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我國的基改作食品

我國迄今仍未核准基改作物的種植,目前市面上可以買到的基改食品全部都是進口的。

我國研發過的基改作物

美國1996年開始量產基改大豆與玉米,當時我國也有學者研發出抗輪點病基改木瓜。

其後陸續有水稻、馬鈴薯、青花菜、香蕉、鳳梨、矮牽牛、菊花、蝴蝶蘭、文心蘭等作物,以及豬、羊、與若干水產進行基因改造研發。

以上的研發只有三種進入田間試驗,其中的基改水稻未通過,基改木瓜申請者自行撤銷,基改文心蘭雖然在2015年通過環境影響,但是農委會在整體考量下仍然不允許上市。

農委會在2003年核准基改木瓜進行田間試驗,但馬上被民間團體爆料,基改木瓜已流落民間種植。《植物品種及種苗法》在2004年通過,就規定未經政府許可,不得私下販售基改種苗供生產 。

此外也改善木瓜種苗供應系統,並加強抽驗,現今國內已不見基改木瓜的上市。

在美國,基改作物的研發都是大公司進行,公司擁有多項基改專利,人力財力都很充沛,因此基改品項一件件出現。

反觀我國,都是大學、學術機構申請國家科學研究計畫在進行,並沒有上市的壓力,而受限於試驗田與田間人力不足,田間試驗的部分比較困難進行,因此難以跟跨國公司相比。

我國基改食品的管理

立法院於2014年修法通過《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確定基改食品健康風險管理的追蹤追溯制度,即進口上市前要經審核,基改產品在上、下游業者間的傳遞都要註明號列,以及上市 要標示等。

我國基改標示的規範有幾個特點:
1.採用基改產品的食品就需要標示含基改成分,包裝或者散裝的都要;
2.未採用基改產品的食品,若含有意料外的基改成份,不得超過3%(同韓國,高於日本的5%,低於歐盟的0.9%);
3.高層次加工如黃豆油、醬油、砂糖,若其原料為基改,仍然需要標示基改,但可以註明已不含基改成份。

我國基改食品的狀況

從1996年美國逐漸開始生產基改大豆、玉米與油菜籽,我國就也逐漸進口基改產品,其中消費者吃最多的是大豆。

我國大豆進口量每年約250萬噸,主要作為飼料與大豆油原料,其中僅約20萬噸作為加工食品原料,如豆漿、豆腐、豆花、豆干、豆粉、素食加工品(植物肉)等。

基改大豆進口主要是散裝在船艙,或者甲板上面的貨櫃,供作飼料用的大宗原料,號稱「統豆」。業者由統豆選出外表狀況佳者,稱為「選豆」,作為食品原料。

進口基改統豆都在密閉的船艙,或者曝曬陽光下的貨櫃,經過35-40天的船期才上岸,儲藏條件很差,可能滋長黴菌或害蟲而需要薰蒸。

最早提供非基改豆腐的,就是主婦聯盟消費者合作社的前身,綠主張公司。該產品是由進口小包裝,「食品級」非基改大豆做成的。

在2008年以前,進口非基改大豆作為食品原料的每年約只有2萬公噸,佔整個人吃的大豆製品僅10%左右。

在2020年,非基改大豆進口量已成長約到9萬公噸,達45%。也就是說,國人吃下肚的大豆製品,仍有55%是基改的。一般而言,非基改豆漿、豆腐較常見非基改產品,而豆干則較少見。

這一年進口的非基改玉米約2.9萬公噸,其中做為飼料用的佔很少數。

*******************

 編輯:郭華仁 (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成員)
 
2021-09-22首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