣泛地意識到遊說團體和管理者站在一起之後才開始的。他相信歐洲公民不會接受食品中有隱藏的基改生物,也不會接受未經安全檢查和無法收拾的基改生物釋放到環境中。
Source
誰提供假新聞,這裡有很好的兩篇說法完全不同的論文提供研究:
1.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21645698.2022.2140568
2.
https://enveurope.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86/s12302-023-00787-4
基改企業財大氣粗,養了很多組織與人進行各種活動來鼓吹基改種子與除草劑,因此一般主流媒體都會報導:基因改造作物高產,能對付氣候變遷,可以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基改作物少用農藥,有助環境、基改作物提升食品營養價值…等。在人物當中,包括在公開場所表演過喝嘉磷塞的美國園藝學教授Kevin
Folta ,以及曾經參加綠色平的Mark
Lynas。
反對這些說法的大多是民間團體,他們透過小眾傳播來反駁前述的說法,提出為何不能仰賴基改技術的理由。
去年Mark
Lynas聯合其他兩位說客,在推廣基改作物的期刊《GM
Crops & Food》發表文章,指責媒體充滿了反對基改的假消息。
對此,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生物技術專家Michael
Antoniou、GmWatch的Claire
Robinson、社會學家Dr
Irina Castro、與農業生態學學者Dr
Angelika Hilbeck等四人在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s Europe》發表論文,指出Lynas的論文充斥著不正確和誤導性的宣告、沒有根據的類比、對研究的運用有偏見和選擇性,方法論更屬嚴重缺陷,是錯誤信息的例子。Antoniou等人的論文可說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例如Lynas
認為印度種基改棉是成功的案例,但實際上只是片面之詞,(忽略小農的慘狀),根本不可靠。(參考
一、
二、三
)
Lynas論文說學術界的共識是基改食物沒有健康風險,事實上是沒有共識。
Lynas論文說非洲推廣基改未能成功,是因為反基改活動等錯誤訊息的導致政策錯誤所致。可是他們對於廣泛報導的非洲種基改的多次失敗案例,卻沒去引用,這包括基改甘藷、基改木薯…等。(參考
一、二、三)
Source
基改企業贊助的Genetic
Literacy Project引用一篇文章,指出限種基改作物,全球生產潛能減少1/3,貧困國家受到的影響最大。來源:
那編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根本是誤導。研究者拿全球基改作物與非基改的生產量來作比較,發現基改作物的數據比較高,而推出前述的結論,並且說,如果沒有基因改造作物,世界將需要多用3.4%的耕地,才能維持全球農業產出;而貧困國家若開放種基改,所得的效益最最大。Source
;論文
按:這根本是笑話,在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的世界產區當中,南北美洲的面積占比很高,也是基改作物種最多的地區。然而貧窮國家向來這幾類作物的產能就不高,因此會拉低全球非基改作物的產能,論文拿基改與非基改區的產能來比較,根本不可以推論出「種基改作物產量會提高」的說法。
若要作全球產量的比較,已有論文指出在較富裕的美國、歐洲地區,玉米產能的提升,並非是採用基改品種的緣故。Source
1;Source
2
貧窮國家也有少量種基改作物的,不過在這裡化肥、農藥用得比較多,但大部分種非基改的農家,實際上都蠻窮的,化肥農藥用得少或者根本沒在用,因此他們的產量本來就不高。就算在貧窮國家來比較,也會失真,因為所看到的基改產量較高,可能只是化肥農藥的關係。
要改善貧窮國家的農業,不能靠基改,最好採用生態農法,恢復土壤健康,這比較容易達成目標。
農業新威脅:基改土壤微生物
進十年來的學術研究已經確認土壤微生物的健全乃是土壤健康的基礎,也是作物生產的重要幫手。市面上也有不少的微生物產品用在農業生產,包括固氮、抗病、或者抗蟲。也有用「微生物肥料」用來輔助農作物的吸收肥料。
不過,基改/農藥大廠卻開發基改微生物來出售,目前已經有兩種基改菌施用在美國數百萬英畝的農地了!
對此,地球之友會在八月底出版報告《基改土壤微生物:風險與憂慮》來詳加評介。報告分七章:1.前言;2.背景知識;3.農化公司的投資;4.各種農用基改微生物;5.風險與憂慮;6.關於政策;7.政策建議。
微生物之間很容易進行基因水平移轉,其借風傳播的距離很遠,因此比起基改作物,基改微生物一旦施用,若發生問題,後果更難以收拾。
農地微生物種類非常多,在農業上作用大,包括調節全球碳和氮循環,構建土壤結構,協助作物對抗害蟲,增加作物對疾病的免疫力,並且能夠釋放土壤中的營養供作物吸收。然而外加微生物可能會造成土壤微生物族群的改變,有時候可以保護植物的微生物也可能有意於病菌或害蟲,施用後反而更糟。因此微生物施用於農田,本來就需要很謹慎了,更何況是基改微生物。
對人類而言,也需要留意,微生物的基改改造會不會產生危害人類的病原,若在雞過程使用到抗抗生素基因來進行篩選,那就更需要留意。
美國雖然有農用微生物的管理辦法,但是對於基改微生物則較為模糊,文章最後建議政府正視基改微生物為全新的生物,給予明確的定義,採用預警原則,要求廠商透明化,訂出開放田間施用的試驗方式等。Source
第一代基改,即基因轉殖(轉基因)推出37年來,成功商業化的主要就只有忍受除草劑與抗蟲這兩類基改特性。其原因是這兩類的基因都是容易操作、成本低廉,常是顯性基因,而且可容易且省錢地把基改株的轉殖基因移轉到商業品種。大多數的基因並不符合這樣的條件,因此其他方面的基轉作物較不易成功。
這樣的考慮同樣適用於基因編輯。
鼓吹基因編輯者常向政府游說,表示比起基因轉殖,基因編輯能更快速地推出商業品種。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因為編輯出新個體後,研發者仍然需要透過好幾代的回交育種,才能確保研發過程所用的外源基因被清除乾淨,而編輯性狀在幾代後仍能可靠、穩定地表現出來,也沒有產生意料外的缺乏某些重要特性,或衍生出新的不良特性。
所以基因轉殖一樣,基因編輯要能成功,仍然以編輯簡單基因為主,要作牽涉到複雜基因的重要特性會相當難。過去研發者或基改公司吹噓基因轉殖可以增產、抵抗惡劣環境,卻都未能兌現,那麼,基因編輯也同樣沒有辦法,這是很清楚的。
因此,政府不宜花納稅人的錢去做基因編輯農產品。
Source
今天(08-29)是
GMO面面觀網站開始登錄國際訊息的第20年(2003/08/29
~ 2023/08/29)。
美國從1996年正式生產基改玉米、大豆,到了2000年已有近半的大豆田種的是基改的品種,我國進口美國大豆,因此基改豆也是越進越多。
主婦聯盟在1998年就開始採用非基改進口大豆,衛生署在2000年訂定基因改造食品安全評估方法,動植物防檢局當年曾一度被任派為基改生物的主管機關,在2003年要我參與基改植物進出口規範草案的研擬,原因只是我寫過《植物品種及種苗法》的草案。其實當時我並沒有接觸基改生物的議題,因此就找了十位各方專家來協助。
我在2000年左右參與種苗法研修時,瞭解到品種權這類智財權的概念在農界相當不熟悉,而且也有若干的理解門檻,因此除了寫小冊子外,還在網站開闢說明專頁,方便在與相關人士溝通時作為幫手。因此在基改計畫中,也製作了「GMO面面觀」網站。網站中除了蒐集編譯基改各層面的議題外,還利用週末的時間,每週編譯兩三則國際基改新聞,第一則「加州立法禁止GM鮭魚」就出現於20年前的今天。
面面觀網站的部分內容約在2004年以後就很少更新,倒是每週編譯國際基改新聞的習慣卻一直沿襲到現在。在2012年編譯的數量達最高,一年約有230則,不過後來數量逐漸減少,到了去年只剩下約61則,而且第二代基改(基因編輯)的比重相對的高。
歐盟執委會於七月公告,要放寬若干新基因組技術(NGTs,new
genomic techniques)產品的審核上市管理,也就日說不是用基因改造管理。NGTs中最廣的就是基因編輯技術。。(這還需要歐洲議會放行)
不過執委會並不去處理NGTs的專利問題,因此歐洲專利局表示,要把所有NGTs視為基因改造,還是用基因改造產品的專利規範(這有點奇怪吧)。Source
依歐洲歐洲專利公約的規定,植物不得受予專利。不過1998年所制訂的生物技術指令這個特別法則可以讓基因改造生物申請專利。
但演變到後來,連非基因改造的植物也獲得歐洲專利,引發民間團體群起反對。Source
抗蟲基改棉號稱可以產生Bt毒蛋白,殺死秋行軍蟲。然而不多久秋行軍蟲就產生抗性,吃下Bt毒蛋白也死不了,成為Bt抗性秋行軍蟲,反而傷害到寄生蜂Tetrastichus
howardi,這種寄生蜂可是秋行軍蟲的天敵。
秋行軍蟲在基改棉田中傷害Bt抗性秋行軍蟲,但是從Bt抗性秋行軍蟲中孵化出來的寄生蜂,其個體找到、傷害秋行軍蟲的行為和表現卻較差,寄生蜂的繁殖力也較為下降。Report
Source
媒體經常寫出基因編輯這新的基改技術「相當精準,只改變一個基因」,其實這是被嚴重地誤導,因為許多研究都指出,基因編輯的結果導致多預料外的改變,這在植物(農作物)方面有相當多的文獻。
上個月又有最新的報告出爐,美國Rice
University三位學者指出,基編技術CRISPR/Cas9系統會產生編輯對象意料外的大型修改,導致大規模的基因缺失、插入和染色體重組。一般短程PCR測試無法檢測出這些大型基因修改,反而會導致數據的錯誤解讀、效力降低以及潛在的安全疑慮。就算改良的基編技術(base
editing and prime editing)號稱可以降低意料外結果,實則還是會導致一些雙股鹼基的斷裂,還是可能造成大型修改。文章也指出,目前己開發出新的方法來分析這些大型的意料外結果。
GMWatch指出,雖然這篇文章針對的是基因編輯在醫療方面的風險,但也可以引用在牲畜與農作物上。就算研發者企圖採用回交等方式來清除意料外修改,但由於研發者受到習慣、專業知識和可用材料的限制,實際的結果顯示其效果有限。
Prof
Michael Antoniou很肯定這篇論文,他進一步出,從另外一方面來說,基因編輯的風險反而比基因轉殖還令人擔憂,因為比起基因編輯,插入一段基因(基因轉殖)所造成的誘變還更少一點。
他建議採用新的、長程PCR測試來檢測意料外風險,來避免農業基編研發產生過敏、毒物或者環境危害。
Source
到2020年,美國的製糖甜菜、油菜種植面積約100%都是基改的,玉米、大豆、棉花合計約90%種基改,苜蓿約20%。
怪不得要透過各種管道向各國「教育」,最近主力放在墨西哥,因為墨西哥不想進口美國基改玉米穀粒。
Source
阿根廷在2020年核准Bioceres公司花20年研發成功的基改小麥HB4可以生產上市。該小麥轉值向日葵的一個基因,號稱可以抗旱(真相如何待考)
。該公司也在2015年向巴拉圭提出申請,巴拉圭政府於今年五月核准上市,但會不會真正種植,有待後續發展。
Source
我國沒在進口巴拉圭的小麥,不過倒是有從阿根廷進口小麥澱粉。目前我國尚未核准基改小麥的進口,因此邊境抽驗應該是必要的。
農藥基改大廠,拜耳公司推出基改短莖玉米,Preceon™
Smart Corn,號稱可以抵抗強風而不倒伏。
一般的玉米可以長到兩公尺以上,傳統短莖玉米可以長到近兩公尺,而這個新基改玉米只有1.8公尺或更短。
不過彭博社的Amanda
Little指出,這並非解決氣候變遷的良方。她在去年還鼓吹過基改作物。
文章表示,伴隨暴風常會帶來大量雨水,在採收季節農機也無法入田工作。大雨也會導致植物根系濕透而死亡。此外氣候變遷還可能帶來超高溫度,有時還燒焦了玉米。
因此氣候變遷的年代,農作物會面臨超高溫、乾旱、強風、浸水等逆境,因此根本的解方並方基改技術,而是有賴於關注問題的根源及提出根本解決方案,讓經濟活動脫碳(淨零),並且維護生態系統的微妙平衡。
隨著氣候變化影響的加劇,如果我們不人類將陷入日益瘋狂的適應的無休止循環中在。
Source
歐盟執委會準備鬆綁基因改造農作物與食品,建議基因編輯等新遺傳學組技術(new
genomic techniques,NGT)的部分產品免除風險評估,上市也不需標示為基改。過去的基改產品也希望能降低審查的強度,並已將建議案送交歐洲議會討論。
對此,匈牙利認為不妥,應基於預警原則來管理任何基改產品,並表示匈牙利還是會根據基本法(憲法)來維持無基改國家的地位。
只要通過審核,歐盟目前仍允許基改作物的種植。即便如此,匈牙利在2015年促使歐盟同意,就算歐盟允許種植,但各會員國仍然保有國家權力,決定要不要開放種植。
Source
大豆油用量很大,不過其脂肪酸含量以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為主,約佔54%,而營養價值較高的油酸(Oleic
acid)通常約只有23%。由於要避免反式脂肪,因此市場上有高油酸大豆的需求。
過去透過基因轉殖,創造出數個高油酸基改大豆,目前也有基因編輯的品種問世。不過鑒於基改接受度的問題,美國密蘇里大學的Grover
Shannon 與 Pengyin Chen兩位教授等人拿了油酸含量40%與30%的一般品系,透過傳統雜交育種,選育出油酸含量超過
80%的非基改大豆品系,比食品業界要求的70%還要高,此特性的商標名稱是SOYLEICTM,目前已經透過傳統育種選育出多個品種供美國各地種植。
Source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日前舉辦第一屆「科學家大會」,邀請英國科學媒體中心的(Science
Media Centre,SMC)首席辦公室主任
Tom Sheldon演講,主要內容是說SMC目的在提供證據和專業知識,希望能形塑公眾信念、決策、行為和選舉投票,並舉出基因改造食品作為例子。
Source
他表示,英國新聞媒體過去對基改食品的報導大多採負面的態度,由於SMC的努力,已經改變了新聞記者和公眾對基因改造的態度。
這樣的成果,資助英國SMC的廠商應該很高興。根據SMC的網頁,眾多的資金來源就囊括各大基改種子大廠,孟山都、道禮、拜耳、先正達、巴斯夫、科迪華,開發基改蚊子的Oxitec公司,以及基改企業贊助成立的作物永續發展協會(CropLife
International)。(其他大企業如默克、輝瑞、葛蘭素史克、嬌生等大藥廠,還有可口可樂、萊雅、….等,當然大學、研究機構也不少。)
難怪Nature在2013年就有文章指出,SMC可以說是「科學的公關機構」,而並非「精確科學資訊的來源」。
「獨立科學新聞Indenpendent
Science News」在2014年也有文章指出主流媒體偏好報導基改科技的好處,而不去發掘背後的勾當。文章的題目就是:「Fakethrough!
GMOs and the Capitulation of Science Journalism
騙到底,基改生物與科學新聞的投降」。
*******************
二十年來,我每週追蹤國際上基因改造/基因編輯的消息,所得到的印象剛好與Tom
Sheldon所謂的「新聞媒體過去對基改食品的報導大多採負面的態度」相反,實際上主流媒體一直都只報導基因改造的優點,然而發現基因改造可能有風險的許多學術論文,大都被媒體忽略(除了Seralini的論文)。
SMC剛好參與打壓Seralini的事件。
Seralini在2012年發表論文指出基改玉米與嘉磷塞除草劑造成大鼠器官病變,論文也批露一項意外的發現(不在研究計畫之內),即經過長期的吃下基改玉米飼料,大鼠長出更多腫瘤。
由於圖片看起來怵目驚心,全球主要媒體就大加報導,引發一連串學術界的撻伐,導致論文被撤銷,雖然後來另一家期刊予以原文照刊。
學術論文若有問題,反正新論文會加以推翻,這樣難得一見的惡意撤銷,背後牽涉到基改種子大公司的利益,而該系統性的攻訐,發第一槍的就是SMC!
整個過程在「Retraction
by corruption被腐敗撤銷」這篇學術論文寫得非常詳細:Novotny,
E. (2018).
Retraction by corruption
: The 2012 Séralini paper. Journal of Biological
Physics and Chemistry, 18, 32–56.
*******************
基改企業的操控媒體,可說於今為甚。第二代基改科技,基因編輯仍然被媒體大為推捧,特別是氣變遷的年代,被說成糧食生產的救星,然而眾多基因編輯預料外風險的論文結果卻很少見諸報章媒體。
救星?不談學術理論,光說一點,第一代的基因改造技術,即基因轉殖,從其他生物轉殖了基因(討救兵),做了近三十年,都還沒有能夠做出可增產、能夠有效抵抗惡劣環境的農作物,那麼,憑什麼告訴我們,基因編輯只修改一兩個本身的基因就做得到?
那麼獨立的科技媒體哪裡?(我是相信有啦)
歐盟執委會提出建議案,只要基改植物(基因編輯)的改造不超過20個基因,可視為自然發生或通過傳統育種進行,將認為安全,產品出售並時也不需貼印基改標籤。
不符合上述資格的基改植物也可以通過安全審查,只要它們符合某些綠色標準,例如更能忍受氣候變化、水或肥料需求更少的基改植物。
這項建議案需要通過歐洲議會的審查,批准後才能實施。
批評者表示該建議案若實施,會歐洲農業更依賴大農企業開發的新品種,而消費者將不再知道他們吃的東西已經過基因改造。
德國進步綠黨和歐洲自由聯盟的Martin
Häusling議員表示,諸多歐洲議會議員希望能維持
2018
年對基因編輯生物體的裁決;歐盟法律不應該以任何方式加以削弱,該案若實施,農民、食品生產商、零售商和消費者將無法拒絕轉基改產品或選擇非基改的產品,「這是不可接受的,我們將堅決阻止這種情況發生」。
Source
去年九月一群科學家與政策專家發函表示,基因編輯產品仍應視為基因改造,需要嚴格審核,上市後也需要標示為基改。目前聯署者已超過百位,內容主要為:
一、基因編輯並不精準:許多研究論文已指出,基因編輯會導致非目標基因,以及目標基因本身的預料外改變。
二、這樣的預料外突變是否改變植物的生化途徑,導致產生意想不到的毒素或過敏原,非經過嚴格的風險評估,乃無法得知。對於動物,除了肉類和奶製品消費者的健康風險,還牽涉到動物本身的健康風險和福利問題。
三、基因編輯不等同傳統育種:傳統育種,包括誘變育種,其改變的地方是有限制的,基因組的某些區域受到保護,不會發生突變。然而基因編輯所導致的預料外突變可能發生在整個基因組任何地方。
Source
-
基編基改技術造成基因碎裂
23-06-25.1
採用CRISPR技術進行基因編輯,雖然好稱指改變一個基因,實際上卻會造成許多預料外的基因改變,這個現象稱為CRISPRthripsis。
Thripsis是裂成片段的意思,例如染色體碎裂(chromothripsis)指的是在巨大改變下,同時發生數百個基因變化的現象,這會導致基因的交換、重組,甚至丟失,被認為可能會導致癌症。
即將出版的新研究在番茄也發現CRISPRthripsis的現象,在在說明每件基因編輯產品都需要仔細地審查。
Source
-
墨西哥總統反進口基改玉米
23-06-25.2
墨西哥總統表示,即將簽署一項協議,讓墨西哥薄餅(tortilla)業者只使用非基改白玉米。他表示,該協議還將製定關稅,以減少對進口白玉米的依賴,並促進產用國產白玉米。
Source
早在2002年就研發出來的基改黃金稻米號稱含有胡蘿蔔素,可以解決窮國貧童維他命A缺乏的問題。不過學術研究不一定實用,經過21年的持續改進,最近菲律賓政府才說該基改黃金米是安全的,因此可以開放種植上市。
但是問題還很多。
首先,就連國際稻米研究所都在2013年說,還沒有證據顯示,貧童每天食用黃金米真的能改善維他命A缺乏症。
基改黃金米經過儲藏,其胡蘿蔔素含量會迅速降低。維他命A是脂溶性,貧童經常無法攝取足夠的油脂,因此基改黃金米的效果受到質疑。貧童腸道寄生蟲多,也會抑制胡蘿蔔素的轉成維他命A。
再者窮困家庭不見得能夠種基改黃金米,或是根本沒有田地可種,山地農家也無法種水稻。而可以種水稻賣錢的農家,他們也不會選用,因為其他非基改新品種的種植特性比基改黃金米更好,他們並沒有誘因來種植,除非基改米的售價更高,然而那有是窮家無法負擔的。
Source
拜耳公司準備推出基因編輯的凹果菥蓂(Thlaspi
arvense),來當油料作物與覆蓋作物,稱為CoverCress,作為管控農家的新作法。
拜耳公司在併吞孟山都之後,也接收了孟山都的Climate
FieldView。孟山都在2013年花10億美元買進了全球最大的氣象數據公司Climate
Corporation,隔年再併購了最大的土壤數據公司Solum
Inc,接著就推出Climate
FieldView。
FieldView這個軟體可以從衛星,以及農田、農機上的感測器收集數據,然後過電腦運算,提供農民各項耕作方式的建議,如何時種、種什麼、噴灑多少農藥、施用多少肥料….等等。據說已經有2,400萬公頃以上的農場在使用,遍及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和歐洲。
想參加碳交易的農家若加入杜邦的碳計畫(Carbon
Program, Carbon Initiative, Carbon+),需要依照其指示來操作,包括採用免(少)耕犁、種覆蓋作物等,號稱遵照永續農業、再生農業的原則,藉此持續販賣農藥、基改種子。連農家要種覆蓋作物,公司都可以提供基因編輯的草種。這根本不永續不再生,漂綠的行為相當彰顯。
拜耳碳計劃可驗證性相當低,因為其檢查主要從遠端進行,只透過FieldView
軟體收集的數據的估計,並沒有進行土壤測試。
參與農家或許可以因為碳足跡而獲得補償,但淨利有多少則仍然未知。另一方面,農民若不加入,可能還會受罰,包括無法將大豆玉米售給系統內的畜牧場或飼料場,或者只能賣到更低的價格。
拜耳是大贏家,因為可以持續賣除草劑、基改種子,參與的畜牧場則可以獲得農民供應者的深入信息,利用這些信息來讓企業利潤最大化。
農業種碳、碳農業…等名詞在講求淨零排放、碳交易的今天,顯得很吸引農家;不過若背後有大公司的影子,那得小心,因為大農企業已經在用這些名詞來「漂綠」,保障其「永續」獲利。Source
1
Source2
Source 3
在愛丁堡舉行「科學獨立與公共政策的衝突」研討會,用來向偉大的科學家和人道主義者,溥之泰博士(Arpad
Pusztai,1930-2021)表達敬意;他在科學機構和企業利益的巨大壓力下仍能堅持科學誠信。
溥之泰在1998年公開基改抗蟲馬鈴薯導致大鼠病變的研究成果,慘遭任職的研究所免職,不少學術界、主流媒體相繼對他攻訐。
《Don’t
Worry, It’s safe to eat》一書寫道,克林頓金主孟山都給總統電話,克林頓熱線給了英國首相布萊爾,首相再打電話向研究機構首長施壓。
後來醫學期刊Lancet
(《柳葉刀》)
將他的發現予以發表,總算還給他清白。
不過,自從
Pusztai
博士的職業生涯被毀後至今,科學獨立的情況並沒有好轉,在某些方面甚至更糟,因此探討科學誠信的本研討會顯得很重要。
以下是GMWatch對分子生物學學者Vyvyan
Howard教授會中發言的報導。
雖然轉基因生物的支持者聲稱「美國人幾十年來一直在吃基改產品,卻沒有任何不良影響」,但Howard教授指出,似乎沒有人因食用轉基因食品而死於急性毒性(*按,有的);如果基改食品造成了一種常見疾病的增加,那就不會被注意到,因為它會被埋在眾多疾病中。
基改食品會不會導致慢性病的發生,是不容易確認,但這不表示不會有。而現行的風險評估,包括基改食品在內,並沒有根據事實(fact-free)來進行。
他在20
多年前就指出基改作物和食品風險評估中的漏洞,可是這些漏洞到現在都沒有改善。
他指出,預警原則很重要,產品有對人類健康或環境造成危害威脅之嫌時,應採取預防措施,即使其因果關係尚未在科學上得到充分證實。
然而現行的風險評估程序卻被用來阻止實施預防原則,而決策者也誤解了通過風險評估的意義,誤以為通過了就證實是安全的。
基改生物風險評估向來都是針對「實質等同」的測試進行評估,不過其測試只限於少數物質,無法有效預測預料外所產生的過敏性或不可毒性物質。
Howard教授舉了基改種子公司Aventis
CropScience (2002年被拜耳併購)的例子,該公司在2000年向英國申請可忍受除草劑固殺草的飼用基改玉米,這玉米是種來做牛的青飼料,所轉殖的基因來自油菜,該油菜基因所轉譯的PAT蛋白質有助於農作物忍受固殺草。
Aventis向英國當局提出了風險評估的報告,不過評估試驗所用的PAT蛋白質來自油菜,並非該基改玉米,而所轉殖基因在油菜與在玉米的表現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按理需要拿基改玉米的PAT蛋白質來做評估才對。
再者,Aventis只用大鼠作餵食試驗,並沒有用整個玉米對牛進行餵養試驗,而兩者的消化系統差很多,但英國政府還是給通過了。實際上其他公司曾用雞隻進行餵食,發現吃基改玉米的雞隻死亡率是餵食非基改玉米者的兩倍。
幸好由於反對的聲音很大,因此Aventis在2004年撤銷其申請,這可不是由於英國政府的把關。
Howard教授也提到了《柳葉刀》雜誌編輯Richard
Horton的故事。
Horton 在1999年向衛報披露,他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尤其是來自英國皇家學會的生物學主持人Peter
Lachmann,要求他不要發表Pusztai博士的基改風險研究,威脅他如果發表,就會丟掉工作。這位Lachmann還是醫學科學院的院長呢。
後來Horton在《柳葉刀》的社論中提出]警告,政策制定者需要留意企業的操縱科學數據,以及科學界的被企業誘惑,「光憑信任無法抵禦企業的強力欺騙」。
Howard教授建議採用嚴格的風險評估方式,找出所有的可能危害,以及誠實面對不確定的領域。風險評估需要全面透明化,核准只能維持暫時性,並且要建立嚴峻的賠償制度。
他表示,社會整體需要能夠決定某項產品或技術可以開發,或者繼續應用。開發人員有責任證明其技術品的安全,讓(政府的)風險評估僅在需要時才展開。
「如果可以避免,任何風險都不應接受」。Source;Arpad
Pusztai的影片1;Arpad
Pusztai的影片2
歐盟的基改評估號稱較為嚴謹,也會做成分和農藝特性的比較分析;不過只考慮特定的化合物,向來受到批評,因為基因改造不只會增減目標基因的表現,預期外的改變也會導致蛋白質、生化路徑、代謝物質的差異,有可能額外產生毒素、抗營養素等。
針對這些可能的預料外改變,學者認為需要以多體學(poly-omics)技術,包括基因學、蛋白質體學、代謝體學…等分析,來評估基改風險。
來自巴西、德國、奧地利、與挪威的學者聯合發表論文,他們基於系統生物學方法,針對某基改大豆與其對應的品系,逐步進行組學分析,來演示如何評估基改風險。
本多體學分析的研究結果找到了攸關蛋白質合成和蛋白質加工等幾種代謝途徑的改變,該基改大豆與對應品系在蛋白質與木二糖(xylobiose)代謝物的差異高達70種,還在基改大豆找到43種具有過敏潛力的蛋白質。
論文的結論是:多組學技術能夠對基改生物可能的不利影響加以早期和全面的評估。
Source
全球第二大種子公司,科迪華農業科技(Corteva
Agriscience)表示,將來推出基因編輯(新基改技術、新基因組技術)種子的時候,會加以標示,來確保農家能夠選擇。
該公司並未接露如何標記,或許在種子袋上貼上標籤或條碼,或者農家在購買種子時給經過簽署的文件。
不過這仍屬於自願性的標示,在公司的控制之下,仍然可以隨時撤回。就算種植用種子有標示,但並沒有涵蓋整個食物鏈,因此消費者仍然可能在無意中吃下基因編輯產品,因此政府的法律仍需做周延的強制標示規範。
Source
歐盟飼料大豆的自給率只有8%,從巴西進口的大豆高達40%,而巴西基改大豆的生產來自森林砍伐,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高,歐盟已準備立法加以處理。
位於維也納的非營利性獨立會員制組織Donau
Soja目標在於歐洲的永續、安全供應蛋白質,300
多名成員來自27
個國家。Donau
Soja委託奧地利有機農業研究所(FiB),研究烏克蘭大豆生產的碳排放。
烏克蘭雖然飽受俄國侵略,不過大豆生產仍具彈性,2022年大豆種植面積為
150 萬公頃,高於2021年的132萬公頃,產量370
萬噸,也比2021年的349
萬噸還高。今年種植面積更達180萬公頃,也可望豐收。
研究顯示,烏克蘭ATK
集團AdamPolSoya的豆粕來自歐洲本地所生產的永續驗證大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0.36公斤CO2/公斤豆粕),比來自進口的豆粕(1.99公斤CO2/公斤豆粕)平均減少
80 %的碳排放。
來自巴西的大豆,其排放量的顯著增加主要是由於亞馬遜等地區的森林砍伐和土地轉為種植大豆所造成的。
Source
不可能漢堡Impossible
Burger在紐澳不敢用基改大豆做原料。
美加在2016年上市了素肉漢堡,Impossible
Burger,由於用了基改成份,因此被認為有健康風險。不過該公司最近透漏,在紐、澳上市的不可能漢堡,已經改用非基改大豆作為原料。
在紐西蘭無基改組織要求下,初級產業部進行檢驗,發現不可能漢堡已經改用非基改大豆作為原料,不過還是用到來自基改菌的大豆血紅素(SLH)。
Source
美國食藥署罕見地承認有些基改食物可能導致過敏。
美國是基改最大國,其行政部門向來對基改生物採寬鬆的管理,甚至於常「教育」消費者基改食物很安全。不過4月13日食藥署提出警告,指出基改作物的開發、生產者,對於可能具過敏原的基改作物需要特別小心;開發者需要在研發初期就要擬定風險控管計畫,包括可追溯性與避免汙染。說明中引用某基改大豆的案例,那可是1996年就發表的。
雖然如此,這樣的宣稱只是表面文章,因為食藥署仍然採用自願性的態度,希望開發者在研發前先向食藥署諮商,這樣的自願性不具約束力;萬一出事,食藥署也把責任推給開發者,這就形同虛設了。
Source
基因編集農業技術的公民認知「參與式焦點小組」討論
歐洲對於基因編輯等新基改技術是否要視為基因改造,迄今仍呈現分歧的看法;根據歐洲法院對法律的解釋,基因編及技術仍屬於基因改造,但歐盟執委會目前傾向於放寬基因編輯的管理。
有鑑於大多數人對於基因編及技術的瞭解仍然相當有限,採用一般民意調查的意義不大,因此荷蘭科技評估組織Rathenau
Institute改採參與式焦點小組法(anticipatory
focus group methodology)來進行。
焦點小組由五到八名參與者組成,由市場研究機構Norstat進行專業招募。參與者的選擇基於年齡、社會經濟背景、和教育水準,但也基於可能對食品技術提供獨特觀點的特殊興趣。不過科學家、農民、以及已經對此議題有過討論參與經驗者則屏除在外。
六個小組中,三小組的成員受過理論性教育,三組為實用性教者。每組5到8人,各組由主辦單位找一位帶領者,先討論參與者與食物的關係,以及他們對食物系統的看法。與會者討論了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食物和食物系統的變化、食物系統的偏好以及技術在食物和農業中的適當作用。
主辦單位蒐集相關文獻,歸納出贊成或反對「基因編輯不需視為基因改造」的四到五個理由,以及學者、政府部門、NGO團體、業界的正反意見帶入各焦點小組討論。
討論的結果指出,荷蘭公民對於基因編輯用在農業與食物的看法分歧,部分認為在氣候變遷下其利用有所需要,但部分認為其利用反而可能加劇當前農業和糧食系統中的問題。不過整體而言,公民的觀點趨向於對基因編輯的使用和農作物的基因改造持保留和猶豫的態度。公民主要質疑這些作物解決人類社會應對糧食系統問題的能力,懷疑應對這些挑戰的社會挑戰做出有意義的貢獻,認為採用基因編輯不見得是正確的方法。
焦點小組的意見表示,或許替代解決方案可能更好,更能夠減少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不可預見的長期風險。然而,一些與會者則認為有些替代方案可能不切實際,而過度理想化,例如應對糧食短缺上,少吃肉類使農業用地可用於糧食而非飼料。此外,公民也質疑企業所開發的(基因編輯)品種對社會有何有價值,因為企業界往往偏重於資本積累和盈利。
不過焦點小組也有一致的結論,就是對於基因編輯作物仍須進行監管,來防止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並且給予消費者選擇的自由;為了防止技術反而增加不平等,因此應該確保該技術能真正貢獻於社會問題的解決,這是基因編輯品種上市的重要先決條件。
根據焦點小組參與式討論的結果,主辦單位認為歐盟與成員國官方需要不斷地與公民進行溝通與討論,這包括在公眾參與倡議中討論基因編輯用在農業的政策時,需要考慮文化、倫理和社會經濟因素,還得提出基因編輯用在農業對社會的不確定影響,包括正面和負面影響、以及不公平利益分配,並且納入可用的替代方案,從而與公民建立信任關係。
主辦單位建議歐盟執委會不要直接將基因編輯產品屏除於基因改造的規範,而是要製定差異化或基於級別的管理方式。對於基編作物在倫理、文化和社會經濟方面的評估,須由獨立的歐盟機構進行。對於任何基編作物仍確保消費者的選擇權。
報告
Source
鑒於菲律賓農業部、環境資源部、衛生部、與植物產業局的推動基因改造茄子與黃金米,菲律賓民間團體「務農者與農學者農業發展發展聯合會(MASIPAG)」等向最高法院提出訴狀,認為該等基改作物有礙環境,要求禁止上市。
最高法院日昨發布「自然令狀」,贊同MASIPAG等的禁止上市意見。Source
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FSC)於上個月宣布停止討論是否開放驗證基改樹木,因此仍會延續不替基改樹木驗證的政策。
FSC成立於1993年,發起者包括木材貿易組織、環保團體、與消費者團體等,主要的工作在於制訂森林良好經營的標準,以及木材加工的產銷監管鏈標準,用來追蹤木製品從森林到消費者的整個過程,期能達到木材的合法來源與永續使用,目前已是全球領先的木製品驗證機構,得到其驗證有助於產品銷售。
由於外部的壓力,FSC在2022年2月委由專小組討論在既有政策下是否驗證基改樹木。
當年11月,34個國家的131個環境與社會正義團體,包含10個FSC的成員,致函FSC,要求持續禁用基改樹木的政策,並且不要參與基改樹木相關的試驗。
目前全球商業規模的基改樹木生產只有2001年開始在中國的基改白楊樹。不過巴西政府在2021年許可紙漿生產商Suzano的種植基改抗嘉磷塞除草劑桉樹。FSC的決定可能影響Suzano是否生產基改桉樹的計畫。
會受到影響的還有美國Living
Carbon
公司,該公司正在開發基改松樹與白楊樹作為木材與紙漿的原料。此外,美國農業部目前正在評估是否對基改板栗樹(Darling
58)給予解除管制,預計FSC的決定也會影響Darling
58的生產。
Source
巴西國家農業研究機構Embrapa得到Corteva公司(杜邦與道禮兩農藥公司合併後成立)的基因編輯技術專利授權,做出號稱耐旱的大豆品系,得到該國國家生物安全技術委員會(CTNBio)的認可,視為非基改。
Embrapa表示在實驗場所已證實該基編大豆的耐旱性,但仍有待田間試驗來確認,能否真正量產仍有待觀察。
由於沒有經過風險評估,是否有害健康仍然未知。進一步的評論見Source。
(由於我國大量進口巴西大豆,因此需要特別注意其發展)
阿根廷國立羅薩里奧大學醫學院社會環境健康研究所進行行病學研究,新論文指出農藥影響健康。阿根廷是全球第三大基改作物生產國,以工業化方式使用農藥來種植大豆、玉米。
由醫學院最高年級學生在八個小鎮進行調查,這些小鎮的四周都是使用農藥的農地。受調查的人數計27,644人,佔該等地區總人的68%。
結果指出,相對於全國人口,八小鎮居民罹癌的危險對比值(Odd-ratio)達1.37。在15-44歲這一組,八小鎮居民罹癌致死的危險對比值,女性達2.48,男性達2.77。
論文的結論是農田使用農藥,其週遭小鎮居民較容易罹癌。Source
1
Source 2
鑒於農藥危害農人、消費者與環境,美國康乃爾大學植物遺傳育種系名譽教授Martha
Mutschler-Chu花了三十年的功夫,育出抗蟲育種品系,將交給育種子公司進一步做出抗蟲的番茄商業品種。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的病害不少是經由昆蟲傳播,透過抗蟲育種就可以減少病害發生,因此不需要農藥。
與食用番茄同屬不同種,親屬關係頗遠的Solanum
pennellii原生於南美洲安地斯山脈的乾旱地區,抗逆境的能力強,很耐旱。由於該野生番茄身上的絨毛會分泌出酰基糖,昆蟲沾上後立刻離開,因此蟲也不吃。
Martha
Mutschler-Chu教授透過多年回交育種,將S.
pennellii產生酰基糖的數量遺傳基因導入番茄,花很大的工夫將該野生番茄不利於食用番茄的性狀剃除,總算做出20個抗蟲品系,可以提供種子公司作為育種材料。
由於此工作並非基因改造或者基因編輯,酰基糖對人體也無害,因此不需進行風險評估,也可避免消費者的擔心。Source
Martha
Mutschler-Chu教授的另一半是康奈爾大學摩根首席講座教授與終身教授,朱知章博士。
德國九個青年組織聯合提出決議書,呼籲歐盟執委會不要鬆綁基因編輯產品的管理,他們認為基因編輯就是新的基因改造。
議決書最後提出以下要求:
1.
保護作為生命基礎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生產非基改農業食物的權利;
2.
保證選擇權利和可追溯性;
3.
終止對生命的專利;
4.
根據歐盟預警原則,對所有新基改生物進行強制性全面風險評估;
5.
選擇的能力——新的基改生物在整個產銷鏈上必須標示,包括最終產品;
6.
保護非基改產品,免受基改生物的污染;
7.
審核新基改生物的先決條件是可追溯性、可檢索性、和檢測程序;
8.
根據污染者付費原則,新基改生物用戶和經銷商應負風險和間接損害的責任;
9.
擴大研究和促進具韌性的生態農業系統。
Source
歐盟環境部長要求基因編輯視為基因改造,嚴格管理
歐盟環境理事會會議上,德國、奧地利、盧森堡、匈牙利、塞普魯斯、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等七國環境部長要求歐盟執委會真對基因編輯等「新基因組技術」要基於預警原則進行嚴格的風險管理。
他們還要求1.
即將在歐盟理事會的討論中,真對基因編輯,除了農業,還需要納入環境與健康部長,以確保所有相關方面都反映在立法中。2.
基因編輯如何危害生物多樣性,需要多加以研究。3.
基編產品上市需要嚴格要求貼標,以確保對消費者的透明度。
遊說團體主張基編產品不要管理,其中一個理由是該等產品無法在市面上檢測出來。對此,同個時候在柏林舉辦的基因編輯技術檢驗國際研討會就有不同的看法。
其實,目前少數上市的基編產品,如日本的GABA番茄、美國的改變脂肪酸成分大豆、糯性玉米、抗除草劑油菜等,都已經可以檢測出來。
根據與會者
GMWatch表示,研討會指出,只要如同第一代的基因轉殖,研發者向監管機構提供完整的基因序列、基編生物體與對照生物體,以及經過驗證的檢測方法,那麼檢測就沒有問題,就算SDN1都可以。而且基編產品的檢驗技術正在進行深入的研發,如FELIX
project、matrix
approach等。Source
1
Source 2
繼阿根廷之後,巴西成為第二個允許種基改小麥的國家,該基改小麥是阿根廷生技公司所推出的HB4
(IND-ØØ412-7)。
巴西農業研究機構已準備進行基改小麥的生產試驗,但是目前欠缺基改種子,需要先行繁殖,才能供應大型試驗所需,預期需要四年的時間才能夠決定是否適合於巴西生產。Source
在阿根廷本國,該基改小麥是否有足夠的抗旱能力,仍有待觀察,不過證據顯示其產量不好。
既然國際上已有基改小麥的商業生產,因此我國的小麥可以宣稱是非基改小麥。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植物生理學系的Michel
Haring教授撰文,表示應留意基因編輯的後果。
文中指出,在其系所也都有在做基因編輯的研究,進行基因的剪輯,不過他認為政府不應聽從化學農藥大廠的遊說,而放鬆基因編輯植物的管理。
文中表示,現行農業的問題,從土壤劣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到人類健康問題,都是片面和簡化的科學思維所造成。這些思維導致了單一栽培和農用化學品的使用,而引發農業危機。
認為CRISPR/Cas基因編輯利器乃是解決農業問題的萬靈丹,就延續片面和簡化的科學思維,過去第一代基因改造(基因轉殖)也患了同樣的錯誤,其利用於農業已衍生各種問題,高產、抗病等承諾並未能兌現。
基因編輯是生物技術的新殖民主義,其背後隱藏高額的專利費用,其推廣使用每會導致權力集中,生命專利爆炸式增長,資金從貧窮國家的農民和消費者手中匯聚到歐美的投資基金上。
我們應改採與「健康一體」(One
Health)的策略,人類、動植物、微生物,以及環境的健康,會受到彼此之間複雜相互關係的影響,因此農業的改進不應以單一基因為基調,而是要整合土壤、根系、微生物、動物與氣候的條件,來作品種改良。
Source
加拿大衛生部目前正在檢討農藥的管理政策,為此,有文章指出農藥的影響不可小看。所引用的2019年論文指出美國種子公司所出售的大豆種子都裹有新類尼古丁農藥,目的是預防蟲害。可是研究顯示裹了農藥對於大豆的產量幾乎莓以顯著的增加,質疑預防性農藥的必要。Source
其實在美國種子裹新類尼古丁農藥賣給農民,絕大多數是基改作物。這是為農藥/基改公司壟斷了大豆、玉米花、棉花等種子產業,農民只能向大公司買,因此以「附加價值」的名義,更高價格賣給農家,農家也不得不買,花了錢不但沒有增產,增加農藥用量而讓環境更加惡劣。
本週二歐洲綠色團體在部分歐洲議會議員的支持下,於議會前集結,準備了42萬歐盟公民簽署的請願書,要求歐盟執委會不要放鬆對基因編輯等新基改技術的管理,認為仍應根據當前歐盟的基改生物指令,維持強制性安全檢查、可追溯性和上市標示。
盟執委會預計在本年第二季提案決定是否放寬基改生物指令的規定。聯盟認為一旦放寬,會剝奪民、食品生產商、零售商和公民選擇無基改食品的權利,更會危害到有機農業。放寬之後,有機農民需要額外負擔鉅額成本,來維持不被基改汙染,包括維持隔離、清理產品、測試等方面。
Source
基改鮭魚製造商AquaBounty公司於2019年在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完成設廠養基改鮭魚,不過備受爭議,(大概業績也不好),因此決定停止生產基改鮭,廠房將用來生產非基改的一般鮭魚卵。
該廠房仍然會保留若干空間生產基改鮭魚卵來供美國廠養基改鮭,那是在美國印第安納州。公司目前還開始在美國俄亥俄州建設第二個養殖場,不過也面臨當地人的反對。
Source
按,此基改鮭魚是加拿大AquaBounty
Technologies公司花了5000萬美元,約1996年開始,歷時14年開發基改大西洋鮭魚,身上含有大洋鱈魚與國王鮭的基因,雖然體積與一般鮭魚無異,但由於身體含有大量的賀爾蒙,其成長速度比一般鮭魚快一倍,所用飼料少了25%,而且可在冬天、內陸飼養。
該公司研發成功後向美國FDA申請上市,FDA於2010年完成審核,然而因總總的考慮,遲到2015年才核准上市。加拿大馬上跟進,並在2018年賣出約5噸。不過在美國直到2021年基改標示上路後才正式上架,不過據說市場反應不佳。
新綜論論文蒐集2017–
2021所出版的,以英文撰寫的植物基因改造與基因體組改變方面的研究報告,計92篇加以分析。
結果顯示基因編輯等新技術此類技術的確已想到宿主的基因組成,從小的核苷酸改變到巨大的基因組變異都有。這些論文大都缺乏關於實驗設計的詳細信息。由於缺乏專門的測試方法,因此大多數論文還可能低估了新技術對基因組的改變幅度。
作者認為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應該提出更徹底的檢查分析方法,透過第三代定序等新工具來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Source
Future
Fields公司研發基改果蠅,該果蠅轉殖了牛的基因,可以在果蠅身體內合成生長因子,然後將基改果蠅乾燥磨成粉末,萃取出生長因子。該公司已經告知加拿大政府,準備生產上市,該基改果蠅的商品名會是EntoEngine。
該生長因子可以在細胞增殖和發育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工廠內進行細胞培養來製造人造假肉時,加入這基改果蠅的基改牛生長因子,可以促進細胞生長,就能夠提高產能。
論者認為這種基改果蠅若逸出,將牛成長因子的基因傳遞到野生果蠅,難保各種吃果蠅的動物也吃下牛成長因子,會有甚麼後果,需要謹慎對待。Source
各國政府歐都有在管理基因改造農作物,需要先經過審核,通過後在上市時也需要標示。我國法規還規定追蹤追溯制度,從原料到最終產品,各級的買賣都需要保留單據備查。
基因編輯等新一代基改作物逐漸浮上檯面,基改公司宣稱這類新品種只改變本身一個基因,與野生種產生的自然突變沒有差別,在市面上無法辨識,因此不是基因改造,不需要管理,上市也不用標示。
基改公司遊說歐盟執委會,希望將基因編輯視為基因改造的現行法規加以廢除。若基改公司得逞,那麼新基改作物品種就無法追溯。
可是研發這些新基改品種是要花錢的,公司要獨佔這個新品種,當然希望能夠透過專利取得權利金。問題是若市面上無法辨識,那其他小種子公司拿去生產販賣種子,乃至於用來創新品種,那怎麼辦呢?
因此這些公司也遊說歐洲專利局,只要透過遺傳工程技術做出來的,可以基因定序的,都能得到專利權,而透過基因定序,業者就可以在市場上檢驗出來,抓出販賣具有該定序基因的品種,來維護其專利權。(所以畢竟還是可以在市場上檢驗出來,這不是很矛盾嗎?》
這樣的趨勢下去,首當其衝的就是農家。由於在市面上不用標明是基因改造品種,農家會因為外表看不出來而拿去種植,因此會觸犯專利權;再者是小種子公司,因為看不出來而拿去當育種材料,這也會觸犯專利權。
特別是全球約一半以上的種子貿易掌控在四家基改種子大公司手上,這些公司又擁有多數基因技術的專利,所以小種子公司難以與之對抗,要不就退出市場,要不然就被基改公司透過專利剝削,這都會讓市面上的品種越來越少,農業生物多樣性將受到傷害。Source
在基改作物上,印度向來只核准生產基改棉,過去研發的基改茄子後來也沒開放種植。
約2017年研發的基改油菜一開始也面臨抗議,不過2022年10月基改主管機關環境部宣布核准種基改油菜籽,卻被最高法院喊暫停,質疑開放種植是否有其必要,需要再舉辦公聽會來作妥善的決定。印度百位醫學博士隨即在年底要求禁種基改油菜籽。
印度農業研究委員會(ICAR)約在同個時候卻爆發出禁令,要求在職或前任官員發表相關意見或撰寫文章。這被質疑官方可能對於基改油菜的缺點有所掩蓋。Source
1
而反基改人士,阿茹娜·羅德里格斯(Aruna
Rodrigues)更出人意料地在聖誕節前夕被印度軍隊強行驅逐出她世代居住的地方。她的支持者表示,阿茹娜領銜向印度最高法院請願要求禁基改,因此長期以來一直是國家攻擊的目標,他們懷疑這是印度政府企圖解除她的力量。Source
2
羅德里格斯曾在2019年參與生態農業方面演討會時,演講所以向最高法院請願禁基改的理由:
https://youtu.be/OMvWmSLRvIY
。
研討會的標題是:“Beyond
Corporate Driven Industrial Agriculture To Climate Resilient
Agroecology: For A Hunger Free, Suicide Free, Poison Free
Republic”。 希娃博士(Dr. Vandana Shiva) 也給了演講https://youtu.be/Rf87flbaF5w。
Source 3
******************
到
2022
2021
2020(下)
2020(上) 2019(下)
2019(上) 2018(下)
2018(上)
2017(下)
2017(上)
2016(下)
2016(上)
2015(下) 2015(上)
2014(下)
2014(上)
2013(下)
2013(上)
2012(下)
2012(上)
2011(下)
2011(上) 2010(下)
2010(上)
2009(下)
2009(上)
2008(下)
2008(上)
2007(下)
2007(上)
2006(下)
2006(上)
2005(下)
2005(上)
2004(下)
2004 (上)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