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產品的美麗謊言與致命哀愁網路版
之二
首頁
基改作物增產,可解決世界糧荒問題嗎?
基改公司宣稱要養活全球人口,必須仰賴基改科技。孟山都公司就常以印度基改棉為例。印度過去每公頃棉花產量才300公斤,2003年引入基改品種後,產量漸増,到了2008年達最高,約600公斤,有兩倍的増幅。而這樣的增加又有學者的論文背書(註
1),所以孟山都就用這個「成就」來當樣板大肆宣傳。
可是那些學者只拿印度的棉花產量數據來比較,就立刻下結論說基改科技有助增產,並沒有拿基改種子推廣面積來做進一步的交叉分析。這個民間團體做到了。
由農民組織、消費者團體與科學家組成的印度無基改聯盟在去年做這樣的整理,赫然發現隱藏在棉花增產背後的真相。根據他們的報告(圖一、註
2),當2005年增產達到62%(470公斤)時,基改品種的占有率才6%,就是到了2008年單位面積達最高時(554公斤)也才占67%;顯然增產是有的,但不是基改科技的貢獻。
圖一,印度棉花單位面積產量提升與基改品種推廣面積百分率的關係。柱形表棉花單位面積產量,紅點表基改種子所佔比率。(來源
1)
探究增產的真正的原因是,過去農民在田間,除了種棉花,還會兼種其他糧食作物。孟山都公司告訴農民,全部種棉花獲利才高,多賺的錢足夠買糧食,農民信以為真,向銀行借錢買基改種子,全面種棉花,產量當然高,因此,增產並非基改所致。惡質的是,若那一年風不調、雨不順,棉花失收,沒錢買吃的,更無法償還貸款,銀行就拿借據要農地,反而導致許多農民自殺。印度這幾年來發生許多農民自殺的悲慘事件,大多是在棉花產區(圖二),不是沒有道理的。
圖二,印度Vidarbha地區農民自殺(黑頭)大多發生在棉花產區(綠底)。(來源
2)
擁護基改者又說,美國1996年開始種基改玉米,之後每公頃玉米產量逐年上升,可為明證。不過這樣的說法都是根據某地區的比較試驗,比較片面,而美國農學院的研究計畫很多都是大公司提供經費支持的,因此其結果不見得很公正。澳洲一位學者就直接拿聯合國良農組織作物全球生產資料庫裡面的數據來做分析,這些數據都是各國歷年來提供的全國作物生產數據。
結果顯示(圖三),沒錯,美國在1996年開始種基改品種之後,玉米單位產量一直提升。不過在那之前,1960到1996之間增產率來是一樣高;而且不種基改玉米的西歐六國,玉米單位產量逐年增加,增加率還微幅領先美國,顯然美國的增產也非基改之功。那位甚麼美國基改玉米會增產呢,道理很簡單。基改本身不會創造品種,而是拿既有品種去轉殖外來基因,當然會用到最高產的傳統品種;況且這些基改玉米,轉進去的不是殺蟲毒素的基因,就是抗除草劑的基因,並沒有增產的基因在裡面。所以美國這幾年來玉米的生產力提高,主要還是來自傳統育種,並非基改之功。
圖三、美國與西歐玉米單位面積產量的增加。(來源
3)
再來說所謂耐旱的基改玉米,也是孟山都公司搭了「氣候變遷」的便車,藉著人們可望有辦法因應將來的旱災,而做了一個所未能忍受缺水的基改玉米品種,還去申請種植許可,現在也不了了之;反而有證據顯示,有機農法下增加農地有機質,提高土壤保水力,就可以在缺水的年代仍保有可觀的產量(圖四)。
圖四,美國Rodale Institute的比較試驗結果,顯示有機農法可讓玉米在乾旱年維持較高產量。
(來源
4)
又有人說,氣候變遷下需要較快的育種方法來提供新品;傳統育種需要進行雜交,又要再田間經過七、八代的選拔固定,太慢了。基改改造只要把基因轉殖到農作物身上就可以了,很快。這樣講的人要不是外行,就是蓄意欺瞞,因為基因改造若要做到可以讓農民種,整套育種程序只有更慢!
首先需要花很多錢在實驗室內做出基改種殖項,而且要做出非常多的轉殖項,因為大多轉殖項所長出來的個體有著各色各樣的突變,大多是不可用的,所以需要量很多。這些轉殖項還需要連續種五、六代,確保所轉進去的基因已成為個體的一部份,不會跑掉;光是這裡所花的時間就與傳統育種差不多了。
最後被成功選出來的轉殖項還要再花更多的經費,經過兩、三年的環境與健康風險試驗,才能夠向政府申請許可,政府這邊可能又要經過兩、三年。所以從開始轉直到政府許可,所花的時間會比傳統育種更久,而所花的金錢至少20倍於傳統育種者。
這還沒結束。通常一種作物會有多個品種,但不可能每個品種都去做基因改造。一般都是拿一個比較好做基改的品種去進行,等到政府許可後才把這個基改轉殖項用傳統「回交育種」的方法轉到個別的品種;這裡又要額外花四五年的時間。基改怎能說速度更快呢?
由於大公司花很多成本去製造基改種子,為了回收成本與賺大錢,這些基改種子的售價比傳統者貴了2∼5倍,挨餓的窮國家難以承受這樣的科技,怎可能藉此來解決其生產不足的飢餓問題呢?這可說是披著美麗外衣的最大謊言。
下一頁
上一頁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