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基改作物的健康風險

杜邦的種子公司研發基改大豆,希望增加豆子的甲硫胺酸含量,來提高大豆營養價值。不過1996年的研究中,卻發現該基改大豆會讓自願試驗者產生過敏反應,但一般大豆卻不會。公司當然不拿這個基改大豆去申請上市。

約在2005年,澳洲研發抗蟲的基改豌豆,方法是把蠶豆澱粉酶抑制素的基因轉殖到豌豆。然而老鼠吸了基改豌豆所備製的懸浮微粒後,就得了肺炎,但是蠶豆的備製品卻不會。

就實際情況來說,由於上市的基改食品都有經過審核,因此沒有聽說過有發生過吃了馬上生病的案例,不過,政府的審查並沒有保證長期食用的安全性。

越來越多獨立研究發現審查過的基改食品,可能具有某些程度的健康風險。全球三百多位專家學者就指出:基改食物是否安全,仍無科學上的共識

官方審查的侷限

各國官方對基改食物的審查,都要求申請者送件,包括基因改造的過程與內容,針對其食品與環境安全,也都是由申請者自行提供風險評估報告,讓政府的委員會加以審查。

各種評估報告中有一項是針對外源基因所產的的蛋白質,試驗是否具有導致過敏的風險。

以殺蟲基改作物為例,通常是把某細菌的殺蟲毒蛋白基因轉殖到作物,在作物身上表現該細菌基因,產生毒蛋白。

基改公司的評估方式是培養細菌,然後把細菌內所產生的毒蛋白抽出純化,接著混在飼料中餵養白鼠,期間數週,但通常不超過三個月。餵養試驗結束後檢查白鼠的健康狀況。

這標準作法至少有兩個缺點,第一,餵養試驗期間短,無法得知長期吃下去後是否有導致慢性病的風險。第二,同樣的基因,在細菌中所產生的蛋白質,與在農作物身上所產生的蛋白質,不會完全相同,在植物體中,通常會在蛋白質連接一些小分子。因此用來自細菌的毒蛋白來做試驗,不能代表農作物。

再者,轉殖一個基因,就檢驗該基因所產生的蛋白質,這是基於老的觀念,就是一個基因產生一個蛋白質,然而學術界幾十年前就推翻這個觀念,認為一個基因可能產生好幾個蛋白質,但這方面各國政府都沒要求查驗。

有些農作物在遠古時候,尚未馴化,還是野草階段,可能存在某個產生毒素的基因;經過農夫千百年的栽培選種,成為農作物後,該基因可能已經被關掉。

但是植物經過遺傳工程的轉殖,也可能把該已沒有作用的基因給重新打開,而產生了毒素。

這些可能出現的蛋白質、毒素,官方並沒有要求申請者進行檢驗,因此到底有沒有健康風險,也就不得而知。

 基改作物的嘉磷塞風險

種植耐除草劑基改作物,除草劑必然會多噴幾遍,其後果就是收穫物的除草劑殘留量會提升;其中顯著的就是嘉磷塞。

美國環保署應孟山都的要求,已經提高許多農作物嘉磷塞的法定殘留容許量,2013年再度把大豆的20 ppm提高到40 ppm。我國大豆的容許量定在10 ppm,但國人吃的毛豆(未成熟大豆)量遠低於大豆,容許量卻訂為0.2 ppm。

德國民團在2013年赴阿根廷調查基改大豆的嘉磷塞殘留量,發現多個樣品超過30 ppm,更有一件高達90 ppm。

那麼,嘉磷塞有沒有健康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署在2015年認定嘉磷塞會讓動物致癌,也很可能讓人類得癌。不過歐盟與美國主管機關卻堅持嘉磷塞「很不可能」讓人類得癌。

這樣的差距來自所根據的研究報告。

世衛機構所審查過的191篇報告全都來自經審查的公開論文,美國環保署審查的151篇中有95篇是業者未公開報告,其中只有1篇認為嘉磷塞有風險。反之,211篇公開論文中有156篇認為嘉磷塞有風險,主要是具基因毒性,而基因毒性是導致癌症的可能原因之一。看起來,美國環保署的認定有所偏差。

阿根廷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廣種基改作物的地區,其罹癌率偏高,最高的是全國平均值的兩倍。

美國長期施用嘉磷塞者頻傳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紛紛告上法院,已有三組原告勝訴,孟山都需要巨額賠款。已購併孟山都的拜耳公司目前面臨數以萬計類似的官司,深覺頭痛。

基因轉殖新產品的風險

在2014/15年代,美國核准蘋果與馬鈴薯的基轉基改品種,採用的技術與過去的不一樣,稱為RNA干擾術。所轉殖的基因會產生特殊的雙股RNA,該雙股RNA會干擾蘋果、馬鈴薯特定酵素的形成,而產生新的特性。

該基改蘋果在市場稱為「Arctic蘋果」,果肉中缺乏酚氧化酶,切片後果肉比較不會褐化。

該基改馬鈴薯的商品名是「Innate馬鈴薯」,製造天冬醯胺酸的酵素不會出現,因此薯條中不含天冬醯胺酸,據說馬鈴薯烤焦了之後,不會出現丙烯醯胺。丙烯醯胺常見於烘培類食品,包括洋芋片、黑糖、杏仁果、油條、薯條、咖啡、餅乾等,會不會致癌到現在還沒有定論。

這類基改食物的特點就是會含有外來的雙股RNA,不過因為不是蛋白質,因此美國官方也沒有要求針對雙股RNA或其可能的副作用進行健康風險評估試驗。

替Simplot公司研發Innate馬鈴薯的研究人員,Caius Rommens博士後來退出該公司,並出版《潘朵拉的馬鈴薯:最糟糕的基改作物》一書,指出Innate馬鈴薯含有一些化學物質,可能有害人體健康。

澳洲在2010年代就用RNA干擾術做出低升糖指數的基改小麥,然而學者就指出,此基改小麥可能引發致命的肝臟疾病。該基改小麥被抑制的酵素,與人類製造肝醣的酵素類似。因此若該基改小麥的特殊RNA傳到人體,可能導致肝醣製造功能受損,兒童更是危險。

基因編輯產品的風險

(另見9.)

 

*******************

 編輯:郭華仁 (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成員)
 
2021-09-22首刊;