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小孩漫畫    2004基改講座    2005基改環境風險座談    2005基改食品安全座談  GMO面面觀網站  2011基改論 壇
2009基改演講台語版   殺戮農場--餵養企業化農場的戰爭     基因改造作物 台語十二講  (YouTube)  
除草劑嘉磷塞的健康風險           法國Séralini事件詳錄     台灣基改大事記

   搞非GMO 基改解密  GMO FILE 訊息日日新精選 無基改運動大事記

    參考資料書包    

演講錄影片:基因改造科技與食農系統

2021電子版《基改解讀:基因改造、基因轉殖、基因編輯》 手機版    電腦版    PDF

 

訊息日日新 2024

  • 美加民團挺墨國禁基改玉米   24-04-28.1

    美國、加拿大政府透過「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要求墨西哥撤銷禁止食用基改玉米進口的禁令。對此,十多個民間組織投書該協定的祕書處,贊同墨西哥的立場,其中六個來自美國,五個來自墨西哥,三個來自加拿大。

    美國的有Center for Food Safety、Friends of the Earth U.S.、The Institute for Agriculture and Trade Policy, Rural Coalition and Alianza Nacional de Campesinas、Farm Action、Glob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Institute (Tufts University)、

    美國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BIO)則贊成美加政府的立場。  Source

  • 基編基改專利阻礙傳統育種   24-04-20.1

    基因編輯用在農作物育種,目前在媒體上相當風光,不過除了可能具有風險之外,也有阻礙育種工作之嫌。

    歐洲民間團體「No Patent On Seed種子不可專利」就指出,巴斯夫、拜耳、Rijk Zwaan和先正達等大公司提出20多個CRISPR/Cas相關專利的申請,涉及抗番茄褐皺果病毒(ToBRFV)的番茄植株,其專利範圍涵蓋基因工程與傳統育種,若獲得通過,將嚴重阻礙歐洲傳統番茄育種工作。

    也就是說,傳統技術本來就可以進行抗褐皺果病毒的番茄育種,不過一旦大公司獲得那些專利,其它公司就連傳統育種都不能做。

    歐洲專利法本來只授於技術專利,植物品種本身不能申請專利,但植物新品種可以申請植物品種權保護。

    但基因改造方法出現後,歐洲透過生物技術指令,讓基改品種得申請專利保護。一開始,只有基改植物品種申請得到專利,但後來歐洲專利局逐漸放鬆,連部分動、植物傳統育種的成果也通過專利保護,一般認為這是鑽專利法的漏洞,背後有大公司的利益在作梗。

    近年來「種子不可專利」極力對抗歐洲專利局對於種子專利的浮濫審查,希望能遏止此歪風。 Source    另參考

  • 歐盟基編基改管理延緩定案   24-04-20.2

    在業者與基改學術界的強力鼓催下,歐盟執委會提出法案,準備放寬部分基因編輯產品的管制。今年二月,歐洲議會有條件通過該法案,但仍要求上市後標示。

    不過該法案仍需獲得歐盟決策第三個支柱,即歐盟農業部長理事會的支持,但波蘭、奧地利、克羅地亞、斯洛伐克和德國,仍然拒絕接受,他們的擔憂尚未解決,追溯性和專利問題尚未明確解決,因此迄今部長理事會中尚未達成協議,這意味著在歐盟選舉之前無法完成。比利時農業部長代表該國當前的理事會主席宣布,新的基改立法將推遲到下一屆立法期間。

    法國食品安全管理局ANSES在一月完成的爆炸性評估,證實批評者的擔憂乃有有根據。不過該報告被壓下,直到四月才公告。

    反對放鬆管制者仍有機會,德國農業部長仍有機會說服其他歐盟國家的部長。  Source

  • 菲法院判政府基改決策違法   24-04-20.3

    菲律賓政府批准基改抗蟲茄子和黃金米的商業生產。農民、環保團體提告政府違法,法官堅持預防原則,宣判政府機構不可批准任何基因改造生物的應用,包括控制環境內使用、田間試驗、直接用於食品或飼料、加工、商業繁殖和進口,直到風險評估程序完備,並向上訴法院提交後再審查。  Source

  • 加民團挺墨西哥禁基改玉米   24-04-14.1

    加拿大民間團體CBAN贊成墨西哥禁止食用基改玉米。

    玉米原產墨西哥,至今仍是該國主糧,美國1996年開始生產基改玉米後,墨西哥也隨之進口基改玉米,而在2001年發現部分玉米土種受到基改汙染,引發國內與國際的關注。

    墨西哥於2006年開放種植基改玉米,不過在小農與民間團體的強力要求禁止下,墨西哥法院2014年下令禁種基改玉米,。而鑒於墨西哥在2019年是美國玉米最大的進口國,因此民間持續反對基改玉米的進口。該國總統於2021年宣布逐漸限制基改玉米的進口。

    但由於美國強烈反對,因此墨西哥總統在2023年表示只限制食用基改玉米,飼料用的仍然持續開放進口。然而美國仍然不買單,還邀加拿大政府加入反對墨西哥限制食用基改玉米,認為該限制沒科學根據;雖然加拿大並沒有外銷基改玉米到墨西哥。

    對此,墨西哥提出完整的報告,引用相當多的科學論文,主張基改玉米的健康風險不可忽略。

    現在,加拿大民間團體CBAN也提出報告支持墨西哥,指出墨西哥是主權國家,有權決定其食品的供應。計有31個農民、勞工和環境團體也發表聲明,反對加拿大參與貿易挑戰。 Source

  • 禁食用基改玉米的科學基礎   24-03-24.1

    墨西哥禁止食用基改玉米的進口引起美、家兩國政府的不滿,認為該禁令並未基於科學證據,涉貿易障礙。

    現在墨西哥政府提出了長達189頁的報告,引用150多篇的科學論文,內容涵蓋植物生物學、毒理學、兒科、血液學、流行病學、公共衛生以及數據挖掘等多個領域的科學觀點,給予反駁,認為禁令有理。

    墨西哥引用基改玉米的田野和實驗室研究,參考了超過五十項個別研究,其中包括來自世界衛生組織、以及(PLoS One)、《自然》期刊,指出攝取基改玉米的負面後果,包括腎臟、消化功能的改變等等。

    此外,墨西哥也參考了超過12個科學研究,以及來自美國農業部、國際生物技術組織(ISAAA)和墨西哥科學委員會的數據庫,描述了除草劑嘉磷塞和基改玉米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繫。根據墨西哥國內的研究,在母乳和血液,以及兒童的尿液中都檢測到了除草劑殘留。而嘉磷塞可能引發肝癌、糖尿病和心血管等疾病,也可能導致嬰兒出現神經損傷、糖尿病、肥胖和肺功能受損。  Source

  • 基改專利令小種子公司害怕   24-03-16.1

    可能被基改公司告侵權,植物育種者和種子零售商越來越擔心。

    美國Baker Creek種子公司專門販售傳統非基改種子,今年的目錄出現了非基改紫番茄Purple Galaxy,結果被創造出基改紫番茄的英國Norfolk Plant Sciences公司,透國美國子子公司Norfolk Healthy Produce的關切,警告Purple Galaxy可能來自其基改紫番茄,涉嫌侵權。

    Baker Creek公司表示其種子來自歐洲傳統育種家。不過兩造還是合作進行測試,目前尚未能完全確定兩種紫番茄的關聯,但Baker Creek公司還是暫時撤銷其種子的販售,表示也可能在歐洲就受到基因汙染。

    問題來了,由於歐盟尚未允許Norfolk Plant Sciences基改紫番茄的商業種植與上市,目前只能在研究機構內種植,因此不論是Baker Creek公司所說,Purple Galaxy受到汙染,或者Baker Creek公司入侵Norfolk Plant Sciences研究基地竊取種子,Norfolk Plant Sciences都涉嫌違法,洩露了這些種子,無論是意外還是故意。

    Purple Galaxy真的是非基改的,那麼Norfolk Plant Sciences可能是藉專利侵權,在虛假理由下迫害了一家種子公司,這會加劇了植物育種者和種子零售商的訴訟恐懼,可能使該行業陷入癱瘓,並且扼殺了育種創新。目前拜耳、迪華農業科技、先正達、和巴斯夫等四家跨國公司控制著全球60%以上的種子市場與眾多相關專利。

    由於專利法律復雜且含糊,許多小規模育種公司,以及公立育種家難以搞清楚想要使用的種子是否已經被專利,這剝奪了他們進行研發的自由。   Source          按,目前植物品種仍不能申請我國專利,所以不用擔心。不過若我們的新品種要外銷歐美,或其他專利可保護植物種子的國家,那麼還是得小心。

  • 採再生農法農家轉種非基改   24-03-09.1

    Advancing Eco Agriculture」公司協助大農場採用再生農法,其創辦人John Kempf指出,在美國越多越多人採用再生農法,由基改作物轉種非基改作物。這些農家轉種非基改種子後,才發現原來過去說基改作物產量較高是假的。 他說再生農法促土壤健康,非基改玉米就比較不需要基改特性。而非基改大豆、米種子價格省了一半,當然農民就不再買基改種子了。 Source

  • 報告指出禁基改的科學基礎   24-03-09.2

    針對墨西哥禁止食用基改玉米的進口,美、加兩國政府極力反對,認為違反美墨加貿易協定,不過加拿大生物技術行動網絡在今年一月底提出了爭端的評估報告

    報告指出墨西哥的禁令符合保護原住民與生物多樣性的國際要求,以及國家的保護玉米政策。墨西哥的禁令不影響加拿大的貿易,該禁令也是有科學的基礎。

    關於科學基礎,該報告羅列不少科學研究論文,包括最近的,指出1. 食用基改抗蟲玉米對人類有潛在危害的跡象;2. 耐除草劑基改玉米所用的嘉磷塞有健康風險。

    報告指出,蘇力菌長期用來防治害蟲,所產生的Bt毒素會損害特定類型害蟲的腸道,但不會傷害其他昆蟲。抗蟲基改作物有轉殖蘇力菌的基因,因此整株玉米都會製造出Bt毒素。然而蘇力菌所分泌的Bt毒素與基改作物所製造的Bt毒素在結構、功能和生物效應上都與天然Bt毒素不同。研究報告一直指出,基改作物的Bt毒素會傷害非預期目標的昆蟲,包括蜘蛛、黃蜂、瓢蟲和草蛉等天敵。

    若干動物飼養試驗發現,抗蟲基改Bt作物可能對哺乳動物產生毒性作用,在血液、胃、小腸、肝臟、腎臟、脾臟和胰臟以及免疫反應中都觀察到了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和毒性跡象,但其機制尚待研究。然而美國或加拿大政府並沒有要求進行動物餵食研究來證明基改食品的安全性。 Source

  • 基編基改與傳統育種差異大   24-03-02.1

    不要再說基因編輯與傳統育種沒有差異了

    包括歐盟執委會在內,不少國家都要針對部分基因編輯給於免管理或降低管理程度,理由是與傳統育種無異。不過,實際上兩者還是很大不同。

    首先,鼓吹基編者說,基因編輯可以精準地改變特定基因,實際上基編工具或許可以精準地找到目的基因加以切斷,然而切了以後染色體切斷之後,細胞會自行修護,該而修護的結果有多種,都是研發者無法掌控的。再者,基編工具也會處理到非目標基因,有時會產生基因組大規模基因的丟失、插入、重組,甚至於染色體碎裂,因此可以說並不精準。

    其次,天然突變也可能發生,類似基因編輯。這也似是而非。天然突變或者傳統育種所發生的預料外突變在數量上少了好幾倍,本質上也不同於基因編輯。

    基因編輯導致全基因組的大規模隨機突變。但相比之下,但是在天然突變或者傳統育種則是非隨機的,某些基因組區域會受到保護,不會突變,甚至於誘變育種也是如此。

    基因編輯號稱不含外源基因,實際上基因編輯步驟的前半段也是基因轉殖,也加入了外源基因,只不過在做出基轉植物後用回交的方式百外源基因給拿掉。但進行基編的研發者可能回交次數不夠,因此所做出的基編植物仍舊含有外源基因的事件也不少,他們用來檢測外源基因的技術也可能不夠好,導致檢測不出。  Source

  • 墨西哥大可禁食用基改玉米   24-03-02.2

    墨西哥於2020年禁止基改玉米進口,引起美國抗議,因此在20232月大幅限制禁令,只限於用在人類直接食用的玉米餅等最低加工產品,通常是白玉米,飼料用基改玉米仍可以進口。

    不過美國商業組織與美國政府仍舊認為墨西哥仍然違反貿易協議,認為所有的基改玉米都不得禁止。

    不過墨西哥過去每年約進口1650萬噸美國玉米,其中白色玉米才約60萬噸,而美國生產的白與米約只有一半是基改的,所以目前墨西哥的禁令

    的限制基改白玉米,其實只影響到玉米總進口的不到2%,況且,仍可以鼓勵美國農家生產非基改白玉米,而賣到較好的價格。Source

  • 基改作物後代若無外源基因   24-02-25.1

    基改作物其後代若不具外源基因(Null-segregants, NS),算不算基改作物。通常基改作物的後代仍舊示為基改作物。不過若有人拿基因轉殖作物來與傳統作物交配,選出的後代若不具轉殖的外源基因,那怎麼看待呢?

    紐西蘭環保署已經定調,認為不是。Source1   Source 2

    這會減輕政府認定上的負擔,其考慮的基礎在於認為基因轉殖的改變只是所轉殖的外源基因,後代若不具該外源基因,就不是基改的。

    但是這樣的基礎室有問題,因為科學研究早已指出,基因轉殖除了外源基因的表現,還可能有預料外的改變,是傳統育種所沒有的,因此所謂不具外源基因的後代,可能仍然帶有預料外改變,仍然可能有別於傳統育種。

    話說回來,用基改作物進行交配,來得到不具外源基因的後代,何必呢?不要用基改做來做育種不就得了?

  • 歐洲花錢研發基編基改檢測   24-02-25.2

    基因編輯等「新基因組技術NGT」可以做出不含外源基因的基改作物,一般認為成品不含轉殖基因,那就無法做市場監測。不過科學研究指出,仍有方法可以做,但需要龐大經費來研發。

    歐盟執委畫一殖都不想出錢做研究,不過歐盟已經撥了1,100 萬歐元開發NGT檢測技術了。一個是由挪威研究中心(NORCE)主持的DARWIN計畫,經費是500 萬歐元;另一個瑞典農業科學大學(SLU) 主持的DETECTIVE計畫,經費是600 萬歐元。值得注意的是,DETECTIVE計畫的參與者包括基改企業的遊說團體Euroseeds Source

  • 法國官方棄守基編基改管理   24-02-25.3

    針對歐盟執委會針對部分基編基改生物要放寬管理,法國研究機構ANSES曾經提出辦告,認為沒有科學根據。不過ANSES的第二篇報告卻被法國農業部長壓下來,至今尚未公布。

    法國世界報(Le Monde)的記者Stéphane Foucart指出,這構成了「違反了科學專業知識與當權力者之間的民主契約」,而在法國這不是第一次,在1997年秋季,當時的研究部長克洛德·阿萊格(Claude Allègre)試圖阻止法國國家衛生與醫學研究所Inserm關於石棉的專家報告的發布。 Source

  • 紫基改番茄可以在美國上市   24-02-25.4

    美國國立公共廣播電台(NPR)最近報導,英國紫皮紫肉的基改番茄可在美國上市,目前該紫色番茄種子只在美國市場可買到。電台根據研發者的說法,指出該紫皮紫肉番茄的青花素含量相當高,有助於抗癌、抗發炎;而青花素的基因則來自金魚

    不過英國健康服務署(NHS)與英國癌症研究所(CRUK)都對該基改番茄持懷疑態度。NHS的文章指出,所謂對健康有好處只來自小鼠的試驗,而所使用的樣品數很少,意味著結果可能是偶然發生的,因此無法支持該基改番茄可治療癌症的主張。

    CRUK也說:癌症是一種很多致因的複雜疾病,基改番茄好處的報導都忽略了這種複雜性,更是基於簡化為「抗氧化劑可以預防疾病」的不合理假設。

    GMWatch指出,透過基因改造來提高青花素含量,可能導致意料外突變,而導致生化變化,從而可能產生新型毒素或過敏原。但美國官方並未對此做風險評估,所以也不知道有沒有後遺症。

    花青素等抗氧化物可以中和生物體自行產生的活性氧物種(ROS,例如超氧陰離子、過氧化氫、羥基自由基)ROS會損傷DNA和細胞,導致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但是ROS也有健康功能,某些類別的免疫系統細胞產生ROS來摧毀入侵的病原細菌、真菌和酵母菌,來預防感染。因此攝取過多青花素等抗氧化物,也可能產生不良的後果。

    許多蔬菜都含有適量的青花素,番茄古老品種或者傳統育種也都有紫色番茄,其花青素只出現在果皮,果肉仍然是紅色的茄紅素,這修都可以避免攝取過多的青花素。 Source

  • 歐洲議會放寬基編基改管理   24-02-18.1

    歐洲議會以307票贊成,263票反對,41票棄權,通過歐盟執委會的提案,針對第一類「新基因組技術NGT1(在基因編輯上的SDN1),給予豁免基改生物的法定管理,即不需要進行風險評估。

    歐洲議會議員投票前對歐盟執委會的提案,承諾確保NGT1的可追溯性,以及其產品仍需標示(修正案264265)

    不過修正案並沒有強制要求公開檢測NGT1的方法,因此難以做到可追溯性與產品標示,因為大種子公司會故意不說其種子乃是NGT1,這會誤導小種子公司與農家。

    歐洲農民總聯盟(ECVC)呼籲歐洲部長理事會繼續反對NGT1的去監管化,並呼籲歐洲議會通過一項決議,要求委員會提出修訂歐洲專利法,以保護農民、小型種子公司和食物主權的權利。

    部長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是歐盟最重要的兩個決策機構。 Source 1      Source 2

  • 小心素的牛奶可能來自基改   24-02-18.2

    來自雀巢、Bel Group、JuiceLand、Myprotein、Renewal Mill等食品公司的牛奶、巧克力、奶油乳酪、冰淇淋、和烘焙混合物等,公司會標榜是不含乳製品的食品,來吸引不吃乳製品的消費者。

    他們使用的乳清蛋白常來自Perfect Day公司出品的人造乳清蛋白ProFerm™,不是來自牛乳。

    可是ProFerm™乳清蛋白卻含有92種未知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都沒經過風險評估,而且還會有農藥殘留。

    這類人造乳清蛋白其實是基改菌的產品,但公司不會說是基改產品,必要時只會說是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產品。

    這些人造蛋白質是怎麼做出來的的?核心技術上稱為「精準發酵 precision fermentation」;實際上一點也不精準,說成精準只是認為市場上比較會被消費接受,因此不敢直白地寫成基改,就好像「精準育種」其實就是採用基因編輯的育種一樣。

    Perfect Day公司採用基因改造技術,將合成牛乳清蛋白的基因轉殖到酵母菌,用高果糖糖漿與一些養分來培養這個基改菌,基改菌就會大量合成乳清蛋白。然後,過濾掉基改酵母菌,將乳清蛋白純化、乾燥。

    食品製造商Bored Cow公司就買來添加維生素、礦物質、糖以及其他成分做成人造牛乳,來達到與真正牛奶相似的口味和質地。

    可是Bored Cow的人造牛乳,其蛋白質的胺基酸成分還是與天然牛乳有很大的不同,不但含有92種未經風險評估的化合物,在培養基改細菌時還加入殺菌劑,在過濾之後,還是會留下殘留的殺菌劑,以及基改DNA的片段。

    Perfect Day公司表示他們採用的是發酵這種古老技術,這只是一廂情願的說法,來讓消費者放心而已。  Source

  • 小心素的雞蛋可能來自基改   24-02-18.3

    雞蛋有三種,最自然的當然是雞生的蛋,第二種是植物性來源製造出來的蛋,第三種是基改發酵菌做出來的,含有雞蛋白的基改蛋。

     基改公司Formo (他們自稱「合成生物學」公司)即將推出第三種蛋,不過不會稱為基改蛋,品牌名稱會是"What Came Third"(第三種蛋) Source 1

    這是將雞蛋白質的基因轉殖到酵母菌,培養基改菌大量產生雞蛋白質,市售產品是黃色的液體(就好像全液蛋一樣),可以倒入平底鍋中炒出炒蛋,或者煎成蛋捲。

    另外一家Clara Foods也會推出類似的基改蛋,品牌名稱是EVERY ClearEgg™Source 2

  • 基改微生物我國應盡速立法   24-02-04.1

    農業基改微生物有其風險。※我國應該盡速立法加以管理※

    我國已經開始以微生物作為生物性肥料或者農藥,來取代化學肥料或農藥,這是好事。

    可是若業者拿「農用基改微生物來我國申請,會面臨無法可管的窘境。

    不少先進國家都立法直接管理基因改造生物,但是我國並沒有全面性的法律,農業部只有《植物品種及種苗法》中簡單的一條處理基改植物種苗,衛服部《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只針對食品部分。其他涉及基因造生物的領域都沒有相關法律(畜牧、漁產的只有行政命令)

    農用基改微生物本身是放到農田,並沒有直接作為食品,因此衛福部管不著,農業部也沒有管理基改微生物的法律,因此才會說是無法可管的窘境。

    過去的農委會曾經討論過《基因改造科技管理法》草案,算是比較完整的規範可惜後來不了了之。由於農用基改微生物有其風險,不能夠不去管理,因此盼望農業部與新會期立法院能夠積極一點。

    ****************

    生技公司如拜耳等研發基因改造微生物,要作為生物性肥料與農藥等用途。

    美國環保署網站聲明已登記了八種基因工程微生物作為殺蟲劑,但該監管體很不透明,除了兩種以外,大家都不知道是何等微生物,或者是否已經商業化。

    目前所知的兩種,一個是Pivot Bio的基改固氮菌,另一個是BASF號稱可以增進作物健康的基改菌,配合殺蟲劑與非基改殺線蟲細菌等,作為種子披衣的材料。

    由於微生物之間很容易進個體間的基因轉移,因此基改微生物一旦釋放在田間,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基因汙染,對於人體健康、環境安全,乃是社會問題,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導致武漢肺炎的病毒,被認為可能是經過基因改造,可見一斑 Source 1    Source 2

  • 慢食運動反對基編基改鬆綁   24-02-04.2

    「食農系統面臨多重危機,解決的方案不包括歐盟執委會對基因編輯的法規鬆綁,因為這會剝奪農民和公民知曉與選擇和種子和食物來源的權利,國際慢食運動秘書Marta Messa長如是說。

    比利時慢食運動的19位主廚也聯合簽屬公開信,提出反對的五大理由:
    1.
    廚師很看重食材的標示,基因編輯食材若無標示,無法讓廚師有選擇的餘地。

    2. 消費者若長期食用基編食品,有無風險仍然未能確定。我們主張採取謹慎的態度,對基編食品進行嚴格的安全評估,來保護顧客。

    3. 我們希望有機食材不會受到基因編輯的污染,供應者應該能夠知道他們的食材是否來自基因編輯。這需要制定規則來強制實施對基因編輯生物的可追溯性。

    4. 在地生產者能夠保護獨特風味和烹飪傳統。解除管制基因編輯,以及基因編輯的專利對大型農業企業有好處,但可能危害小規模生產者的生計,會危及食農系統中的公平和問責。

    5. 慢食廚師是生物多樣性的守護者,我們的烹飪傳統之所以得以保存並持續受到歡迎,歸功於自然中可取得的多樣成分。偏愛單一種植和使用合成輸入,基因編輯生物的鬆綁將傷害生物多樣性,可能危及已經烹飪了數世紀的當地品種。這需要嚴格監控基因編輯生物,並防止其擴散、汙染,來保護農作物和授粉者的生物多樣性。

    除了慢食運動者以外,科學家,包括歐洲科學家社會和環境責任網絡(ENSSER)的成員,以及德國聯邦自然保護局(BfN)和法國食品、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國家機構(ANSES)等官方機構,都強調對基因編輯產品應該加以安全評估、標示和能夠追溯,但不為官方所接受。  Source 1   Source 2

  • 農民之路反對基編基改鬆綁   24-02-04.3

    針對歐盟執委擬會對基因編輯的法規鬆綁,歐洲農民之路協調會(The European Coordination Via Campesina)也表示反對。

    他們指出,法國官方的食品、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國家機構(ANSES)針對執委會決策所根據的報告,提出若干評論,包括1. 目標區、NGT1植物的定義都不夠精確;2. 技術上有不族的地方,如NGT1與傳統育種相同的機率有多高、沒有考慮預料外的改造等;3. 用基因改變的數量來界定是否為NGT1植物,但新植物的風險無法與基因改變數量呈正比,依此仍需檢驗植物體。

    歐洲議會的環境、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委員會也贊同執委會的提案,而且還加碼說基因編輯植物不應給予專利。但協調會認為這是打假球,因為不予專利乃是違反歐洲專利法和歐盟的國際承諾,不可行,因此鬆綁後會傷害到小農。 Source

  • 非基改馬鈴薯能對抗晚疫病   24-02-04.4

    晚疫病傷害全球馬鈴薯高達30%,不論基因轉殖或基因編輯,迄今都無法做出抗病品種。

    不過傳統品種可以找到抗病能力較強者,荷蘭種苗公司Solynta採用基因組圖譜,篩選選出抗病性較強的親本,透過傳統雜交育種,做出F1品種的種子,先在苗圃育苗,在移植到田間,得到的馬鈴薯具有超強的抗晚疫病能力,可以降低農藥的需求,而且高產。 Source

  • 歐盟擬放寬部分的基編基改   24-01-27.1

    歐盟可能將部份基編基改生物排除基因改造生物的管理

    在歐盟,目前基因編輯仍屬於基因改造,其產品適用基因改造的法規來管理,被認為是最強的管理方式。

    不過基改大廠近年來積極遊說,導致官方積極尋求解套的方法。在歐盟,這樣的改變要還需要歐洲議會的批准,議會在表決之前,其內部的環境、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委員會要先行討論。

    歐盟執委會擬放寬部分基因編輯生物的管理,在去年提出方案,把基因編輯納入「新基因組技術NGT」,透過該等技術的植物稱為NGT植物,而把NGT植物分成兩大類,NGT1植物與NGT2植物。NGT 1植物是指通過新基因組技術做成的植物,而這些植物也可能在自然環境中發生,或者可以透過傳統育種技術而得到。

    不屬於NGT1植物的其他NGT植物都歸於NGT2植物。NGT2植物需要按照歐盟管理基因改造生物的規定進行管理,而NGT1植物則可以豁免,不需風險評估,產品上市也不用標示。

    NGT 1植物在進行田間實驗/上市之前,需要向主管機關申請核實(verify)該植物是否真的屬於NGT1,由主管機關按照準則進行核實。不過其核實屬於技術性質,不涉及任何風險評估或風險管理的考慮。

    被宣告為NGT 1的植物須於予識別編號並登錄於資料庫中,該植物進行繁殖時應賦予識別編號標籤,以保持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有機生產仍舊不得得採用任何NGT植物。

    由於需要確保產銷鏈可以將NGT植物排除在外,以確保消費者的信心,因此NGT1植物須列入公眾可查詢的資料庫。雖然產品不需標示,但在銷售NGT1植物種苗給農民,或以任何其他方式向第三方提供其繁殖材料時,都須予以標示。

    再者,NGT1植物的後代,以及與NGT1植物透傳統雜交的後代,都仍視為NGT1植物,適用前述的管理。

    日前歐洲議會的環境、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委員會以4731的票數接受執委會的提案。

    綠色和平組織認為執委會的提案可的縮減風險評估、標示,能違反歐盟憲法相關法律,包括歐洲聯盟運作條約(TFEU)的多個條文,以及歐盟基本權利憲章的一些條文。此外,它也可能侵犯農民擁有財產權和經營自由的基本權利,提案中防止農作物受到新基因改造生物污染的措施也相當不足。

    他們呼籲歐洲議會臨崖勒馬,否決執委會的提案。 Source 1Source 2Source 3

  • 基編基改白楊會有生態後果   24-01-27.2

白楊樹透過CRISPR進行基因編輯,改變能夠調節開花基因,得到種植四個用後立即能開發的新個體,而原來的白楊需要7-10年才能開花。此基編基改個體一旦開放種植,可能會透過花粉,將受改變的基因擴散出去,這會造成怎樣的生態後果,事先難以預料。

歐盟政府擬開放部分基編基改植物,不需要風險評估即可上市。這可能產生無可挽回的後果。任何基編基改植物都需要一一進行風險評估,通過後才可以上市。  Source

  • 最新全球基改作物種植面積   24-01-14.1

    2022年全球基改作物種植面積為2.023億公頃,比2021增加3.3%。全球基改作物栽培面積,88.67%在美洲 ,比去年略增,亞澳地區微降到9.59%,而中東與非、歐非與中東不變。顯然都集中在大農制地區。

    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 、中國等五國就佔了97.2%的面積。除了五強,面積較多的還有巴拉圭(1.8%)、南非(1.6%)、中國(1.4%) 。

    依作物分,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各佔全球基改作物面積的49、33、13、5%。 Source

******************

2023 2022  2021  2020(下)  2020(上)  2019(下) 2019(上) 2018(下)  2018(上)  2017(下)  2017(上)  2016(下)  2016(上)  2015(下) 2015(上)  2014(下)  2014(上)  2013(下)  2013(上)   2012(下)  2012(上)  2011(下)  2011(上)  2010(下)   2010(上)   2009(下)   2009(上)   2008(下)   2008(上)  2007(下)  2007(上)  2006(下)  2006(上)   2005(下)   2005(上)   2004(下)   2004 (上)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